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共处.”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文】
有子说:“礼在用时,以和为贵.先王为政之道,以此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如果‘和为贵’理解得有所偏离,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受人信任(一说: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用人.”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么样,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吗?”孔子答道:“遵从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孔子答道:“君子施惠于人而不浪费,辛勤劳苦而不抱怨,有所追求而不贪婪,舒适安逸而不骄纵,颇具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是四恶?”孔子答道:“不去教导就杀人叫做虐,不告诫别人怎样做却要看到成果叫做暴,命令下得晚却要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东西,出手吝啬的叫做有司(小家子气).”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养育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能做到这样,)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原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假如执政者)能以百姓的快乐为乐,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能以百姓的忧愁为忧,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还不能称王天下,从来也没有过啊.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
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团结.一个三里内城、七里外城墙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取胜.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甲并非不坚利,粮草也并非不足,但还是弃城而逃,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会众叛亲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众叛亲离之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原文】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译文】
桀纣之所以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百姓;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百姓拥护,就能得到天下了;得百姓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百姓拥护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原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
【译文】
百姓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国君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就能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就能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就能做大夫.国君诸侯危害到国家的时候,就废旧立新.
【原文】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译文】马在驾车时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百姓在政治上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马受惊,不如想法使马安静;百姓受惊,不如想法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良之人,推举忠厚之人,宣传孝悌之人,收养孤寡之人,救济贫穷之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百姓就会安于政事;百姓安于政事,然后君子才会安于政位.有记载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七章》)
【译文】
最上乘的执政者没有个人主观成见,总是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老子谈为官之道)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七十七章》)
【译文】
自然规律,不是很像拉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够就增加点力量.自然规律,是削减多余的补给不足的.然而社会法则却并非如此,而是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啊.)
【原文】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下》)
【译文】
因此,立论一定要有三项标准,是哪三项标准呢?墨子说: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践.那么,从哪儿去推究来历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原文】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
【译文】
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之所以会废止,在于违背民心.百姓怕忧劳,我就想法使他们快乐;人民怕贫贱,我就想法使他们富裕;百姓怕危难,我就使他们安定;百姓怕消亡,我就使他繁衍生息.只要我能使之快乐,百姓就可以为我承担忧劳;我能使之富裕,百姓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之安定,百姓就可以为我抵挡危难;我能使之繁衍,百姓就会不惜为我而牺牲了.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 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 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晏子春秋·问下》)
【译文】
叔向向晏子请教:“什么样的思想才是高尚的呢?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仁厚的呢?”晏子回答说:“思想高尚莫过于爱护百姓,行为仁厚莫过于使百姓安乐.”叔向又问:“什么样的思想是低劣的呢?什么样的行为是下贱的呢?”晏子又回答说:“思想低劣莫过于盘剥百姓,行为下贱莫过于败坏自身德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共处.”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文】
有子说:“礼在用时,以和为贵.先王为政之道,以此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如果‘和为贵’理解得有所偏离,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受人信任(一说: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用人.”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么样,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吗?”孔子答道:“遵从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孔子答道:“君子施惠于人而不浪费,辛勤劳苦而不抱怨,有所追求而不贪婪,舒适安逸而不骄纵,颇具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是四恶?”孔子答道:“不去教导就杀人叫做虐,不告诫别人怎样做却要看到成果叫做暴,命令下得晚却要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东西,出手吝啬的叫做有司(小家子气).”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养育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能做到这样,)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原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假如执政者)能以百姓的快乐为乐,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能以百姓的忧愁为忧,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还不能称王天下,从来也没有过啊.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
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团结.一个三里内城、七里外城墙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取胜.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甲并非不坚利,粮草也并非不足,但还是弃城而逃,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众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会众叛亲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众叛亲离之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原文】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
【译文】
桀纣之所以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百姓;之所以失去百姓,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百姓拥护,就能得到天下了;得百姓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百姓拥护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原文】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
【译文】
百姓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国君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就能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就能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就能做大夫.国君诸侯危害到国家的时候,就废旧立新.
【原文】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译文】马在驾车时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百姓在政治上受到惊吓,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马受惊,不如想法使马安静;百姓受惊,不如想法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良之人,推举忠厚之人,宣传孝悌之人,收养孤寡之人,救济贫穷之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百姓就会安于政事;百姓安于政事,然后君子才会安于政位.有记载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七章》)
【译文】
最上乘的执政者没有个人主观成见,总是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老子谈为官之道)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七十七章》)
【译文】
自然规律,不是很像拉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够就增加点力量.自然规律,是削减多余的补给不足的.然而社会法则却并非如此,而是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啊.)
【原文】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下》)
【译文】
因此,立论一定要有三项标准,是哪三项标准呢?墨子说: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践.那么,从哪儿去推究来历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原文】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
【译文】
政令之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之所以会废止,在于违背民心.百姓怕忧劳,我就想法使他们快乐;人民怕贫贱,我就想法使他们富裕;百姓怕危难,我就使他们安定;百姓怕消亡,我就使他繁衍生息.只要我能使之快乐,百姓就可以为我承担忧劳;我能使之富裕,百姓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之安定,百姓就可以为我抵挡危难;我能使之繁衍,百姓就会不惜为我而牺牲了.
【原文】
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 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 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晏子春秋·问下》)
【译文】
叔向向晏子请教:“什么样的思想才是高尚的呢?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仁厚的呢?”晏子回答说:“思想高尚莫过于爱护百姓,行为仁厚莫过于使百姓安乐.”叔向又问:“什么样的思想是低劣的呢?什么样的行为是下贱的呢?”晏子又回答说:“思想低劣莫过于盘剥百姓,行为下贱莫过于败坏自身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