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古诗词吟诵专业 中华古诗词吟诵之美

2023-01-07

关于古诗词吟诵专业合集(通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吟诵专业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1.求诗歌朗诵的专业评语就我个人所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3分)……
优质解答

关于古诗词吟诵专业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吟诵专业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求诗歌朗诵的专业评语

就我个人所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3分)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2、态势神情:(1分)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鲜明、自然、形象地表达朗诵内容何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不矫揉造作,夸张别扭。3、仪表形象:(1分)服饰大方、自然、得体、举止从容、端正,精神饱满,态度亲切。

4、朗诵效果:(3分)朗诵有感染力,使人在优美的声音中得到美的享受,具有鼓舞性、激励性、感召力。能拉近与听者的情感距离,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能够使听众产生感情共鸣。

5、自创作品:(1分)分为优秀自创作品、一般自创作品。若参赛选手的作品非原创,则该项得分为0.4—0.7分。

6、时间要求:(1分)时间为2-5分钟。7、评分原则:评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底分,取平均分。

2.古诗词如何吟诵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文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

·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

·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3.如何朗诵好诗歌

朗诵,是一面旗帜,宣传真理和正义,张扬真情和正气,召唤人们为人类的理想和美好的生活勇往直前,感化人们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珍惜生存的权利。

朗诵,是一股春风,带给人们温暖的气息,送给人们温馨的感觉,它拂面而来,体贴柔顺;它绿岸而过,风光旖旎,融化了人们心中的块垒,展现了人间的多彩生活。

朗诵,是一把匕首,可以剖析悲欢离合的历史,可以揭露假冒伪劣的丑行,他铁面无私,如日月经天,它锋芒毕露,似光天化日,昭示世界和人心都变得坦荡敞亮。

朗诵,是一座殿堂,艺术的高雅和华贵仰首可见,经典的厚重和深邃引人人胜,他的精美隽永令人赏心悦目。他的黄钟大吕令人振聋发聩。有声语言在这里并不比文字语言逊色,这里再创作比创作本身还更加受到喝彩。

朗诵既有文本的文化传承血脉,又有当代人文精神的关怀:"口耳之学"在朗诵中得到了具体说明,"脍炙人口"在朗诵中显出了形象内涵。凡是进入朗诵视域的文字作品,便增添了有声语言的魅力;凡是获得朗诵美感的在场观众,就领略了语言艺术的真谛。

以上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对诗歌和诗歌朗诵的功能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可以说,作为中国播音学重要的创建人之一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张颂教授的一席话,道出了诗歌朗诵的秘诀和真谛。正是由于此,诗歌朗诵也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朋友的喜爱,也正是由于此,有相当多的积极报考播音主持艺术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考生朋友也把

诗歌朗诵作为自己专业考试自备文学作品的首选。

那么,如何在专业考试中成功地进行诗歌朗诵,提几点建议,供考生朋友们参考。

1.选好作品深理解

诗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格律诗和自由式。格律诗,也叫旧体诗,广义上还包括词,统称古诗词。自由诗又叫新诗,在我国,新诗主要是从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作为专业考试朗诵之用,首先就要选好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

因为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朗诵。选好作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作品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别人推荐的作品即使再好,但是朗诵者本人没感觉,调动不起朗诵的愿望,那也不适合来朗诵。

第二,作品内容便于理解,不能深奥难懂。看着都费解的,朗诵出来效果也不会好。

第三,语言要琅琅上口,诗作本身韵律感强,有较鲜明的节奏起伏变化,形象生动,容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第四,感情挚烈,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和对比。

第五,篇幅适中,不宜太短或太长,要有完整性。

一般不要选择节选片段的作品。

选好了作品,还要在深入理解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包括既要吃透作品的原意,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写作背景,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他其他相关的作品,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了大概的意思就上场朗诵。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往往表面浅显易懂的句子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是表面化的理解所体会不到的。深入理解有一点就是准确把握诗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情绪并加以准确表达,如果不对以上那些背景的东西加深了解认识,表达出来就可能是一种当下时代的情绪,这就不准确了。

2.感受意境有真情

意境是指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没有意境就很难说是好诗,朗诵者表达不出意境,也就不算是上乘的朗诵。无意境的朗诵,情浮意浅,声音形式怎样变化多端,也弥补不了这根本上的缺欠。感受意境,要求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引发浓烈的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

