2022-12-01
关于一年级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一年级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文人也多是博学多识,这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并不是将各学科精细地分开有关,学习的人在少年时的蒙学教育中,可以接触到现在各个学科的知识,也受到了最基本的识字、对对子等基本功的训练,对语言的音韵有敏感的意识。
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没有音韵方面的积累的,而语音的和谐对称、平仄押韵、音调的抑扬顿挫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这种音乐美在诗词中尤为突出。
所以,我在教授诗歌(包括词)单元时注意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音韵的教育,同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在导入这个环节,加强了音韵方面的引导,多以对联导入正文:
如:在讲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以这样的两副对联导入: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
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
这两副对联中既韵律和谐,语言对称,又内容充实,既引用了李白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提到了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同学们很快猜出了谜底,“为什么说李白一身傲骨呢?”我追问道。有的同学回答说,因为他不事权贵,在权威面前不卑躬屈膝,曾让高力士脱靴。我给予表扬。通过这个设计,我让同学们更加注意诗人们被后人景仰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伟大人格。
在讲授杜甫《登高》时,我以这样的一副对联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文人也多是博学多识,这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并不是将各学科精细地分开有关,学习的人在少年时的蒙学教育中,可以接触到现在各个学科的知识,也受到了最基本的识字、对对子等基本功的训练,对语言的音韵有敏感的意识。
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没有音韵方面的积累的,而语音的和谐对称、平仄押韵、音调的抑扬顿挫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这种音乐美在诗词中尤为突出。所以,我在教授诗歌(包括词)单元时注意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音韵的教育,同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在导入这个环节,加强了音韵方面的引导,多以对联导入正文:如:在讲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以这样的两副对联导入:“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这两副对联中既韵律和谐,语言对称,又内容充实,既引用了李白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提到了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同学们很快猜出了谜底,“为什么说李白一身傲骨呢?”我追问道。
有的同学回答说,因为他不事权贵,在权威面前不卑躬屈膝,曾让高力士脱靴。我给予表扬。
通过这个设计,我让同学们更加注意诗人们被后人景仰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伟大人格。在讲授杜甫《登高》时,我以这样的一副对联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3.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传 统化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在教学中去发现、开采、渗透。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鉴赏能力的 提高都有帮助,更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 念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结合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了小学语文 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传播并积淀传统文化,以书法 教育为契机渗透传统文化观念等优化策略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古诗文;书法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 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 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 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 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教者,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 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据调查,当前我们上 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
从当前情况看, 我国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但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 理解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合适宜。
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 岁最 强,1-13 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
只有 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和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 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 能够对所讲述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会写字,写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 师把字写好了,学生才有好的榜样可以模仿。
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字和他们的学科教师 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必须用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并注意行列的安排, 力求做到美观的大方。
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要讲笔顺、间架章法,还要适当的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 课。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
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 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 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 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
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 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 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 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 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 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 的文化更加热爱。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 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有多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如一年级上学期的古诗《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村,八九 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 助,同时好的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 生的朗读能力。古诗词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渗透传统文化。
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 况,教师可以将故事文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 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教师可以将自己塑造成陆游,讲述 自己做这首诗时内心所想。
4.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
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有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
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我们可以在班队会上树立典型:如自强不息的、勤奋好学的,助人为乐的等等。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
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四、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
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
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我国当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国学经典用音乐的形式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古文的韵律美。
既淡化了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不失是用现代媒介,为国学经典的一种创新。
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书香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参考参考吧,采纳。
5.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充分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古诗词的美,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丰富多彩,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军事、道德等多方面。因此,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简单易背的古诗词时,还要深入挖掘古诗词背后所渗透进的传统文化,诸如《竹石》《石灰吟》表现了古人艰苦卓绝,无论多么苦难依旧奋斗不息的坚韧品质。而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充分抒发出诗人极渴望报国的优秀精神品质。
因此,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反过来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还能对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独立自主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古时,有专门的童蒙诗给儿童背诵,《诗经》更是长年累月的背诵,作为古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无可厚非。现代生活,由于生活方式已经转变,没有必要非常刻意地不顾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特征,而专门列出长长书目让小学生刻板地去背诵。不过依旧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来帮助有能力的渴望提高自己的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内的种种限制,介绍些能够被小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古诗词,比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等书记,像白居易这种浅显易懂的诗人,可以尽量多介绍些,从而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感受中国古诗词,并逐渐被蕴含在古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打动,并最终传承下去。
