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9
关于古诗词曲意象分析古诗常用意象分析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曲意象分析古诗常用意象分析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古诗常用意象分析1.月亮 思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
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2.柳 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
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3.古典诗歌赏析意象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4.古诗常用意象分析简单嘛《锦瑟》里的很多啦像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要掌握古诗的基本类型 古诗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看,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1、怀古诗 怀古诗主要是借古代来抒发某种情感。它可以分成二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借古讽今。
②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心情,或者抒发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委婉地批评现实,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刘禹锡的《乌衣巷》,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2、边塞诗 边塞诗大多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壮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或者表现壮士们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壮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如高适的《燕歌行》,王昌龄的《从军行六首》,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3、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赞扬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意深长的勉励,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题目中常常有“赠”、“别”、“送”之类的字眼,点明性质、题材。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4、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5、写景咏物诗(包括田园诗) 写景咏物诗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抒发自己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恬淡自然、闲适自得等情感,或者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或者表达自己的品质。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贺知章的《咏柳》等。 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不同类型古诗的特点,鉴赏古诗时先从内容切入,分析区别清楚诗歌是属于哪种类型,就可以基本把握古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为鉴赏领悟古诗打开成功之门。
二、要掌握鉴赏的方法 1、整体感知,抓住诗眼 古诗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有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和闲情等,而这些情感的表现经常会聚焦在某一句或某一个字上,此时这一句或一字就成为全诗的“眼睛”,即“诗眼”。鉴赏时如果能筛选并抓住“诗眼”,将大大有助于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例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6题,选用了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一首绝句《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其“诗眼”就是第三句中的“凉”字,一个“凉”字既写出了天凉,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孤寂(心凉)。 2、感受意象,品味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
大凡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等都可称之为“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意象已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用“风霜”、“雨雪”、“长烟”、“落日”、“孤城”、“角鸣”等表达征戍之难;用“杨柳”、“笛声”、“落花”、“孤蓬”、“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用“月”表达思乡,用“星”传恨,用“水”喻愁多,用“梅”“莲”“菊”表达高洁品行,用“松”表达凌云之志。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6题,选用了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只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就可以悟出诗既表现了诗人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又体现了诗人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推敲语言,传达效果 推敲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即品味语言的效果时,运用换字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突显优劣,可以准确理解诗意。比较的字要把着重点放在动词上,如“微风燕子斜”,“斜”如换成“飞”就没有了“斜”字所蕴含的形态美。
还要重视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如“山青花欲燃”,“燃”如换成“红”,就不能突出艳丽、景物如花的动态美。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0题,选用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引”比“别”用得好,它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起愁心,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4、表达技巧,鉴赏之重 近年来,表达技巧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理应成为我们鉴赏古诗的重点。 (1)从修辞手法切入 古诗在表情达意时很少平铺直叙,总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出来。
所以,鉴赏古诗,只要抓住诗中的修辞手法深入研究,就可以事半功倍。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0题,选用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而“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2)从表达方式切入 表达方式有抒情,包括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乐景衬哀情等)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描写,。
5.古代诗歌意象大全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6.古诗意象大全 古代诗词意象有哪些 中国古典诗诗歌的题材与意象、情感之间的关系可大致整理如下:
1.送别诗
主要意象:文题(送、赠、别),柳、酒、歌、长亭短亭、灞桥、南浦
情感要点:离情别绪、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2.爱情诗
主要意象:鸿雁、双燕、鸳鸯、青鸟、红豆、桃花
情感要点:款款深情、绵绵思念、离愁别恨
3.边塞诗
主要意象:边关、玉门、羌笛、胡马、黄河、桑干、并州、阴山、长城、黄沙
情感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判
4.山水田园诗
主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春草秋叶、农家小景
情感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向往、厌恶污浊、隐逸情怀
5.行旅诗
主要意象:驿站古道、舟马征铎、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孤馆月色
情感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思乡思亲、孤独寂寞、归期遥遥
6.咏物诗
主要意象:松、竹、梅、兰、菊、蝉、蜂、鹤、雁
情感要点:清高孤傲、无畏无求、无人理解、壮志难酬
7.咏史诗
主要意象:古迹、古人
情感要点:借古讽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难酬
7.古诗中意象赏析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
奋进、挺拔。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 宜”——刘禹锡《庭竹》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
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
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
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
关于古诗词曲意象分析古诗常用意象分析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曲意象分析古诗常用意象分析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古诗常用意象分析1.月亮 思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的俘虏营中写下的,表达了身被囚系的诗人对妻子家人的思念。
诗人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想象今夜鄜州月圆,妻子独自一人在望月思念自己,妻子身旁虽有儿女陪伴,但儿女还太小不懂他们母亲的思念,并不能为母亲分忧。这样写来,写出了诗人神驰千里,黯然动容之满怀愁绪,使诗情更进了一层。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2.柳 柳——留——惜别——依依不舍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3. 松——刚直坚毅
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毅刚直,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4. 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5.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6. 杜鹃鸟——凄楚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7.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8.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3.古典诗歌赏析意象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品评】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 “ 语淡而味终不薄 ” (《唐诗别裁》)。
