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现代人要想科学合理高效地学好书法,必须要清醒地认识运笔,理清临摹与创作的关系,研究古代代表性书家终其一生的学书过程、变化以及成熟书风的形成,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一、关于运笔.说穿了也就是对笔的控制能力的训练,然后通过墨象和黑白空间变化创造意境.
1、笔的认识与使用.毛笔是古代人的日常使用工具,但离现代人却越来越远了,对毛笔也越来越陌生,因此,我们必须对毛笔进行认识并知道如何应用.毛笔的笔头分为笔尖——笔肚——笔根三个部分,在书写时一般情况只使用笔尖部分,偶尔使用到笔肚,比如捺画,写行、草书时偶而也会使用到笔肚.
执笔应虚而宽,切勿死抓不放,书写时笔锋要时常转动调锋,即如米芾说的“八面出锋”.
2、线条的认识与书写.线条是书法基础元素之一,根据笔和水的含量多少,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线条.一根好的线条是多变有韵律和韧性的.线条一定要圆,像一个圆柱体那样有立体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很简单,只须竖直你的笔杆,使用中锋拉动起来就行.我们不断地进行临帖训练,是要增加它的韵律感和韧性.目前,社会还有很多书写者,笔锋(尖)已经快弯成90o了,还在不停地写,这样的线条是用笔肚或笔根磨擦出来的,也就根本谈不上质感,而是我们常说的墨猪.
3、墨和纸的运用.篆隶书宜用浓厚的墨,但须润;楷书用墨不宜太浓也不宜太淡,要控制好笔的含墨量能与纸溶合到一处为佳.行、草书墨法则须多变,层次要更加丰富,要追求墨分五色的境界.粗糙的纸写大字尚可,小字宜用细嫩光洁的纸为好,生宣宜写大字,半生熟宜写小字,有人用生宣纸写兰亭序那样的小字,是不可取的.
4、速度的运用.甲骨文、大篆、小篆、隶、楷这类正书体的字速度宜慢,慢则稳、则厚,速度快便成浮滑,不能体现正书的金石气和端庄.行、草书相对快一些,但不等于浮滑,要留得住,王羲之在《书论》中就曾提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5、执笔高低与松紧.古人关于执笔的论著很多,虞世南就曾提出“真一、行二、草三”的理论,其实不是这么绝对的,执笔习惯除了因人而异外,还和风格紧密联系,执笔低易雄强朴厚,执笔高易飘逸迭宕.执笔紧与松同样也可以产生不同的风格,紧易遒劲硬直,松易飘逸松动,苏东坡就曾提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理论.我们要进行很好的研究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执笔之法.
转折:如果说横竖是字的主笔,那么转折则是重中之重,就像盖房子,其柱与梁交叉咬合处是关键的所在一样,如果这个地方不紧结、那么就易松散而坍塌,转折时不宜过快,要留得住,同时还要有转锋换面的动作变化,正如王铎所说的“腕下有鬼”.
二、关于临摹
学习书法最忌拿毛笔当钢笔,随意地任笔为体;一定要从古代帖本入手,认真学习笔法、结体和章法,以求合乎法度,先学习规矩最后再打破规矩,方为上上法,因此临摹是学书的必要入门途径.
1、摹书:初学书法,特别是少年儿童,宜从摹开始起步,古人学书多用硬黄纸摹写学书,唐代就摹写了许多王羲之的法书,神龙本兰亭序就是典型的摹书.摹书易得结构字形,临书易得笔意韵味.摹书简单易行,用透明的拷贝纸覆盖于帖上,并在中间夹一层透明薄膜即可.要摹大字就把字复印放大,再粘接起来,需要多大都可以.摹写时,一定要有目的性,首先摹写时侧重于对笔法,那么注意力就要集中到笔法上,多体会把握,然后注意结构字形把握,逐字或整行、通篇都可以灵活机动根据需要学习,熟练之后,就可以临写了.
2、实临.初学书法仍以实临为最佳途径,选定帖本之后,通过一个阶段的摹写,已经为实临打下坚实的基础了;临写时从微观到宏观,逐笔逐字逐行直到通篇,对个别处理不好的地方,可以多次反复临写,或者先摹后临,摹临结合,直到掌握.一本帖不能说非要临上多少年,要以掌握帖本的笔法、结体特征和总体风格为标准,然后可以延伸学习同类风格和不同类风格的其它帖,兼蓄并收,为下一步创作做好准备的.
意临.意临必须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上,并对各类字体和风格上都有一定的积累储备方可进行.意临主要从宏观上把握原帖风格气息,并能融合己意,是对历年学书所得所悟,以及对笔法、字体和风格进行有机结合的运用能力的考察,是半临半创,是围绕原帖风格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意临对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在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临二王法书,就是典型的意临作品.
实临与意临是随着学习书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在学书过程中要清醒地分析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缺失,并通过实临所吸收再用到意临中,经过不断训练创作水准必将有极大的提升.