第一,诗歌往往充满了比喻和象征,如果不从意境感受着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堕入云里雾中,不得要领。

第二,诗的语言较为凝练的特性,在诗作中显现出万千气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于文字,诗昧就无从表现。

第三,诗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更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朗诵者如果表达不出诗的跳跃中的内在程序,把一个个句子平摆浮搁地读出,意境也就无从表达了。

第四,因境抒情,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

4.诗词唱出来用专业名词是什么

诗词唱出来用专业名词是“吟咏”或“咏吟”。

吟咏

唱,声调有抑扬地念,曼声诵读。多指诵读诗词,亦指作诗。

yǒng

【动】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咏”。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咏,歌也。或从口。——《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搏拊琴瑟以咏。——《虞书》。郑注:“谓歌诗也。”

yín

唱,声调抑扬地念:吟咏。吟诵。吟味(吟咏玩味,体味)。吟讽(吟咏讽诵)。

则将吴吟。——《战国策·秦策》。注:“歌吟也。”

吟青黄。——《汉书·礼乐志》。注:“谓歌诵也。”

5.怎样能朗诵好诗歌

眼神、表情、动作、台风与朗诵声音的配合

1.眼神的运用

戏剧表演时,眼神多与对手接触;演讲时,眼神多与听众接触。朗诵时,眼神可以一方面与听众流通交流,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集中凝想、进入诗境之中。朗诵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除了借助声音的表达外,最主要是眼神的运用。朗诵时想像力的发挥是其中主要的条件,朗诵不同于相声、戏剧,我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多少是要受到限制的,所以要准确贴切表达想像,只有尽量利用我们最灵活而最不受限制的眼睛,等到眼睛无法表达时,才乞灵于表情、动作、手势等的帮助。

朗诵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不看诵材,这除了要求朗诵者熟悉诵材外,主要是朗诵时必须运用眼神传达思想感情,如果双眼要看着诵材,又怎能与听众“眉目传情”呢?我们朗诵李白《静夜思》这首诗时,“床前明月光”视力平射,“疑是地上霜”目光向下转移,“举头望明月”视力远射向上,“低头思故乡”眼神更下垂作沉思状。凭上述四种变化,想像力便能活灵活现了。这是集中凝想、进入诗境的表现。朗诵者如果未能达到这个较高的层次,眼睛也不可东张西望,而必须照应全场,控制气氛,作为声音的辅助,发挥与听众交感共鸣的作用。

2.面部的表情

朗诵是声情的艺术,诵材感情突出的地方,须用面部表情加以摹拟出来。诵材中所表现的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朗诵者必须仔细揣摩,贴切表达。木无表情、干燥枯涩,固然是朗诵的大忌;表情过火、矫揉造作,也属过犹不及。

3.手势和动作

朗诵要不要动作,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强调朗诵的文学性的人,认为加入动作只表示声音技巧不足,惟有乞灵于手势和动作。强调朗诵的综合性的人,认为朗诵是文学、歌唱、戏剧的三结合,在朗诵的过程中,必须设计手势和动作的配合,以求曲尽其妙、声色艺全。上述两种意见都稍嫌偏激,《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只要是忠于诵材,出于自然,那么手势和动作都应该是被接受的。我们的学生站在台上,肢体很容易随意摆动,双手也不知道应该放到什么地方才好,如果能够设计一些手势和动作可以配合诵材表达,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何况很多诵材本身已富有动作性,我们更应该进一步要求设计手势与动作以求配合。

下面几点,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1)设计的手势和动作,必须与诵材紧密配合,不能生硬堆砌,以免产生反面效果。

(2)手势和动作要少而清楚,适当自然,并且优美合度。

(3)动作范围要小,一般限于胸前,手臂挥得太远便会缺乏力量,垂得太低就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

(4)腰部以下一般不应有所动作,一来破坏美感,二来影响呼吸。

(5)身体不能经常移动,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只有在段落的大停顿或文意转折的地方才可移动,以表示进入另一阶段或层面。

(6)动作要精心设计,在声音发出之前表现出来,以起暗示和引导的作用。

4.台风和仪态

朗诵者态度必须优雅自然、彬彬有礼;行动不疾不徐、安祥镇定;表现诚恳,使听众感到亲切、舒适、接纳而没有不快。日常能注意举止行为,修饰仪表、端正态度,自然能够被人接受,信心也会大增。