6.如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
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如何充分发挥古诗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论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教学中的内涵 我国古诗浩瀚如海洋,就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诗文而言,细细分析,大致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爱国主义的赞歌。对祖国的热爱,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情感,可以说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要想让这个人做出一番大事业,那无异于天方夜谈。
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诗文,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一种为了祖国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道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纵观初中三年所选入的古诗文,表现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强旋律。
(二)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亲情,友情、爱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这点,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从马致远的《秋思》对故乡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对亲人永远的祝愿;从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
可以说,整个中华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情感史,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学而优则仕,”“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国的历代文人,注定要关注社会,然后展开对理想,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随之进行不懈的追求,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愤而挂冠而去,隐居南山之下,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虽然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却寄寓了古代人民对阶级社会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厌恶,表达了对安居东业生活的美好憧憬。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直接道明社会的兴衰更替,不过是强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残,如果说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那么,庄子的《鱼我所欲也》则是道家对义所作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那么曹操的《龟虽寿》可以看着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
对社会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执着,是中华传统文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离不开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需要春风细雨般的细腻浸润。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
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
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我们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近苏。
7.试论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
8.试论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感召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小学语文课程则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通过语文课程中的汉字、古诗词、历史典故以及写作等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挖掘好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无一不是经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精挑细选,极具美感和浓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师》《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让说教和课本的生动事例结合起来,丰富起来。那么潜移默化之间,小学生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进行《孔子拜师》一文授课的时候,把探究教材的内涵作为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师的,为什么要这样尊重老师,把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师并实施仁政的人文关怀思想传播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辅助一些类似且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感受了我国优良文化礼仪传统的熏陶,德才并重,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活动,培养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阐明了实践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实践活动。只有积极开展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才能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语文实践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去,观看一些风俗活动,例如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或者是探究春节的由来等,也可以去欣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塑泥人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篇传统文化体会,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传统的艺术品,例如陶瓷、剪纸等工艺,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学生对传统文化会产生很高的热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三、加强书法教学
书法代表了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位和意境化的审美乐趣。对学生进行书法熏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锻炼智力,培养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对美感的辨识。尤其是在电脑普及应用的当下,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体会汉字和书法的优美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技能也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需要。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9.古诗文教学怎样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初一年级成立之初,就确立一条铁的纪律:着眼6本教材中的古诗文、书法、楹联等知识链,结合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需要,为自己开列有关读书范文目录,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
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礼记》、《诗经》、《楹联知识趣谈》、《菜根谭》等成为老师们枕边案头必备之书。其次,利用备课教研的时间。
我们首先认真钻研、讨论、吃透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唯如此,在授课时,教师才能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语文课堂”是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不管是语文基础知识或基本能力的教学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它所有要传授的内容和知识,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传授传统文化。
10.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
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
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
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搜集春联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之一。
教师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到开学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
还可要求学生表达这些对联类别,如:有两字的,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当他们想到小小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就会主动去读、背春联。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节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用。 3熟记成语 3.1课内熟记成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后就有、有的在每个单元的园地里也有要求熟记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关联。教师们可要求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
除此之外,课后出现的成语,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求学生会写会默。 3.2课外摘录成语。
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教师们还可以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它们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收集热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语。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
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4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
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6善于教学拓展 我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
