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问答
初二上学期生物半期考复习

2019-04-27

初二上学期生物半期考复习
优质解答
1、 目前已知的动物约有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水中生活的动物
动物类群 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举例)
腔肠动物 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海葵、海蜇、珊瑚、水母、水螅
甲壳动物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虾、蟹、水蚤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有些动物的贝壳已退化) 乌贼、章鱼、鱿鱼、河蚌、田螺、
扇贝
鱼类 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
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海马、鲨鱼、四在家鱼――“青、草、鲢、鳙”
两栖动物 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大多成体生活在陆上,少数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体温不恒定。 大鲵(娃娃鱼)
爬行动物 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体内受精,陆上产卵,体温不恒定。 龟、鳖(水鱼)、扬子鳄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
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4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鲸、海豚、海豹
3、鱼能在水里生活的两个重要特点是:(1)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2)用鳃在水中呼吸
4、鱼在游泳时,靠躯干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书P3图)
5、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是鲜红色的,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可以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8、鱼的嘴总是一张一合,它是在呼吸,水从鱼口流入,经过鳃时,水中的氧气 鳃丝中的血管,
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由鳃丝 水中,水再从鳃盖后缘排出。(书P7图)
9、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外骨骼
(2)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爬行、跳跃、奔跑等)
(3)气态氧供呼吸――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
外,靠湿润的体壁呼吸)(书P13图)
(4)昼夜温差大,环境复杂多变――具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10、蚯蚓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是环节动物。其运动――肌肉和刚毛的配合,其呼吸――湿润的体壁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可根据环带(也叫生殖带)来判断身体的前后端。(书P14图)
11、兔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特征,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了分化,门齿――切断植物纤维、臼齿――磨碎食物,犬齿――撕裂食物(书P16图)植食性动物(如兔)盲肠发达,用于消化植物纤维。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心脏4腔,并具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书P16图)
1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恒温的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3、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
14、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鸟类、蝙蝠
15、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②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③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④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身体比重,利于飞行
⑤心脏发达,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⑥气囊辅助肺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⑦消化特点――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直肠短,排便频繁。
16、昆虫纲的特征――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②一般有3对足2对翅 ③体表有外骨骼
17、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因而分布最广;昆虫的翅与鸟翼都有适于飞行的共同点:①扇形结构;②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扇动;③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④轻、面积大。
18、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征:①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②体表有外骨骼;③足和触角分节。
19、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或骨、骨连结(主要是关节)、骨骼肌】。
20、在运动中,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的结构――起保护作用的
是关节囊,内有滑液的是关节腔,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的摩擦的是关节软骨;因此使关节活动更
灵活。(书P29图)。
21、骨骼肌中间较粗的、呈红色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书P30图)
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22、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22、运动的产生: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围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
肌肉 动作
屈肘 伸肘 备注
肱二头肌 收缩 舒张 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
肱三头肌 舒张 收缩
运动。
(书P30图)
2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社会行为大多具有以下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还形成等级
24、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随学习而形成的新行为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
举例 蜘蛛结网、蚂蚁做巢、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新生婴儿寻找奶吃、小鸟喂鱼、蜜蜂采蜜 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偷饮牛奶、公鸡绕道取食
海豚顶气球、黑猩猩取食白蚁、老马识途、鹦鹉学舌
25、通讯――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气味(如蚂蚁)
26、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
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27、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8、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维持生态平衡(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有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29、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供人们食用(2)药用(3)观赏用(4)传播疾病(害处)。
(5)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30、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
就是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它可节省费用,简化程序和减
少污染。
3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如长颈鹿――抗荷服,
萤火虫――冷光,蝙蝠――雷达,龟甲――薄壳建筑,蜻蜓――直升机,蝴蝶――迷彩服
32 、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33、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比较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大小 小 大
形态 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绒毛状、絮状、蜘蛛状
颜色 白色 五颜六色(红、绿、褐、黑、黄色等)
