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⑴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种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气溢于言表。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关于项羽、

2019-04-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⑴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种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气溢于言表。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关于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在失意时各言其志的这些传闻,前人往往视为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把它解作一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其实差矣,司马迁在这里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否则哪能描写得这样栩栩如生。

⑵《史记》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学家司马迁一手“创作”的。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像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司马迁曾以“网罗天下放失(佚)旧闻”作为自己治史活动的座右铭。他公开宣布,自己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再如《鸿门宴》这样的场景,当事人早已死尽,又无官方的详细记载予以披露,司马迁的想像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活现出如此生动的个性冲突的戏剧性场面。其中“项庄舞剑”一段,与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十分接近,与其说是后来的民间说书艺人受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影响,还不如说二者同受汉代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形式的影响。 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 “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的稗史、遗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视为“宝库”的希腊神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

⑶中国三千年以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了庞大的文献记录。从春秋时代,中国历史著作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形成了传统。从汉朝始,每代统治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官方的修史活动。民间的历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会动荡、文明解体的南北朝时代,这一传统也未从根本动摇。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

16 .对第⑴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

A .以《史记》为代表的 二十四史 因为采用民间传说撰写历史,所以形成了我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

B .司马迁对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的描写并不属于文学性笔法,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而已。

C .离开了民间传说,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就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

D .多样化的想像是司马迁能在《史记》中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1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 )

A .因为 二十四史 中大多数历史著作吸收了民间传说,所以据此编写出一部 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 是完全可以的。

B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首部借鉴民间传说来撰写历史的史学著作。

C .把 二十四史 中的民间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加起来,数量将超过希腊神话和印度传奇故事。

D .官方修的所谓 正史 和民间的历史著作构成了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 正史 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些,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

18 .第⑵段画线句子“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中的“这种态度”具体指什么?简要概括这种“影响”的具体内容。( 6 分)

                                                                   

19 .“戏说历史”已成一种电视时尚,《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真是层出不穷。对这一文化现象,专家看法不一。参考本文的有关观点,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不超过 80 个字)。( 6 分)

                                                                    

优质解答

16 D A 从全文第一句看,该项当为因果颠倒; B 从原文来看,作者并未否认这种描写中的文学性笔法,只是说不是“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即不是个人创作,而是“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来写的; C
“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说法绝对化,应为“不可能写出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17 B A 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原文:“ 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 C 应是 二十四史 中吸收的民间传说加上稗史、遗闻等; D“ 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点,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 文中无此说。)

18 .( 1 )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算对,答“广采博纳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加以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也算对。)( 2 )正史和野史中都吸收民间传说,且数量可观。

19 .可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支持以“尊重历史,再现历史”为原则的“正说”;二是支持把“重写历史,艺术表达”作为原则的“戏说”。(有观点有原则得 2 分,能具体阐述进行分析佐证得 4 分。)

16 D A 从全文第一句看,该项当为因果颠倒; B 从原文来看,作者并未否认这种描写中的文学性笔法,只是说不是“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即不是个人创作,而是“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来写的; C
“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说法绝对化,应为“不可能写出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17 B A 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原文:“ 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 C 应是 二十四史 中吸收的民间传说加上稗史、遗闻等; D“ 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点,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 文中无此说。)

18 .( 1 )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算对,答“广采博纳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加以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也算对。)( 2 )正史和野史中都吸收民间传说,且数量可观。

19 .可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支持以“尊重历史,再现历史”为原则的“正说”;二是支持把“重写历史,艺术表达”作为原则的“戏说”。(有观点有原则得 2 分,能具体阐述进行分析佐证得 4 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