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0
关于古诗词前出前出塞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前出前出塞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前出塞古诗《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第一首,征夫诉说初出门辞别父母的情事;第二首,接前诉说上路之后的情事,亡命亡不了,吞声也没用,不如索性把命豁出去练上一手;第三首,征夫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第四首,征夫诉说在路上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事;第五首,征夫诉说初到军中时所见到另一面的黑暗,当初满想舍命立功画像麟阁,这时看来也不容易;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在大寒天的高山上筑城戍守的情事;第八首,征夫诉说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立功的态度;第九首,征夫总结了他“从军十年馀”的经历。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前出塞九首
其一
戚戚去故里1,悠悠赴交河2。
公家有程期3,亡命婴祸罗4。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5。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6。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7。
走马脱辔头8,手中挑青丝9。
捷下万仞冈10,俯身试搴旗11。
其三
磨刀呜咽水12,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13,心绪乱已久14。
丈夫誓许国15,愤惋复何有16!
功名图麒麟17,战骨当速朽18。
其四
送徒既有长19,远戍亦有身20。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21。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22。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23。
其五
迢迢万里余24,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25,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26,倏忽数百群27。
我始为奴仆28,几时树功勋29。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30。
杀人亦有限31,列国自有疆32。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33!
其七
驱马天雨雪34,军行入高山35。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36。
已去汉月远37,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38。
其八
单于寇我垒39,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40,彼军为我奔41。
掳其名王归42,系颈授辕门43。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44。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45。
众人贵苟得46,欲语羞雷同47。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48。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49。[1]
2.前出塞古诗《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前出塞九首[ 唐 ] 杜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3.唐代诗人杜甫写的《前出塞》的这首古诗的诗句具体是哪几句《前出塞》
杜甫·唐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译文:悲伤凄凉的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交河城。衙门有规定的路程期限,否则就得设法逃离触犯法律的责难。您拥有广阔的疆域领土,为什么还要再争夺无度?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暗自悲泣却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宗: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扩展资料:
《前出塞九首》当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朱鹤龄说这九首诗是为天宝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
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4.前出塞古诗的意思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挽弓:拉开、开弓。
擒:捉、拿。
[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题解]:
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十分有韵律,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回味。
5.前出塞的古诗原文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6.《前出塞》的诗句是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其中广为流传的名诗:前出塞(其六) 杜甫挽弓(1)当挽强(2),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3),立国自有疆(4)。
苟(5)能制侵陵(6),岂(7)在多杀伤。注释: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4.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5.苟:如果。6.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7.岂:难道。【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题解】: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
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
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
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
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
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7.《前出塞》的诗句是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其中广为流传的名诗:前出塞(其六) 杜甫挽弓(1)当挽强(2),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3),立国自有疆(4)。
苟(5)能制侵陵(6),岂(7)在多杀伤。注释: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4.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5.苟:如果。6.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7.岂:难道。【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题解】: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
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
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
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
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
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8.前出塞全诗理解前出塞九首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注释译文 [1] 戚戚,愁苦貌。
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2] 悠悠,犹漫漫,遥远貌。
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3] 公宗,犹官家。
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4] 是说如果逃命,又难逃法网。
唐行“府兵制”,天宝末,还未全废,士兵有户籍,逃则连 累父母妻子。 [5] 这两句点出赴交河之故,是全诗的主脑,是人民的抗议,也是壮甫的斥责。
[6] 离家日久,一切习惯了,熟习了,放下再受伙伴们的戏弄和取笑。按《通典》卷一百四十九:“诸将上不得倚作主帅,及恃己力强,欺傲火(伙)人,全无长幼,兼笞挞懦弱,减削粮食衣资,并军器火具,恣意令擎,劳逸不等。”
则知当时军中实有欺负人的现象。 [7] “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
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 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8] 走马,即跑马。
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
[9] 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10] 捷下是飞驰而下。 [11] 搴,拔取。
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通典》(卷同上):“搴旗斩将,陷阵摧锋,上赏。”
所以要“试搴旗”。吴昌祺说:“走马四句,捷自负,而意乃在 ‘死无时’也。”
这说法很对。 [12] 呜咽水,指陇头水。
《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呜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这以下四句即化用陇头歌。 [13] 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
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14] 这句是上句的否定。
心绪久乱,而水声触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伤手。
初 尚不知,见水赤才发觉。刻划人微。
[15] 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
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16] 这句承上句。
既以身许国,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悲愤和留念的呢? [17] 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阁。 [18] 当字很有意思,好像甘心如此,其实是不甘心。
末两句也是反话。所以有此矛盾现象,是由于这个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人民也是被强制去作战的。
[19] 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 [20] 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
“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
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21] 这两句是说,死活我们都向前去,决不作孬种,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也是汪性使气 的话。仇注:“吏即送徒之长。”
[22] 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23] 这两句概括书中的大意。决绝,是永别。
仿佛是说:“妈呀!爸爸呀!妻呀!儿呀!…… 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我们苦也不能苦在一起了!”吴瞻泰云:“不言不同欢乐,而言不同苦辛,并苦辛亦不能同,怨之甚也。” [24] “迢迢”,远貌。
[25] 异苦乐是说苦乐不均。在剥削阶级的部队中,官兵总是对立的。
[26] 隔河的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
[27] 倏忽,一会儿工夫。 [28] 《通鉴》说当时“戍边者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卷二百一十六)。
可见“为奴仆”确是实际情形。 [29] 树,立也。
[30] 这四句极象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
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 [31]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
正承上句意。沈德潜 《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
不确。 [32]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
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33] 这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
关于古诗词前出前出塞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前出前出塞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前出塞古诗《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第一首,征夫诉说初出门辞别父母的情事;第二首,接前诉说上路之后的情事,亡命亡不了,吞声也没用,不如索性把命豁出去练上一手;第三首,征夫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第四首,征夫诉说在路上被徒长欺压和驱逼的情事;第五首,征夫诉说初到军中时所见到另一面的黑暗,当初满想舍命立功画像麟阁,这时看来也不容易;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在大寒天的高山上筑城戍守的情事;第八首,征夫诉说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立功的态度;第九首,征夫总结了他“从军十年馀”的经历。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前出塞九首
其一
戚戚去故里1,悠悠赴交河2。
公家有程期3,亡命婴祸罗4。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5。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6。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7。
走马脱辔头8,手中挑青丝9。
捷下万仞冈10,俯身试搴旗11。
其三
磨刀呜咽水12,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13,心绪乱已久14。
丈夫誓许国15,愤惋复何有16!
