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地理大发现是什么事件的直接结果?

2019-06-21

地理大发现是什么事件的直接结果?
优质解答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从此整个中东及近东地区,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于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欧洲人从此不能再向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巨大港口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对新的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
  很久以来,与中国、印度的贸易,一直是通过阿拉伯人作为中介的,而在整个欧洲,与阿拉伯人的贸易又几乎都掌握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手里.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君主还有商人们都急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自己前往印度、中国和香料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欧洲的商品对于中国人、印度人而言毫无吸引力,导致了欧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银来换取香料和丝绸.长期的入不敷出,导致欧洲人对于获取金、银、宝石或者直接获取香料等资源显得十分感兴趣.至此,那些出产这些珍贵资源的地区,便成了欧洲人猎取与互相争夺的目标.
  对未知世界的想往
  最古老的幸存葡萄牙海图,结果显示探索达伽马到印度.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欧洲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一直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亚洲创造出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幷将这一优势不断扩大.对于这个世界的发展而言,亚欧大陆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过了其他地区,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亚欧大陆及北非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此.
  而这个“世界”的两端: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几乎没有过直接的交往,欧洲黑暗时期正是亚洲国家空前繁荣的年代.他们对彼此的认识也仅仅是通过7000余公里的丝绸之路相互了解.这样漫长的距离和通行这段道路所需要的时间,也扭曲了东西方之间绝大部分可供了解的资讯.
  来中国的寻金热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天圆地方观念与地理中国中心是社会的标准常识.与之相对的欧洲,则是通过数世纪前成书的《圣经》与托勒密在公元2世纪成书的《地理学指南》(人们将它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大规模被欧洲人了解的前提之一,则是在1406年).欧洲人通过《地理学指南》可以准确的了解他们憧憬的亚洲、北非.但对于世界的另一半,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幷不比千余年前的罗马人甚至希腊人多多少.他们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存在.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印度与中国的存在,但是真正到过那里的却很少.13世纪末,马可波罗与他的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向往的狂潮:在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东亚甚至整个亚洲成为一个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遍地黄金、香料发达而强盛的区域.这引发了大量欧洲人一窥东方文明的愿望.然而马可·波罗前往中国时所途经的波斯湾对于欧洲人,特别是15世纪之后西欧人而言已经成为了禁区;虽然已经有人深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他们对地球大小的估计,却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从欧洲往西至多几周时间便可到达亚洲.
  中国在这一时期的落后
  中国在15世纪时将它的海上力量培养为用于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工具——将一 15-16世纪的西班牙大帆船只庞大、技术力量先进的船队赋予宣扬天朝国威的工具.这支准仪仗队到达了中东、东非(现在有人声称他们发现了澳洲、美洲、南极洲——并早于麦哲伦一行环绕了整个世界,但这些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使其成为主流思想).但郑和的航行没有将明帝国发展成为领土广大经济繁荣的国家:这支仪仗队并没有军事使命,也没有将它发展的贸易扩张为大规模的交往.大航海也因此消耗了明政府大量的财力物力.随着明朝海禁的开始,亚洲失去了在技术上可行的远望:发现新大陆和环游世界.
  基督教传教热情——圣战
  六分仪图解但是欧洲则走上了大航海时代的前台,有证据显示维京的海盗们曾到过格陵兰,并在加拿大设立了海盗据点.除了海盗活动.梵蒂冈的活动也成为促进远航的要素之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探索活动多少有将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并将异教徒转化为基督教徒的想法,并且伊比利亚半岛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穆斯林国家军队进攻过,伊斯兰教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政治、宗教、文化形成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扩张主义加上文化理念上的扩张要求令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家们对自己的活动坚信是上帝的使命,从而为远航的心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十字军东征带来的长年战争,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等等这一切,导致欧洲人对于基督教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感觉.很久以来,积极传教便是基督教会特点之一.而且,为了使那些异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们总是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尤其是那些刚刚战胜了摩尔人的西班牙传教士们,特别渴望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成宗教上的胜利,将基督教带出伊比利亚半岛,带出欧洲,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先进
  远洋航行所需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对于航海家而言,他们能够在海上活动,除了宗教信仰以外,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来自各地的科技:由占星术发展的方向辨识、指南针,从穆斯林的独杆三角帆船发展的大三角帆技术——这项技术将三角帆从横帆的替代物转化为推进船只的重要附加物,还有本国发达的造船业才是在海上最可信赖的依靠.而在这些科技流传至欧洲之前,没有人会打算到世界“边缘”去冒险,地圆说的出现打消了航海家从地球摔向地狱的担忧.从12世纪开始,欧洲人便开始制造用于航海的大型船只.1200年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普遍增加了一到二倍.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之内,他们或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或是自己动手发明改造了诸如罗盘、六分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术,使得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从此整个中东及近东地区,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于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欧洲人从此不能再向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巨大港口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对新的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
  很久以来,与中国、印度的贸易,一直是通过阿拉伯人作为中介的,而在整个欧洲,与阿拉伯人的贸易又几乎都掌握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手里.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君主还有商人们都急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自己前往印度、中国和香料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欧洲的商品对于中国人、印度人而言毫无吸引力,导致了欧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银来换取香料和丝绸.长期的入不敷出,导致欧洲人对于获取金、银、宝石或者直接获取香料等资源显得十分感兴趣.至此,那些出产这些珍贵资源的地区,便成了欧洲人猎取与互相争夺的目标.