34、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1)水分(2)适宜的温度(3)有机物(4)一定的生存空间。另外,有些细菌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制造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36、细菌分布广泛的特点――个体小,容易被媒介携带,孢子小而轻可随风飘散,抵抗不良环境的能
力强,进行分裂生殖,繁殖快,数量多。
37、细菌特征:个体微小,有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等形态,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或鞭毛;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有些细菌能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芽孢(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书本P60图)
38、真菌的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而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
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殖方式为孢子繁殖。
39、(1)青霉――孢子呈青绿色,着生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2)曲霉的孢子呈黑色(有时也有黄、绿色);孢子着生在放射状或球状菌丝的顶端;(书本P60图)(3)蘑菇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这些真菌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富有有机物的地方。
40、比较细菌和真菌
细 菌 真 菌
形态结构 个体微小,细胞内没成形的细胞核 个体有大有小,有真正的细胞核
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孢子繁殖
营养方式 异养 异养
41、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辩证地看待)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真菌引起癣、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同形成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42、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
有机物(葡萄糖)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多用于制作面包。
有氧
有机物(葡萄糖)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无氧
(2)食品保存。食品腐败的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
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中抑制其生长繁殖;常用保存方法――①冷藏法(如冰箱低温保存)②巴斯德消毒法(高温灭菌,如袋装牛奶),③真空包装法(袋装肉肠)④罐藏法(肉类罐头)
⑤脱水法(包括晒制法、烟薰法、渗透保存法、腌制法)(如蘑菇、腊肉、果脯、咸鱼)⑥射线法(如紫外线消毒)⑦防腐法
(3)疾病防止――主要指抗生素治病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
(4)环境保护。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都使污水得到净化。
43、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
生物分类 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
目的和意义: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44、 藻类植物――如水绵
无种子 苔藓植物――如地钱、葫芦藓 孢子植物
植物分类 蕨类植物――如肾蕨
有种子 裸子植物――如油松、银杏、银杉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如玉米、向日葵、珙桐
注意:(1)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观察形态结构(2)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最重要的依据。
45、 腔肠动物:如海葵、海蜇、珊瑚、水母、水螅
环节动物:如蚯蚓、水蛭 无脊椎动物
无脊柱 软体动物:乌贼、章鱼、鱿鱼、河蚌、田螺、扇贝
动物的分类 节肢动物:如蝗虫、蜘蛛、虾、蟹
鱼类:如海马、鲨鱼、四在家鱼――“青、草、鲢、鳙”
两栖类:如青蛙、大鲵(娃娃鱼)、蟾蜍
有脊柱 爬行类:如龟、鳖(水鱼)、扬子鳄、壁虎、蜥蜴、蛇 脊椎动物
鸟类:如天鹅、雁、燕、信天翁、朱鹮、丹顶鹤
哺乳类: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鲸、东北虎
注意:(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外,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2)对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形态结构特征进行。
46、生物分类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分类单位
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但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47、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由它们与环境
所组成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由此可知,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1)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基因组成不尽相同,所有这
些个体或不同品系所拥有的基因总和起来就构成了该物种的基因库;而不同物种的基因更是有较大的差别,从而由基因所控制的特征也出现较大差异,形成不同物种,故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8、我国生物种类丰富,其中裸子植物最丰富,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居
世界第三位;鱼类、鸟类、哺乳类位于世界前列。
49、被子植物(珙桐)、裸子植物(银杉)、爬行动物(扬子鳄)被称为“活化石”。
50、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5)法律法规不健全(6)全球气候变化等。
5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最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②把某些物种迁出原地;
③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④颁布和实施相关的法律和文件。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52、(1)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发现了细菌。
(2)法国人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此外,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还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3)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双名法――属名+种加词
(4)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发现了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青霉素(抗生素)
(5)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农作物品种,将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6)我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了一种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寄生蜂――周氏 小蜂,它们能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幼虫体内,利用这些幼虫体内的营养发育长大,使白蛾幼虫死亡。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以虫治虫)――污染少、效果好、成本低。
(7)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作了杀虫剂破坏生态的大量调查,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引起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8)英国姑娘珍妮•古多尔主动前往非洲森林,对黑猩猩进行了长达13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笼罩在黑猩猩身上的神秘的帷幕。
53、(1)我国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通过对蜜蜂采蜜的生动描写,来赞美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
(2)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刻画了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飞翔的大无畏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3)英国诗人雪莱的《云雀歌》,以高飞入云的欢歌的云雀,来抒发高远的志向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54、在探究实验中,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模拟实验。
55、计算细菌的生殖的公式――原有细菌个数×2n(n为繁殖的代数)
56、生态系统包括以下这些类型――(1)海洋生态系统(2)森林生态系统(3)草原生态系统
(4)湖泊生态系统(5)农田生态系统(6)城市生态系统(7)荒漠生态系统(8)湿地生态系统等
1、 目前已知的动物约有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水中生活的动物
