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1
鞋的故事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许多事情都有历史渊源。就说鞋子,围绕它的轶闻趣事就不少。譬如“郑人买履”的郑人,其迂、蠢,令人捧腹而又催人醒悟;又如“何屣迎客”的蔡邕,其热忱、谦恭却又叫人感动不已。我与鞋亦有些故事,不妨赘述于后。
时下称顾客为上帝,我因买鞋曾当过一回“上帝”。那次在鼓楼一家商店的“鞋宫”(已非鞋柜了)买鞋。我挑了一双皮鞋,价格不低,惟一担心其质量,嘴里叽咕了一句,买与不买尚在疑惑和犹豫之中,谁知一位年轻的男营业员劈手夺去,不屑地吼道:“嫌不好,就不要买!”我颇为气恼,后来经理出面调停,才算买了这双皮鞋。
今年初,老父突然病故,我匆匆赶回去奔丧,穿的就是这双皮鞋。故里老屋,深夜守灵。烛光闪烁,香烟缕缕,化为灰蝶的纸钱在灵堂中飞舞。我凝视着父亲的遗像,无声的泪水,湿透了衣襟,于悲痛中追忆父亲的往事。不想父亲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平淡,平谈得就像一泓清澈见底的池水,没有一丝涟漪。他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站了一辈子柜台。解放前替老板站柜台,解放后替“公家”站柜台,退休了替“集体”站柜台。起先卖布,最后卖鞋。想到他卖鞋,倒有一件小事记得真切:
那年除夕之夜,北风呼呼,大雪飘飘,天气奇冷。一大家子围坐在堂屋里准备吃年夜饭,就等父亲回来开席。母亲把烧好的菜热了又热,孩子们等不及直喊肚子饿了。最后祖母说:算了,不等了,大家吃吧……父亲一直到很晚才回来,像个雪人似的。他蜷缩着身子,腋下挟着一双用报纸裹着的新棉鞋。他望着祖母和母亲歉意地笑了笑,连声打招呼,说是给人家送鞋去了。他草草地吃了点,就睡了。我睡在正房仅一帘之隔的厢房里,只听见父亲在床上长吁短叹的。母亲很不高兴,埋怨他年头岁尾不作兴叹气。他怪母亲不知详情。父亲说:“月头上有位姓赵的老先生到店里来,要买双布底的棉鞋。当时店里没货,请他留下地址,说是一来货就给他送去。谁知今天早上来货了,年内的事年内清,晚上打烊后我就给他送去了。他住在南门大街,路远、天黑,又下雪,好不容易摸到了,哪晓得迟了一步——老先生十天前就作古了。”父亲沉默了许久,接着说:“哎,可怜,临走都没能让他穿上这双鞋。”颤抖的语气中似有点凄凉。难怪父亲回来时脸上的笑容有些苦涩,苦涩的笑容中包含着父亲有负于顾客的自责,这自责又是父亲永远不能原谅自己和无法弥补的悔恨。年初一的早晨,我曾在父亲床上看到过那双新棉鞋,做工考究得很,黑灯芯绒面子,白绒布的里子,帮子软酥酥的,白竹布的千层底,雪白而又厚实……
在办丧事的日子里,也许是过于奔波劳碌了,我脚下那双皮鞋的底竟断裂了,匡算时间,穿了还不到半年,我不得不将其割舍。现在虽然有消费者权益法保护着“上帝”,而“上帝”要真正寻求这种法的保护谈何容易?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又看到了那双用报纸包着的棉鞋。睹物思情,我禁不住一阵揪心的酸楚,更无法揣度父亲保留着它承受的精神折磨。那报纸早已泛黄,鞋也有些陈旧了,然而它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代人的光泽,这光泽尽管是微弱的,微弱得并不显眼,却一扫我心头“人琴俱亡”的悲哀。
1.结合文题来看,写第一段作用主要是
。
2.“那次在鼓楼一家商店的‘鞋宫’(已非鞋拒了)买鞋。”此句括号内的文字并非仅仅说明鞋宫之大,还含有 的意味。
3.对父亲的往事的回忆采用的是 的方式。
A.倒叙 B.顺叙 C.插叙
4.“解放前替老板站柜台,解放后替‘公家’站柜台,退休了替‘集体’站柜台。”此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父亲这一生的 。(用此段中的一个词填写)
5.下列对父亲的描写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父亲一直到很晚才回来,像个雪人似的。
( 2)他蜷缩着身子,腋下挟着一双用报纸裹着的新棉鞋。
( 3)他草草地吃了点,就睡了。
(4)“哎,可怜,临走都没能让他穿上这双鞋。”
6.“老先生十天前就作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