古诗词吟诵专业 中华古诗词吟诵之美

关于古诗词吟诵专业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吟诵专业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求诗歌朗诵的专业评语

就我个人所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3分)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2、态势神情:(1分)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鲜明、自然、形象地表达朗诵内容何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不矫揉造作,夸张别扭。3、仪表形象:(1分)服饰大方、自然、得体、举止从容、端正,精神饱满,态度亲切。

4、朗诵效果:(3分)朗诵有感染力,使人在优美的声音中得到美的享受,具有鼓舞性、激励性、感召力。能拉近与听者的情感距离,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能够使听众产生感情共鸣。

5、自创作品:(1分)分为优秀自创作品、一般自创作品。若参赛选手的作品非原创,则该项得分为0.4—0.7分。

6、时间要求:(1分)时间为2-5分钟。7、评分原则:评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底分,取平均分。

2.古诗词如何吟诵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文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

·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

·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3.如何朗诵好诗歌

朗诵,是一面旗帜,宣传真理和正义,张扬真情和正气,召唤人们为人类的理想和美好的生活勇往直前,感化人们提高生命的质量和珍惜生存的权利。

朗诵,是一股春风,带给人们温暖的气息,送给人们温馨的感觉,它拂面而来,体贴柔顺;它绿岸而过,风光旖旎,融化了人们心中的块垒,展现了人间的多彩生活。

朗诵,是一把匕首,可以剖析悲欢离合的历史,可以揭露假冒伪劣的丑行,他铁面无私,如日月经天,它锋芒毕露,似光天化日,昭示世界和人心都变得坦荡敞亮。

朗诵,是一座殿堂,艺术的高雅和华贵仰首可见,经典的厚重和深邃引人人胜,他的精美隽永令人赏心悦目。他的黄钟大吕令人振聋发聩。有声语言在这里并不比文字语言逊色,这里再创作比创作本身还更加受到喝彩。

朗诵既有文本的文化传承血脉,又有当代人文精神的关怀:"口耳之学"在朗诵中得到了具体说明,"脍炙人口"在朗诵中显出了形象内涵。凡是进入朗诵视域的文字作品,便增添了有声语言的魅力;凡是获得朗诵美感的在场观众,就领略了语言艺术的真谛。

以上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颂教授对诗歌和诗歌朗诵的功能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可以说,作为中国播音学重要的创建人之一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张颂教授的一席话,道出了诗歌朗诵的秘诀和真谛。正是由于此,诗歌朗诵也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朋友的喜爱,也正是由于此,有相当多的积极报考播音主持艺术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考生朋友也把

诗歌朗诵作为自己专业考试自备文学作品的首选。

那么,如何在专业考试中成功地进行诗歌朗诵,提几点建议,供考生朋友们参考。

1.选好作品深理解

诗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格律诗和自由式。格律诗,也叫旧体诗,广义上还包括词,统称古诗词。自由诗又叫新诗,在我国,新诗主要是从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作为专业考试朗诵之用,首先就要选好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

因为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朗诵。选好作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作品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别人推荐的作品即使再好,但是朗诵者本人没感觉,调动不起朗诵的愿望,那也不适合来朗诵。

第二,作品内容便于理解,不能深奥难懂。看着都费解的,朗诵出来效果也不会好。

第三,语言要琅琅上口,诗作本身韵律感强,有较鲜明的节奏起伏变化,形象生动,容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第四,感情挚烈,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和对比。

第五,篇幅适中,不宜太短或太长,要有完整性。

一般不要选择节选片段的作品。

选好了作品,还要在深入理解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包括既要吃透作品的原意,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写作背景,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他其他相关的作品,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了大概的意思就上场朗诵。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往往表面浅显易懂的句子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是表面化的理解所体会不到的。深入理解有一点就是准确把握诗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情绪并加以准确表达,如果不对以上那些背景的东西加深了解认识,表达出来就可能是一种当下时代的情绪,这就不准确了。

2.感受意境有真情

意境是指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没有意境就很难说是好诗,朗诵者表达不出意境,也就不算是上乘的朗诵。无意境的朗诵,情浮意浅,声音形式怎样变化多端,也弥补不了这根本上的缺欠。感受意境,要求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引发浓烈的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

第一,诗歌往往充满了比喻和象征,如果不从意境感受着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堕入云里雾中,不得要领。