  对未知世界的想往
  最古老的幸存葡萄牙海图,结果显示探索达伽马到印度.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欧洲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一直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亚洲创造出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幷将这一优势不断扩大.对于这个世界的发展而言,亚欧大陆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过了其他地区,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亚欧大陆及北非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此.
  而这个“世界”的两端: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几乎没有过直接的交往,欧洲黑暗时期正是亚洲国家空前繁荣的年代.他们对彼此的认识也仅仅是通过7000余公里的丝绸之路相互了解.这样漫长的距离和通行这段道路所需要的时间,也扭曲了东西方之间绝大部分可供了解的资讯.
  来中国的寻金热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天圆地方观念与地理中国中心是社会的标准常识.与之相对的欧洲,则是通过数世纪前成书的《圣经》与托勒密在公元2世纪成书的《地理学指南》(人们将它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大规模被欧洲人了解的前提之一,则是在1406年).欧洲人通过《地理学指南》可以准确的了解他们憧憬的亚洲、北非.但对于世界的另一半,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幷不比千余年前的罗马人甚至希腊人多多少.他们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存在.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印度与中国的存在,但是真正到过那里的却很少.13世纪末,马可波罗与他的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向往的狂潮:在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东亚甚至整个亚洲成为一个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遍地黄金、香料发达而强盛的区域.这引发了大量欧洲人一窥东方文明的愿望.然而马可·波罗前往中国时所途经的波斯湾对于欧洲人,特别是15世纪之后西欧人而言已经成为了禁区;虽然已经有人深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他们对地球大小的估计,却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从欧洲往西至多几周时间便可到达亚洲.
  中国在这一时期的落后
  中国在15世纪时将它的海上力量培养为用于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工具——将一 15-16世纪的西班牙大帆船只庞大、技术力量先进的船队赋予宣扬天朝国威的工具.这支准仪仗队到达了中东、东非(现在有人声称他们发现了澳洲、美洲、南极洲——并早于麦哲伦一行环绕了整个世界,但这些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使其成为主流思想).但郑和的航行没有将明帝国发展成为领土广大经济繁荣的国家:这支仪仗队并没有军事使命,也没有将它发展的贸易扩张为大规模的交往.大航海也因此消耗了明政府大量的财力物力.随着明朝海禁的开始,亚洲失去了在技术上可行的远望:发现新大陆和环游世界.
  基督教传教热情——圣战
  六分仪图解但是欧洲则走上了大航海时代的前台,有证据显示维京的海盗们曾到过格陵兰,并在加拿大设立了海盗据点.除了海盗活动.梵蒂冈的活动也成为促进远航的要素之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探索活动多少有将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并将异教徒转化为基督教徒的想法,并且伊比利亚半岛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穆斯林国家军队进攻过,伊斯兰教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政治、宗教、文化形成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扩张主义加上文化理念上的扩张要求令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家们对自己的活动坚信是上帝的使命,从而为远航的心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十字军东征带来的长年战争,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等等这一切,导致欧洲人对于基督教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感觉.很久以来,积极传教便是基督教会特点之一.而且,为了使那些异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们总是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尤其是那些刚刚战胜了摩尔人的西班牙传教士们,特别渴望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成宗教上的胜利,将基督教带出伊比利亚半岛,带出欧洲,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先进
  远洋航行所需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对于航海家而言,他们能够在海上活动,除了宗教信仰以外,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来自各地的科技:由占星术发展的方向辨识、指南针,从穆斯林的独杆三角帆船发展的大三角帆技术——这项技术将三角帆从横帆的替代物转化为推进船只的重要附加物,还有本国发达的造船业才是在海上最可信赖的依靠.而在这些科技流传至欧洲之前,没有人会打算到世界“边缘”去冒险,地圆说的出现打消了航海家从地球摔向地狱的担忧.从12世纪开始,欧洲人便开始制造用于航海的大型船只.1200年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普遍增加了一到二倍.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之内,他们或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或是自己动手发明改造了诸如罗盘、六分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术,使得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