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1)图中① 沙漠的名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此地区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ABCD)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
(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垦、过牧,植被遭破坏;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从左图中看出,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右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较丰富
(12) 右图所示地区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主要区位因素是:河流.
例题:读“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少;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 ;交通不便;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5、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6、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7、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例题: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巴西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北部是茂密的雨林,开发历史较晚;北部是湿热的亚马孙平原,不适合人类居住.
(2)简述亚马孙热带雨林保存较完整的原因:亚马孙流域周围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 生活在其中的印地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3)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等.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
②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00年以后,山西对外电力输出增长迅速,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 ①缓解运输压力 ②减轻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4、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例题: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西省结合全区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是煤一焦一化.
(2)简述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图中输出的产品是原料工业部门的产品.
(4)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例题: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采煤业.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铁-钢
3、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4、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2、田纳西河概况: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
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5、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6、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例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读田那西河流域示意图和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1)A处是田纳西河的发源
地,此处地形为山地,其生态
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
水质.
(2)B处地形是_河谷平原 ,
这里是人类活动的比较集中
地区.
(3)C代表田纳西河,这是流
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
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
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在A、B、C三处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好植被生态的是A,应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的是B .
(5)从图中多大坝和船闸,可推知流域内多山地 地形,水力资源丰富 .
(6)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它发源于阿巴拉契亚 山脉的西侧,该河流的大致流向为大致流向为自东向西 .
(7)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依据右图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水量随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冬末春初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小.
(8)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加上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
(9)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农业带),从农业发展角度看,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对农业生产不利
(10)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水运有那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没有结冰期,全年可通航;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利条件: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水量很不稳定.(11)田纳西河流域19世纪人口激增,进行掠夺式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1933年,美国开始对田纳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先后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结合田纳西河流的自然特征,分析修建大坝有何作用:防洪,灌溉;改善航运条件;发电;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改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等.
(12)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简述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13)读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右图).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例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0℃等温线的走向、气温的空间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东段向低纬(南)弯,气温低,地处小兴安岭,海拔较高;西段向高纬(北)弯,气温较高,地处松嫩平原,地势较低.
(2)图中A、B、C三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 A:畜牧业 B:种植业 C:林业.
(3)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4)B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例题:读“我国甲、乙两大农业生产基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冬小麦,乙基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甜菜、大豆等.
(2)与乙基地相比,图中甲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有:热量条件优越;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沛;劳动力充足.
(3)简述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3)简述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问题:水土流失;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措施: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退耕还湖;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4)甲、乙两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乙,商品粮基地,判断理由是: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而甲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例题:下图为沿满洲里(49.5°N,117.5°E)——绥芬河(44.5N°,131°E)一线的剖面图,读图回答:
(1)这条剖面线的走向是
西北一东南.
(2)地形区的名称是:
A:内蒙古高原 ,
B:大兴安岭.
(3)写出下列地形区所属的干湿地区:C:半湿润,D湿润.
(4)C地区适于建成全国性商品粮基的条件是:土壤肥沃 人均耕地面积大.
(5)在A、B、C三地中,以畜牧业为主的是A 地,C区域应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甜菜、玉米.
(6)图中C地形区的名称是:松嫩平原,从降水量看C比B少,其原因主要是:B位于迎风坡,C 位于长白山背风坡(雨影区) ,从积温看C比两侧地区略高的原因是:海拔较低.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1)图中① 沙漠的名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此地区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ABCD)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
(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垦、过牧,植被遭破坏;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体现了陆地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风力作用 .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最不稳定,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从左图中看出,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11)右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冰雪融水量较多,灌溉水源较丰富
(12) 右图所示地区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主要区位因素是:河流.
例题:读“我国沙尘暴分布地区及出现次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沙尘暴分布状况: 两个中心(塔里木盆地和科尔沁沙地);出现次数由中心向四周减少;呈片状分布.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简要分析沙尘暴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①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部分地区少于200毫米)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人文地理环境: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集中 ;交通不便; 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5、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6、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7、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例题: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巴西北部为什么人口很少:北部是茂密的雨林,开发历史较晚;北部是湿热的亚马孙平原,不适合人类居住.
(2)简述亚马孙热带雨林保存较完整的原因:亚马孙流域周围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不高,因为丛林的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 生活在其中的印地安人生产方式落后,人口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3)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等.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
②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00年以后,山西对外电力输出增长迅速,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 ①缓解运输压力 ②减轻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4、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例题: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西省结合全区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是煤一焦一化.
(2)简述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图中输出的产品是原料工业部门的产品.
(4)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例题: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采煤业.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铁-钢
3、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4、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2、田纳西河概况: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二级支流;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
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5、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6、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例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读田那西河流域示意图和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1)A处是田纳西河的发源
地,此处地形为山地,其生态
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
水质.
(2)B处地形是_河谷平原 ,
这里是人类活动的比较集中
地区.
(3)C代表田纳西河,这是流
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在
利用过程中要注意水资源的
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在A、B、C三处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好植被生态的是A,应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的是B .
(5)从图中多大坝和船闸,可推知流域内多山地 地形,水力资源丰富 .
(6)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它发源于阿巴拉契亚 山脉的西侧,该河流的大致流向为大致流向为自东向西 .
(7)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依据右图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水量随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冬末春初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小.
(8)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①田纳西河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水资源丰富;②加上流域内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此外还有丰富的煤炭(磷、铅锌矿)等矿产资源.
(9)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棉花带(农业带),从农业发展角度看,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对农业生产不利
(10)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水运有那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没有结冰期,全年可通航;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不利条件: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水量很不稳定.(11)田纳西河流域19世纪人口激增,进行掠夺式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1933年,美国开始对田纳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先后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结合田纳西河流的自然特征,分析修建大坝有何作用:防洪,灌溉;改善航运条件;发电;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改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等.
(12)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简述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13)读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右图).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 :大部分位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②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例题: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描述图中0℃等温线的走向、气温的空间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东段向低纬(南)弯,气温低,地处小兴安岭,海拔较高;西段向高纬(北)弯,气温较高,地处松嫩平原,地势较低.
(2)图中A、B、C三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 A:畜牧业 B:种植业 C:林业.
(3)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4)B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例题:读“我国甲、乙两大农业生产基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冬小麦,乙基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甜菜、大豆等.
(2)与乙基地相比,图中甲基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有:热量条件优越;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沛;劳动力充足.
(3)简述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自然条件: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市场需求大.
(3)简述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问题:水土流失;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措施: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退耕还湖;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4)甲、乙两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乙,商品粮基地,判断理由是: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粮食商品率高;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科技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的单产和总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些宜农荒地可供开垦;而甲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稠密,每年净增人口多;城市、工交建设等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将会有所下降;目前单产已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例题:下图为沿满洲里(49.5°N,117.5°E)——绥芬河(44.5N°,131°E)一线的剖面图,读图回答:
(1)这条剖面线的走向是
西北一东南.
(2)地形区的名称是:
A:内蒙古高原 ,
B:大兴安岭.
(3)写出下列地形区所属的干湿地区:C:半湿润,D湿润.
(4)C地区适于建成全国性商品粮基的条件是:土壤肥沃 人均耕地面积大.
(5)在A、B、C三地中,以畜牧业为主的是A 地,C区域应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甜菜、玉米.
(6)图中C地形区的名称是:松嫩平原,从降水量看C比B少,其原因主要是:B位于迎风坡,C 位于长白山背风坡(雨影区) ,从积温看C比两侧地区略高的原因是:海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