功名图麒麟17,战骨当速朽18。
其四
送徒既有长19,远戍亦有身20。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21。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22。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23。
其五
迢迢万里余24,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25,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26,倏忽数百群27。
我始为奴仆28,几时树功勋29。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30。
杀人亦有限31,列国自有疆32。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33!
其七
驱马天雨雪34,军行入高山35。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36。
已去汉月远37,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38。
其八
单于寇我垒39,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40,彼军为我奔41。
掳其名王归42,系颈授辕门43。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44。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45。
众人贵苟得46,欲语羞雷同47。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48。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49。[1]
2.前出塞古诗《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前出塞九首[ 唐 ] 杜甫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3.唐代诗人杜甫写的《前出塞》的这首古诗的诗句具体是哪几句《前出塞》
杜甫·唐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译文:悲伤凄凉的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交河城。衙门有规定的路程期限,否则就得设法逃离触犯法律的责难。您拥有广阔的疆域领土,为什么还要再争夺无度?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暗自悲泣却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宗:犹官家。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扩展资料:
《前出塞九首》当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朱鹤龄说这九首诗是为天宝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
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4.前出塞古诗的意思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挽弓:拉开、开弓。
擒:捉、拿。
[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题解]:
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十分有韵律,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回味。
5.前出塞的古诗原文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6.《前出塞》的诗句是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其中广为流传的名诗:前出塞(其六) 杜甫挽弓(1)当挽强(2),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3),立国自有疆(4)。
苟(5)能制侵陵(6),岂(7)在多杀伤。注释: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4.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5.苟:如果。6.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7.岂:难道。【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题解】: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
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
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
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
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
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7.《前出塞》的诗句是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其中广为流传的名诗:前出塞(其六) 杜甫挽弓(1)当挽强(2),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3),立国自有疆(4)。
苟(5)能制侵陵(6),岂(7)在多杀伤。注释: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4.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5.苟:如果。6.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7.岂:难道。【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题解】: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
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
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
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
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
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
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
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
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8.前出塞全诗理解前出塞九首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注释译文 [1] 戚戚,愁苦貌。
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 [2] 悠悠,犹漫漫,遥远貌。
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3] 公宗,犹官家。
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4] 是说如果逃命,又难逃法网。
唐行“府兵制”,天宝末,还未全废,士兵有户籍,逃则连 累父母妻子。 [5] 这两句点出赴交河之故,是全诗的主脑,是人民的抗议,也是壮甫的斥责。
[6] 离家日久,一切习惯了,熟习了,放下再受伙伴们的戏弄和取笑。按《通典》卷一百四十九:“诸将上不得倚作主帅,及恃己力强,欺傲火(伙)人,全无长幼,兼笞挞懦弱,减削粮食衣资,并军器火具,恣意令擎,劳逸不等。”
则知当时军中实有欺负人的现象。 [7] “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
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 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8] 走马,即跑马。
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
[9] 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10] 捷下是飞驰而下。 [11] 搴,拔取。
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通典》(卷同上):“搴旗斩将,陷阵摧锋,上赏。”
所以要“试搴旗”。吴昌祺说:“走马四句,捷自负,而意乃在 ‘死无时’也。”
这说法很对。 [12] 呜咽水,指陇头水。
《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呜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这以下四句即化用陇头歌。 [13] 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
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14] 这句是上句的否定。
心绪久乱,而水声触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伤手。
初 尚不知,见水赤才发觉。刻划人微。
[15] 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
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16] 这句承上句。
既以身许国,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悲愤和留念的呢? [17] 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阁。 [18] 当字很有意思,好像甘心如此,其实是不甘心。
末两句也是反话。所以有此矛盾现象,是由于这个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人民也是被强制去作战的。
[19] 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 [20] 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
“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
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21] 这两句是说,死活我们都向前去,决不作孬种,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也是汪性使气 的话。仇注:“吏即送徒之长。”
[22] 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23] 这两句概括书中的大意。决绝,是永别。
仿佛是说:“妈呀!爸爸呀!妻呀!儿呀!…… 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我们苦也不能苦在一起了!”吴瞻泰云:“不言不同欢乐,而言不同苦辛,并苦辛亦不能同,怨之甚也。” [24] “迢迢”,远貌。
[25] 异苦乐是说苦乐不均。在剥削阶级的部队中,官兵总是对立的。
[26] 隔河的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
[27] 倏忽,一会儿工夫。 [28] 《通鉴》说当时“戍边者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卷二百一十六)。
可见“为奴仆”确是实际情形。 [29] 树,立也。
[30] 这四句极象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
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 [31]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
正承上句意。沈德潜 《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
不确。 [32]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
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33] 这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