动物类群 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举例)
腔肠动物 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海葵、海蜇、珊瑚、水母、水螅
甲壳动物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虾、蟹、水蚤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有些动物的贝壳已退化) 乌贼、章鱼、鱿鱼、河蚌、田螺、
扇贝
鱼类 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
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海马、鲨鱼、四在家鱼――“青、草、鲢、鳙”
两栖动物 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大多成体生活在陆上,少数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体温不恒定。 大鲵(娃娃鱼)
爬行动物 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体内受精,陆上产卵,体温不恒定。 龟、鳖(水鱼)、扬子鳄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
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4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鲸、海豚、海豹
3、鱼能在水里生活的两个重要特点是:(1)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2)用鳃在水中呼吸
4、鱼在游泳时,靠躯干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书P3图)
5、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是鲜红色的,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可以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8、鱼的嘴总是一张一合,它是在呼吸,水从鱼口流入,经过鳃时,水中的氧气 鳃丝中的血管,
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由鳃丝 水中,水再从鳃盖后缘排出。(书P7图)
9、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1)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外骨骼
(2)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爬行、跳跃、奔跑等)
(3)气态氧供呼吸――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
外,靠湿润的体壁呼吸)(书P13图)
(4)昼夜温差大,环境复杂多变――具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10、蚯蚓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是环节动物。其运动――肌肉和刚毛的配合,其呼吸――湿润的体壁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可根据环带(也叫生殖带)来判断身体的前后端。(书P14图)
11、兔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特征,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牙齿出现了分化,门齿――切断植物纤维、臼齿――磨碎食物,犬齿――撕裂食物(书P16图)植食性动物(如兔)盲肠发达,用于消化植物纤维。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心脏4腔,并具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书P16图)
12、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恒温的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3、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
14、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鸟类、蝙蝠
15、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②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③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④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身体比重,利于飞行
⑤心脏发达,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⑥气囊辅助肺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⑦消化特点――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直肠短,排便频繁。
16、昆虫纲的特征――①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②一般有3对足2对翅 ③体表有外骨骼
17、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因而分布最广;昆虫的翅与鸟翼都有适于飞行的共同点:①扇形结构;②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扇动;③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④轻、面积大。
18、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征:①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②体表有外骨骼;③足和触角分节。
19、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或骨、骨连结(主要是关节)、骨骼肌】。
20、在运动中,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的结构――起保护作用的
是关节囊,内有滑液的是关节腔,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的摩擦的是关节软骨;因此使关节活动更
灵活。(书P29图)。
21、骨骼肌中间较粗的、呈红色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书P30图)
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22、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22、运动的产生: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围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
肌肉 动作
屈肘 伸肘 备注
肱二头肌 收缩 舒张 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
肱三头肌 舒张 收缩
运动。
(书P30图)
2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社会行为大多具有以下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还形成等级
24、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 随学习而形成的新行为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
举例 蜘蛛结网、蚂蚁做巢、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新生婴儿寻找奶吃、小鸟喂鱼、蜜蜂采蜜 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偷饮牛奶、公鸡绕道取食
海豚顶气球、黑猩猩取食白蚁、老马识途、鹦鹉学舌
25、通讯――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气味(如蚂蚁)
26、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
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27、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8、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维持生态平衡(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
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有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29、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供人们食用(2)药用(3)观赏用(4)传播疾病(害处)。
(5)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30、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
就是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它可节省费用,简化程序和减
少污染。
3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如长颈鹿――抗荷服,
萤火虫――冷光,蝙蝠――雷达,龟甲――薄壳建筑,蜻蜓――直升机,蝴蝶――迷彩服
32 、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33、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比较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大小 小 大
形态 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绒毛状、絮状、蜘蛛状
颜色 白色 五颜六色(红、绿、褐、黑、黄色等)
34、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1)水分(2)适宜的温度(3)有机物(4)一定的生存空间。另外,有些细菌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制造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36、细菌分布广泛的特点――个体小,容易被媒介携带,孢子小而轻可随风飘散,抵抗不良环境的能
