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2、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3、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4、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5、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后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惜时之意.
6、陶侃运甓
晋时,有一个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闲来无事时,常常是早上把砖(甓)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见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陶侃回答说,恐怕攸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不畏往复;用“运甓瓮、运甓人”等指不安攸闲,发奋功业之人.
7、闻鸡起舞
《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8、临池学书
古代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
9、悬梁苦读
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11、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12映月读书:江泌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13负薪读书:朱买臣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2、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3、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4、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5、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后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多用来指读书,有惜时之意.
6、陶侃运甓
晋时,有一个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闲来无事时,常常是早上把砖(甓)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循环往复,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见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陶侃回答说,恐怕攸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不畏往复;用“运甓瓮、运甓人”等指不安攸闲,发奋功业之人.
7、闻鸡起舞
《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8、临池学书
古代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
9、悬梁苦读
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11、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12映月读书:江泌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13负薪读书:朱买臣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