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1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那么你知道重阳节手抄报怎么画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年级重阳节手抄报图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六年级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节的起源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同时,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有“久久”长寿之意。2006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所以重阳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1、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人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另一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2、吃重阳糕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现在重阳节吃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记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蓬饵就是最初的重阳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重阳糕又称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饮菊花酒
菊花,是我国是长寿名花,又名“延寿客”。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时逢佳节,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4、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茱萸雅号“辟邪翁”,它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但是在近代,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5、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习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近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6、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习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习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习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7、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习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8、妇女休息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9、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习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10、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习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习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重阳节作文韶关矿山公园绿草茵茵、依山而建,是人们休闲、登山的好地方。重阳节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妈妈带着我一起去矿山公园爬芙蓉山。
下午四点多,我们来到了矿山公园,只见公园门前的公路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轿车、摩托车。公园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极了。草坪上、石凳上到处坐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花枝招展的姑娘,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有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有的手拉着手在散步,有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还有的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听着音乐……
我和妈妈沿着石阶慢慢地走着,忽然听见有人远远地叫着我的.名字:"晖晖!晖晖!"我抬头一看,哎呦,竟然是我最最亲爱的表哥。我俩又惊又喜,相互抱在一起,妈妈和舅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们聊了一会,哥哥就和舅妈走了。
告别了哥哥,我和妈妈就开始爬山了。我们有说有笑地往上走,一路上登山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正拾级而上,忽然,我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噢,可不是,那不是我们的班主任杨老师吗?我惊讶地说:"杨老师,你也来爬山呀?""是呀,真巧呦。"妈妈和杨老师又热烈地聊了起来。过了一会,我们告别杨老师,继续我们的爬山之行。我们穿过一片竹林,就到了芙蓉山的半山腰,我和妈妈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软。
妈妈眨眨眼睛,故意逗我说:"儿子,我们还要往上爬吗?"我抹了一把汗,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我们不能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妈妈说:"好!我们一定要爬到山顶!"我嘴里喊着:"GO!GO!GO!"于是,我们吃力地往上爬,越到山顶,道路就越陡,正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山路两旁长着一些郁郁葱葱的松树,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以及许多高高的芦苇。大约走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爬上了芙蓉山顶,看到了山顶的气象站。站在山顶上,整个韶城尽收眼底,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啊!山上的景色多美呀!我看到了美丽的夕阳。
远处山上有的树叶变得金黄金黄,有的变得火红火红了,它们把青翠的群山点染得色彩斑斓,非常美丽。看着这美丽的风景,我们之前爬山的劳累和汗水都一扫而空了。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下山的时候,突然"咚"的一声,一个松果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我的头上,我痛得"哎呦"一声叫了起来,我有的生气地把它捡了起来,想丢了它。妈妈说:"别丢,把它带回家去做个纪念品吧。"我转怒为喜,高兴地说:"好的。"我拿着这个意外的收获——一颗大松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重阳节啊!
六年级重阳节手抄报图片2022最新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中国人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那么你知道重阳节手抄报怎么画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年级重阳节手抄报图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六年级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节的起源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同时,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有“久久”长寿之意。2006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所以重阳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1、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人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另一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2、吃重阳糕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现在重阳节吃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记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蓬饵就是最初的重阳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重阳糕又称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饮菊花酒
菊花,是我国是长寿名花,又名“延寿客”。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时逢佳节,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4、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茱萸雅号“辟邪翁”,它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但是在近代,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5、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习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近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6、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习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习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习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7、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习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8、妇女休息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9、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习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10、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习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习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重阳节作文韶关矿山公园绿草茵茵、依山而建,是人们休闲、登山的好地方。重阳节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妈妈带着我一起去矿山公园爬芙蓉山。
下午四点多,我们来到了矿山公园,只见公园门前的公路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轿车、摩托车。公园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极了。草坪上、石凳上到处坐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花枝招展的姑娘,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有活泼可爱的小孩子。有的手拉着手在散步,有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还有的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听着音乐……
我和妈妈沿着石阶慢慢地走着,忽然听见有人远远地叫着我的.名字:"晖晖!晖晖!"我抬头一看,哎呦,竟然是我最最亲爱的表哥。我俩又惊又喜,相互抱在一起,妈妈和舅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我们聊了一会,哥哥就和舅妈走了。
告别了哥哥,我和妈妈就开始爬山了。我们有说有笑地往上走,一路上登山的人络绎不绝。我们正拾级而上,忽然,我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噢,可不是,那不是我们的班主任杨老师吗?我惊讶地说:"杨老师,你也来爬山呀?""是呀,真巧呦。"妈妈和杨老师又热烈地聊了起来。过了一会,我们告别杨老师,继续我们的爬山之行。我们穿过一片竹林,就到了芙蓉山的半山腰,我和妈妈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软。
妈妈眨眨眼睛,故意逗我说:"儿子,我们还要往上爬吗?"我抹了一把汗,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我们不能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妈妈说:"好!我们一定要爬到山顶!"我嘴里喊着:"GO!GO!GO!"于是,我们吃力地往上爬,越到山顶,道路就越陡,正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山路两旁长着一些郁郁葱葱的松树,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以及许多高高的芦苇。大约走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爬上了芙蓉山顶,看到了山顶的气象站。站在山顶上,整个韶城尽收眼底,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啊!山上的景色多美呀!我看到了美丽的夕阳。
远处山上有的树叶变得金黄金黄,有的变得火红火红了,它们把青翠的群山点染得色彩斑斓,非常美丽。看着这美丽的风景,我们之前爬山的劳累和汗水都一扫而空了。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下山的时候,突然"咚"的一声,一个松果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我的头上,我痛得"哎呦"一声叫了起来,我有的生气地把它捡了起来,想丢了它。妈妈说:"别丢,把它带回家去做个纪念品吧。"我转怒为喜,高兴地说:"好的。"我拿着这个意外的收获——一颗大松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真是一个难忘的重阳节啊!
六年级重阳节手抄报图片2022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