关于一年级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一年级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文人也多是博学多识,这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并不是将各学科精细地分开有关,学习的人在少年时的蒙学教育中,可以接触到现在各个学科的知识,也受到了最基本的识字、对对子等基本功的训练,对语言的音韵有敏感的意识。
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没有音韵方面的积累的,而语音的和谐对称、平仄押韵、音调的抑扬顿挫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这种音乐美在诗词中尤为突出。
所以,我在教授诗歌(包括词)单元时注意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音韵的教育,同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在导入这个环节,加强了音韵方面的引导,多以对联导入正文:
如:在讲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以这样的两副对联导入: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
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
这两副对联中既韵律和谐,语言对称,又内容充实,既引用了李白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提到了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同学们很快猜出了谜底,“为什么说李白一身傲骨呢?”我追问道。有的同学回答说,因为他不事权贵,在权威面前不卑躬屈膝,曾让高力士脱靴。我给予表扬。通过这个设计,我让同学们更加注意诗人们被后人景仰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伟大人格。
在讲授杜甫《登高》时,我以这样的一副对联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文人也多是博学多识,这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并不是将各学科精细地分开有关,学习的人在少年时的蒙学教育中,可以接触到现在各个学科的知识,也受到了最基本的识字、对对子等基本功的训练,对语言的音韵有敏感的意识。
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没有音韵方面的积累的,而语音的和谐对称、平仄押韵、音调的抑扬顿挫是汉语的魅力之一,这种音乐美在诗词中尤为突出。所以,我在教授诗歌(包括词)单元时注意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音韵的教育,同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在导入这个环节,加强了音韵方面的引导,多以对联导入正文:如:在讲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以这样的两副对联导入:“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这两副对联中既韵律和谐,语言对称,又内容充实,既引用了李白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提到了李白的号“青莲居士”同学们很快猜出了谜底,“为什么说李白一身傲骨呢?”我追问道。
有的同学回答说,因为他不事权贵,在权威面前不卑躬屈膝,曾让高力士脱靴。我给予表扬。
通过这个设计,我让同学们更加注意诗人们被后人景仰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伟大人格。在讲授杜甫《登高》时,我以这样的一副对联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3.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传 统化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在教学中去发现、开采、渗透。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鉴赏能力的 提高都有帮助,更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 念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结合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了小学语文 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传播并积淀传统文化,以书法 教育为契机渗透传统文化观念等优化策略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古诗文;书法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 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 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 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 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教者,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 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据调查,当前我们上 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
从当前情况看, 我国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但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 理解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合适宜。
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 岁最 强,1-13 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
只有 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和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 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 能够对所讲述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
“会写字,写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 师把字写好了,学生才有好的榜样可以模仿。
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字和他们的学科教师 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必须用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并注意行列的安排, 力求做到美观的大方。
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要讲笔顺、间架章法,还要适当的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 课。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
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 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 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 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
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 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 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 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 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 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 的文化更加热爱。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 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有多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如一年级上学期的古诗《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村,八九 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 助,同时好的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 生的朗读能力。古诗词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渗透传统文化。
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 况,教师可以将故事文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 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教师可以将自己塑造成陆游,讲述 自己做这首诗时内心所想。
4.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
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有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
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我们可以在班队会上树立典型:如自强不息的、勤奋好学的,助人为乐的等等。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
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四、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
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
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我国当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国学经典用音乐的形式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古文的韵律美。
既淡化了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不失是用现代媒介,为国学经典的一种创新。
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书香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参考参考吧,采纳。
5.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充分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古诗词的美,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丰富多彩,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军事、道德等多方面。因此,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简单易背的古诗词时,还要深入挖掘古诗词背后所渗透进的传统文化,诸如《竹石》《石灰吟》表现了古人艰苦卓绝,无论多么苦难依旧奋斗不息的坚韧品质。而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充分抒发出诗人极渴望报国的优秀精神品质。
因此,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反过来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还能对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独立自主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古时,有专门的童蒙诗给儿童背诵,《诗经》更是长年累月的背诵,作为古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无可厚非。现代生活,由于生活方式已经转变,没有必要非常刻意地不顾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特征,而专门列出长长书目让小学生刻板地去背诵。不过依旧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来帮助有能力的渴望提高自己的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内的种种限制,介绍些能够被小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古诗词,比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等书记,像白居易这种浅显易懂的诗人,可以尽量多介绍些,从而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感受中国古诗词,并逐渐被蕴含在古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打动,并最终传承下去。