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 “ 淡到看不见诗 ” (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
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 “ 邀 ” 而我 “ 至 ” ,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 “ 鸡黍 ” 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
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 “ 故人庄 ” 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才更显得畅快。
这里 “ 开轩 ” 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 话桑麻 ” ,认为是 “ 相见无杂言 ” (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 “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 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
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 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 “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 (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 ”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
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
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 “ 淡抹 ”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 “ 浓饰盛妆 ” 了。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品评】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
4.古诗常用意象分析简单嘛《锦瑟》里的很多啦像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要掌握古诗的基本类型 古诗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看,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
1、怀古诗 怀古诗主要是借古代来抒发某种情感。它可以分成二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借古讽今。
②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心情,或者抒发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委婉地批评现实,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刘禹锡的《乌衣巷》,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2、边塞诗 边塞诗大多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壮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或者表现壮士们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壮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如高适的《燕歌行》,王昌龄的《从军行六首》,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3、送别诗 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赞扬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意深长的勉励,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题目中常常有“赠”、“别”、“送”之类的字眼,点明性质、题材。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 4、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5、写景咏物诗(包括田园诗) 写景咏物诗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抒发自己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恬淡自然、闲适自得等情感,或者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或者表达自己的品质。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贺知章的《咏柳》等。 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不同类型古诗的特点,鉴赏古诗时先从内容切入,分析区别清楚诗歌是属于哪种类型,就可以基本把握古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为鉴赏领悟古诗打开成功之门。
二、要掌握鉴赏的方法 1、整体感知,抓住诗眼 古诗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有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和闲情等,而这些情感的表现经常会聚焦在某一句或某一个字上,此时这一句或一字就成为全诗的“眼睛”,即“诗眼”。鉴赏时如果能筛选并抓住“诗眼”,将大大有助于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例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6题,选用了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一首绝句《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其“诗眼”就是第三句中的“凉”字,一个“凉”字既写出了天凉,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孤寂(心凉)。 2、感受意象,品味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
大凡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等都可称之为“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意象已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如用“风霜”、“雨雪”、“长烟”、“落日”、“孤城”、“角鸣”等表达征戍之难;用“杨柳”、“笛声”、“落花”、“孤蓬”、“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用“月”表达思乡,用“星”传恨,用“水”喻愁多,用“梅”“莲”“菊”表达高洁品行,用“松”表达凌云之志。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16题,选用了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只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几个意象,就可以悟出诗既表现了诗人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又体现了诗人那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推敲语言,传达效果 推敲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即品味语言的效果时,运用换字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突显优劣,可以准确理解诗意。比较的字要把着重点放在动词上,如“微风燕子斜”,“斜”如换成“飞”就没有了“斜”字所蕴含的形态美。
还要重视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如“山青花欲燃”,“燃”如换成“红”,就不能突出艳丽、景物如花的动态美。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0题,选用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引”比“别”用得好,它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起愁心,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4、表达技巧,鉴赏之重 近年来,表达技巧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理应成为我们鉴赏古诗的重点。 (1)从修辞手法切入 古诗在表情达意时很少平铺直叙,总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委婉地表达出来。
所以,鉴赏古诗,只要抓住诗中的修辞手法深入研究,就可以事半功倍。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0题,选用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而“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又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2)从表达方式切入 表达方式有抒情,包括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乐景衬哀情等)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描写,。
5.古代诗歌意象大全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低微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珍珠:美丽、无暇
其他类:
古人:明志、自省、鞭鞑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6.古诗意象大全 古代诗词意象有哪些 中国古典诗诗歌的题材与意象、情感之间的关系可大致整理如下:
1.送别诗
主要意象:文题(送、赠、别),柳、酒、歌、长亭短亭、灞桥、南浦
情感要点:离情别绪、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2.爱情诗
主要意象:鸿雁、双燕、鸳鸯、青鸟、红豆、桃花
情感要点:款款深情、绵绵思念、离愁别恨
3.边塞诗
主要意象:边关、玉门、羌笛、胡马、黄河、桑干、并州、阴山、长城、黄沙
情感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判
4.山水田园诗
主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春草秋叶、农家小景
情感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向往、厌恶污浊、隐逸情怀
5.行旅诗
主要意象:驿站古道、舟马征铎、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孤馆月色
情感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思乡思亲、孤独寂寞、归期遥遥
6.咏物诗
主要意象:松、竹、梅、兰、菊、蝉、蜂、鹤、雁
情感要点:清高孤傲、无畏无求、无人理解、壮志难酬
7.咏史诗
主要意象:古迹、古人
情感要点:借古讽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难酬
7.古诗中意象赏析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
奋进、挺拔。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 宜”——刘禹锡《庭竹》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
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
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
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