第二,诗的语言较为凝练的特性,在诗作中显现出万千气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于文字,诗昧就无从表现。

第三,诗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更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朗诵者如果表达不出诗的跳跃中的内在程序,把一个个句子平摆浮搁地读出,意境也就无从表达了。

第四,因境抒情,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

4.诗词唱出来用专业名词是什么

诗词唱出来用专业名词是“吟咏”或“咏吟”。

吟咏

唱,声调有抑扬地念,曼声诵读。多指诵读诗词,亦指作诗。

yǒng

【动】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咏”。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咏,歌也。或从口。——《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搏拊琴瑟以咏。——《虞书》。郑注:“谓歌诗也。”

yín

唱,声调抑扬地念:吟咏。吟诵。吟味(吟咏玩味,体味)。吟讽(吟咏讽诵)。

则将吴吟。——《战国策·秦策》。注:“歌吟也。”

吟青黄。——《汉书·礼乐志》。注:“谓歌诵也。”

5.怎样能朗诵好诗歌

眼神、表情、动作、台风与朗诵声音的配合

1.眼神的运用

戏剧表演时,眼神多与对手接触;演讲时,眼神多与听众接触。朗诵时,眼神可以一方面与听众流通交流,加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集中凝想、进入诗境之中。朗诵者与听众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除了借助声音的表达外,最主要是眼神的运用。朗诵时想像力的发挥是其中主要的条件,朗诵不同于相声、戏剧,我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多少是要受到限制的,所以要准确贴切表达想像,只有尽量利用我们最灵活而最不受限制的眼睛,等到眼睛无法表达时,才乞灵于表情、动作、手势等的帮助。

朗诵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不看诵材,这除了要求朗诵者熟悉诵材外,主要是朗诵时必须运用眼神传达思想感情,如果双眼要看着诵材,又怎能与听众“眉目传情”呢?我们朗诵李白《静夜思》这首诗时,“床前明月光”视力平射,“疑是地上霜”目光向下转移,“举头望明月”视力远射向上,“低头思故乡”眼神更下垂作沉思状。凭上述四种变化,想像力便能活灵活现了。这是集中凝想、进入诗境的表现。朗诵者如果未能达到这个较高的层次,眼睛也不可东张西望,而必须照应全场,控制气氛,作为声音的辅助,发挥与听众交感共鸣的作用。

2.面部的表情

朗诵是声情的艺术,诵材感情突出的地方,须用面部表情加以摹拟出来。诵材中所表现的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朗诵者必须仔细揣摩,贴切表达。木无表情、干燥枯涩,固然是朗诵的大忌;表情过火、矫揉造作,也属过犹不及。

3.手势和动作

朗诵要不要动作,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强调朗诵的文学性的人,认为加入动作只表示声音技巧不足,惟有乞灵于手势和动作。强调朗诵的综合性的人,认为朗诵是文学、歌唱、戏剧的三结合,在朗诵的过程中,必须设计手势和动作的配合,以求曲尽其妙、声色艺全。上述两种意见都稍嫌偏激,《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只要是忠于诵材,出于自然,那么手势和动作都应该是被接受的。我们的学生站在台上,肢体很容易随意摆动,双手也不知道应该放到什么地方才好,如果能够设计一些手势和动作可以配合诵材表达,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何况很多诵材本身已富有动作性,我们更应该进一步要求设计手势与动作以求配合。

下面几点,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1)设计的手势和动作,必须与诵材紧密配合,不能生硬堆砌,以免产生反面效果。

(2)手势和动作要少而清楚,适当自然,并且优美合度。

(3)动作范围要小,一般限于胸前,手臂挥得太远便会缺乏力量,垂得太低就不能引起听众的注意。

(4)腰部以下一般不应有所动作,一来破坏美感,二来影响呼吸。

(5)身体不能经常移动,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只有在段落的大停顿或文意转折的地方才可移动,以表示进入另一阶段或层面。

(6)动作要精心设计,在声音发出之前表现出来,以起暗示和引导的作用。

4.台风和仪态

朗诵者态度必须优雅自然、彬彬有礼;行动不疾不徐、安祥镇定;表现诚恳,使听众感到亲切、舒适、接纳而没有不快。日常能注意举止行为,修饰仪表、端正态度,自然能够被人接受,信心也会大增。

相关标签: 古诗词 专业 通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