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高一必背化学方程式: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2Fe(OH)3 △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 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2HClO 光照 2HCl +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 2SO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热分NH3•H2O △ NH3↑ + 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铵受热分NH4Cl △ NH3↑ + HCl↑
54、碳酸氢氨受热分NH4HCO3 △ NH3↑ + H2O↑ + CO2↑
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
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 CaO = CaSO3
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
61、SO2 + Ca(OH)2 = CaSO3↓ + H2O
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63、SO2 + 2H2S = 3S + 2H2O
高一物理所有公式:
第一章 力
1.重力:G = mg
2.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力的合成与分
(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 直线运动
1.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2.位移公式: s = v0t + at2 ②
3.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
4.平均速度公式: = ④
= (v0 + vt) ⑤
= ⑥
5.位移差公式 : △s = aT2 ⑦
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2:3:……:n.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22:32:……: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3:5:……: (2 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3:5:……:(2 n-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
2.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 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物体平衡
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
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
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角速度的定义式: =
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
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
⑥.向心加速度:a = 或 a =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
(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第六章 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 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3. 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 图中F示万有引力, G示重力, F向示向心力), 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 同样有:
a≈g>>a向
切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 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 重力、向心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 m = m
4.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 v= 即: 半径越大, 速度越小.
(2). = 即: 半径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 即: 半径越大, 周期越大.
(4). a= 即: 半径越大, 向心加速度越小.
说明: 对于v、 、T、a和r 这五个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 其它四个量就被唯一地确定下来. 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 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第七章动量
1. 冲量: I = Ft 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 动量: p = mv 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 动量定律: F合 = mvt – mv0
第八章 机械能
1.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 W = pt (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 W总 = △Ek (动能定律)
2.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 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3. 动能: Ek = mv2 动能为标量.
4. 重力势能: Ep = mgh 重力势能也为标量, 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5. 动能定理: F合s = mv - mv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mv + mgh1 = mv + mgh2
高一必背化学方程式: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2Fe(OH)3 △ Fe2O3 + 3H2O↑
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24、氢氧化铝加热分2Al(OH)3 △ Al2O3 + 3H2O
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
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 2FeCl3
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
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
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
36、次氯酸光照分2HClO 光照 2HCl + O2↑
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
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
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
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
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 2SO3
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
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
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
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
51、氨水受热分NH3•H2O △ NH3↑ + H2O
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
53、氯化铵受热分NH4Cl △ NH3↑ + HCl↑
54、碳酸氢氨受热分NH4HCO3 △ NH3↑ + H2O↑ + CO2↑
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
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
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
59、SO2 + CaO = CaSO3
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
61、SO2 + Ca(OH)2 = CaSO3↓ + H2O
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63、SO2 + 2H2S = 3S + 2H2O
高一物理所有公式:
第一章 力
1.重力:G = mg
2.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力的合成与分
(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 直线运动
1.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2.位移公式: s = v0t + at2 ②
3.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
4.平均速度公式: = ④
= (v0 + vt) ⑤
= ⑥
5.位移差公式 : △s = aT2 ⑦
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2:3:……:n.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22:32:……: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3:5:……: (2 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3:5:……:(2 n-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
2.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 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物体平衡
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
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
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角速度的定义式: =
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
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
⑥.向心加速度:a = 或 a =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
(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第六章 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 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m2/kg2.
3. 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 图中F示万有引力, G示重力, F向示向心力), 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 同样有:
a≈g>>a向
切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 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 重力、向心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 m = m
4.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 v= 即: 半径越大, 速度越小.
(2). = 即: 半径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 即: 半径越大, 周期越大.
(4). a= 即: 半径越大, 向心加速度越小.
说明: 对于v、 、T、a和r 这五个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 其它四个量就被唯一地确定下来. 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 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第七章动量
1. 冲量: I = Ft 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 动量: p = mv 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 动量定律: F合 = mvt – mv0
第八章 机械能
1.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 W = pt (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 W总 = △Ek (动能定律)
2.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 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3. 动能: Ek = mv2 动能为标量.
4. 重力势能: Ep = mgh 重力势能也为标量, 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5. 动能定理: F合s = mv - mv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mv + mgh1 = mv + mg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