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汉字里的历史》的文章

2019-04-08

《汉字里的历史》的文章
优质解答
  汉字发展史 一:汉字发展史概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原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盛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还不懂字体的时候,本人小时候就被要求练习行书.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而且在现在,仍然是全国人民以及国外炎黄子孙的共同交际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这个文字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岁高龄的刘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记中写到:"这本书终于写成,算是了却了五六十年来的一点心愿.······这部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因为有了一点资助,这部书才得以完稿.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这份答卷,希望我们没有白白耗费了人民的这点宝贵资金."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先生说:"这部《汉字发展史纲要》是(刘又辛)积多年对汉字研究的成果,与其传人方有国合著公之于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汉字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且从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汉字改革的方向和汉字教学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是一部研究汉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务实的论著."
  汉字发展史 一:汉字发展史概况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原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燕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在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盛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
  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还不懂字体的时候,本人小时候就被要求练习行书.
  到了宋朝,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汉字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它不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而且在现在,仍然是全国人民以及国外炎黄子孙的共同交际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已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这个文字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
  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今年八十九岁高龄的刘又辛先生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日记中写到:"这本书终于写成,算是了却了五六十年来的一点心愿.······这部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因为有了一点资助,这部书才得以完稿.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交了这份答卷,希望我们没有白白耗费了人民的这点宝贵资金."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先生说:"这部《汉字发展史纲要》是(刘又辛)积多年对汉字研究的成果,与其传人方有国合著公之于世的,不但理清古今汉字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且从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汉字改革的方向和汉字教学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是一部研究汉字史和文字改革的务实的论著."
相关标签: 汉字 历史 文章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