6.如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的文化精髓。
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如何充分发挥古诗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是每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论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教学中的内涵 我国古诗浩瀚如海洋,就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诗文而言,细细分析,大致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爱国主义的赞歌。对祖国的热爱,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情感,可以说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要想让这个人做出一番大事业,那无异于天方夜谈。
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诗文,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一种为了祖国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道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出的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情告白。纵观初中三年所选入的古诗文,表现这种爱国主义情怀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强旋律。
(二)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亲情,友情、爱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这点,在初中的古诗文中,也体现得尤为突出,从马致远的《秋思》对故乡深入骨髓的思念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对亲人永远的祝愿;从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
可以说,整个中华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对人间真情深切呼唤的情感史,它构成了古诗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支主旋律。 (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学而优则仕,”“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国的历代文人,注定要关注社会,然后展开对理想,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并随之进行不懈的追求,陶渊明面对官场黑暗,愤而挂冠而去,隐居南山之下,却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虽然它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但却寄寓了古代人民对阶级社会不公平制度的反思和厌恶,表达了对安居东业生活的美好憧憬。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直接道明社会的兴衰更替,不过是强加在百姓身上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摧残,如果说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儒家文化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那么,庄子的《鱼我所欲也》则是道家对义所作的最好诠释。如果说朱熹的《观书有感》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那么曹操的《龟虽寿》可以看着是一曲生命力的赞歌。
对社会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执着,是中华传统文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离不开对具体古诗文的品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需要春风细雨般的细腻浸润。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
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
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我们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近苏。
7.试论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
8.试论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感召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小学语文课程则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通过语文课程中的汉字、古诗词、历史典故以及写作等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挖掘好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无一不是经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精挑细选,极具美感和浓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师》《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让说教和课本的生动事例结合起来,丰富起来。那么潜移默化之间,小学生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进行《孔子拜师》一文授课的时候,把探究教材的内涵作为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师的,为什么要这样尊重老师,把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师并实施仁政的人文关怀思想传播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辅助一些类似且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感受了我国优良文化礼仪传统的熏陶,德才并重,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活动,培养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阐明了实践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实践活动。只有积极开展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才能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语文实践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去,观看一些风俗活动,例如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或者是探究春节的由来等,也可以去欣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塑泥人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篇传统文化体会,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传统的艺术品,例如陶瓷、剪纸等工艺,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学生对传统文化会产生很高的热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三、加强书法教学
书法代表了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位和意境化的审美乐趣。对学生进行书法熏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锻炼智力,培养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对美感的辨识。尤其是在电脑普及应用的当下,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体会汉字和书法的优美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技能也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需要。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9.古诗文教学怎样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初一年级成立之初,就确立一条铁的纪律:着眼6本教材中的古诗文、书法、楹联等知识链,结合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需要,为自己开列有关读书范文目录,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
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礼记》、《诗经》、《楹联知识趣谈》、《菜根谭》等成为老师们枕边案头必备之书。其次,利用备课教研的时间。
我们首先认真钻研、讨论、吃透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唯如此,在授课时,教师才能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引导学生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语文课堂”是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不管是语文基础知识或基本能力的教学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它所有要传授的内容和知识,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传授传统文化。
10.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
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
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
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搜集春联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之一。
教师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到开学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
还可要求学生表达这些对联类别,如:有两字的,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当他们想到小小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就会主动去读、背春联。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节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用。 3熟记成语 3.1课内熟记成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后就有、有的在每个单元的园地里也有要求熟记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关联。教师们可要求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
除此之外,课后出现的成语,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求学生会写会默。 3.2课外摘录成语。
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教师们还可以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它们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收集热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语。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
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4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
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6善于教学拓展 我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