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出自《汉书·刘歆传》 请问如何翻译这句话?谢谢~
2019-05-27
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出自《汉书·刘歆传》 请问如何翻译这句话?谢谢~
优质解答
刘歆认为左丘明的个人喜好和孔子相同,而且亲眼见到过孔子,所以《春秋左氏传》中对《春秋》的诠释要详细而生动;而公羊和谷梁生活的时代已经在七十子之后了,所以《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里的诠释都是来自传闻,自然简略。
这一治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人们做学问依然强调对第一手资料的占有。
可是这么经典的对于文章内容详略成因的诠释却被束之高阁,并且造成了见详略就认为是精于剪裁”的思维定式,真是有些遗憾。综上所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的详略其实是传闻之与亲见之”的差异所造成的,并非臧克家先生对自己掌握的材料作了多少精当的剪裁。
所以评价一部作品的详略,在考虑其取舍与剪裁之工的同时,还要多多考察文章创作的相关背景,立论才能更恰当。
望采纳
刘歆认为左丘明的个人喜好和孔子相同,而且亲眼见到过孔子,所以《春秋左氏传》中对《春秋》的诠释要详细而生动;而公羊和谷梁生活的时代已经在七十子之后了,所以《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里的诠释都是来自传闻,自然简略。
这一治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人们做学问依然强调对第一手资料的占有。
可是这么经典的对于文章内容详略成因的诠释却被束之高阁,并且造成了见详略就认为是精于剪裁”的思维定式,真是有些遗憾。综上所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的详略其实是传闻之与亲见之”的差异所造成的,并非臧克家先生对自己掌握的材料作了多少精当的剪裁。
所以评价一部作品的详略,在考虑其取舍与剪裁之工的同时,还要多多考察文章创作的相关背景,立论才能更恰当。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