力强,进行分裂生殖,繁殖快,数量多。
37、细菌特征:个体微小,有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等形态,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或鞭毛;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有些细菌能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芽孢(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书本P60图)
38、真菌的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而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
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殖方式为孢子繁殖。
39、(1)青霉――孢子呈青绿色,着生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2)曲霉的孢子呈黑色(有时也有黄、绿色);孢子着生在放射状或球状菌丝的顶端;(书本P60图)(3)蘑菇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这些真菌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富有有机物的地方。
40、比较细菌和真菌
细 菌 真 菌
形态结构 个体微小,细胞内没成形的细胞核 个体有大有小,有真正的细胞核
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孢子繁殖
营养方式 异养 异养
41、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辩证地看待)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真菌引起癣、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同形成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42、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
有机物(葡萄糖)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多用于制作面包。
有氧
有机物(葡萄糖)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无氧
(2)食品保存。食品腐败的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
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中抑制其生长繁殖;常用保存方法――①冷藏法(如冰箱低温保存)②巴斯德消毒法(高温灭菌,如袋装牛奶),③真空包装法(袋装肉肠)④罐藏法(肉类罐头)
⑤脱水法(包括晒制法、烟薰法、渗透保存法、腌制法)(如蘑菇、腊肉、果脯、咸鱼)⑥射线法(如紫外线消毒)⑦防腐法
(3)疾病防止――主要指抗生素治病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
(4)环境保护。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都使污水得到净化。
43、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
生物分类 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
目的和意义: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44、 藻类植物――如水绵
无种子 苔藓植物――如地钱、葫芦藓 孢子植物
植物分类 蕨类植物――如肾蕨
有种子 裸子植物――如油松、银杏、银杉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如玉米、向日葵、珙桐
注意:(1)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观察形态结构(2)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最重要的依据。
45、 腔肠动物:如海葵、海蜇、珊瑚、水母、水螅
环节动物:如蚯蚓、水蛭 无脊椎动物
无脊柱 软体动物:乌贼、章鱼、鱿鱼、河蚌、田螺、扇贝
动物的分类 节肢动物:如蝗虫、蜘蛛、虾、蟹
鱼类:如海马、鲨鱼、四在家鱼――“青、草、鲢、鳙”
两栖类:如青蛙、大鲵(娃娃鱼)、蟾蜍
有脊柱 爬行类:如龟、鳖(水鱼)、扬子鳄、壁虎、蜥蜴、蛇 脊椎动物
鸟类:如天鹅、雁、燕、信天翁、朱鹮、丹顶鹤
哺乳类: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鲸、东北虎
注意:(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外,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2)对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形态结构特征进行。
46、生物分类单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分类单位
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但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47、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由它们与环境
所组成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由此可知,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1)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基因组成不尽相同,所有这
些个体或不同品系所拥有的基因总和起来就构成了该物种的基因库;而不同物种的基因更是有较大的差别,从而由基因所控制的特征也出现较大差异,形成不同物种,故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8、我国生物种类丰富,其中裸子植物最丰富,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居
世界第三位;鱼类、鸟类、哺乳类位于世界前列。
49、被子植物(珙桐)、裸子植物(银杉)、爬行动物(扬子鳄)被称为“活化石”。
50、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5)法律法规不健全(6)全球气候变化等。
5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①最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②把某些物种迁出原地;
③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
④颁布和实施相关的法律和文件。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52、(1)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发现了细菌。
(2)法国人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此外,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还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3)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双名法――属名+种加词
(4)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发现了青霉能够产生一种杀死或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物质――青霉素(抗生素)
(5)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农作物品种,将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6)我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了一种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寄生蜂――周氏 小蜂,它们能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幼虫体内,利用这些幼虫体内的营养发育长大,使白蛾幼虫死亡。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以虫治虫)――污染少、效果好、成本低。
(7)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作了杀虫剂破坏生态的大量调查,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引起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8)英国姑娘珍妮•古多尔主动前往非洲森林,对黑猩猩进行了长达13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笼罩在黑猩猩身上的神秘的帷幕。
53、(1)我国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通过对蜜蜂采蜜的生动描写,来赞美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
(2)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刻画了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飞翔的大无畏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3)英国诗人雪莱的《云雀歌》,以高飞入云的欢歌的云雀,来抒发高远的志向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54、在探究实验中,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模拟实验。
55、计算细菌的生殖的公式――原有细菌个数×2n(n为繁殖的代数)
56、生态系统包括以下这些类型――(1)海洋生态系统(2)森林生态系统(3)草原生态系统
(4)湖泊生态系统(5)农田生态系统(6)城市生态系统(7)荒漠生态系统(8)湿地生态系统等
相关标签: 初二 学期 生物 复习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