.
现代人要想科学合理高效地学好书法,必须要清醒地认识运笔,理清临摹与创作的关系,研究古代代表性书家终其一生的学书过程、变化以及成熟书风的形成,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一、关于运笔.说穿了也就是对笔的控制能力的训练,然后通过墨象和黑白空间变化创造意境.
1、笔的认识与使用.毛笔是古代人的日常使用工具,但离现代人却越来越远了,对毛笔也越来越陌生,因此,我们必须对毛笔进行认识并知道如何应用.毛笔的笔头分为笔尖——笔肚——笔根三个部分,在书写时一般情况只使用笔尖部分,偶尔使用到笔肚,比如捺画,写行、草书时偶而也会使用到笔肚.
执笔应虚而宽,切勿死抓不放,书写时笔锋要时常转动调锋,即如米芾说的“八面出锋”.
2、线条的认识与书写.线条是书法基础元素之一,根据笔和水的含量多少,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线条.一根好的线条是多变有韵律和韧性的.线条一定要圆,像一个圆柱体那样有立体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很简单,只须竖直你的笔杆,使用中锋拉动起来就行.我们不断地进行临帖训练,是要增加它的韵律感和韧性.目前,社会还有很多书写者,笔锋(尖)已经快弯成90o了,还在不停地写,这样的线条是用笔肚或笔根磨擦出来的,也就根本谈不上质感,而是我们常说的墨猪.
3、墨和纸的运用.篆隶书宜用浓厚的墨,但须润;楷书用墨不宜太浓也不宜太淡,要控制好笔的含墨量能与纸溶合到一处为佳.行、草书墨法则须多变,层次要更加丰富,要追求墨分五色的境界.粗糙的纸写大字尚可,小字宜用细嫩光洁的纸为好,生宣宜写大字,半生熟宜写小字,有人用生宣纸写兰亭序那样的小字,是不可取的.
4、速度的运用.甲骨文、大篆、小篆、隶、楷这类正书体的字速度宜慢,慢则稳、则厚,速度快便成浮滑,不能体现正书的金石气和端庄.行、草书相对快一些,但不等于浮滑,要留得住,王羲之在《书论》中就曾提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5、执笔高低与松紧.古人关于执笔的论著很多,虞世南就曾提出“真一、行二、草三”的理论,其实不是这么绝对的,执笔习惯除了因人而异外,还和风格紧密联系,执笔低易雄强朴厚,执笔高易飘逸迭宕.执笔紧与松同样也可以产生不同的风格,紧易遒劲硬直,松易飘逸松动,苏东坡就曾提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的理论.我们要进行很好的研究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执笔之法.
转折:如果说横竖是字的主笔,那么转折则是重中之重,就像盖房子,其柱与梁交叉咬合处是关键的所在一样,如果这个地方不紧结、那么就易松散而坍塌,转折时不宜过快,要留得住,同时还要有转锋换面的动作变化,正如王铎所说的“腕下有鬼”.
二、关于临摹
学习书法最忌拿毛笔当钢笔,随意地任笔为体;一定要从古代帖本入手,认真学习笔法、结体和章法,以求合乎法度,先学习规矩最后再打破规矩,方为上上法,因此临摹是学书的必要入门途径.
1、摹书:初学书法,特别是少年儿童,宜从摹开始起步,古人学书多用硬黄纸摹写学书,唐代就摹写了许多王羲之的法书,神龙本兰亭序就是典型的摹书.摹书易得结构字形,临书易得笔意韵味.摹书简单易行,用透明的拷贝纸覆盖于帖上,并在中间夹一层透明薄膜即可.要摹大字就把字复印放大,再粘接起来,需要多大都可以.摹写时,一定要有目的性,首先摹写时侧重于对笔法,那么注意力就要集中到笔法上,多体会把握,然后注意结构字形把握,逐字或整行、通篇都可以灵活机动根据需要学习,熟练之后,就可以临写了.
2、实临.初学书法仍以实临为最佳途径,选定帖本之后,通过一个阶段的摹写,已经为实临打下坚实的基础了;临写时从微观到宏观,逐笔逐字逐行直到通篇,对个别处理不好的地方,可以多次反复临写,或者先摹后临,摹临结合,直到掌握.一本帖不能说非要临上多少年,要以掌握帖本的笔法、结体特征和总体风格为标准,然后可以延伸学习同类风格和不同类风格的其它帖,兼蓄并收,为下一步创作做好准备的.
意临.意临必须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上,并对各类字体和风格上都有一定的积累储备方可进行.意临主要从宏观上把握原帖风格气息,并能融合己意,是对历年学书所得所悟,以及对笔法、字体和风格进行有机结合的运用能力的考察,是半临半创,是围绕原帖风格的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意临对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在王铎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临二王法书,就是典型的意临作品.
实临与意临是随着学习书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在学书过程中要清醒地分析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缺失,并通过实临所吸收再用到意临中,经过不断训练创作水准必将有极大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