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4.1
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2 文中的“小夜鹰”指的是( )。
预习检查:
1朗读检查(抽查个别同学)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标调:
( ) ( ) ( ) ( )
烧 毁 木 屑 蘑 菇 呻 吟
3听写词语:
4理解词语:
轻蔑 婉转
凝神 兴致勃勃
合作学习:
课文一空行分为三部分
1在课文第一部分找一找描写小孩语言的句子,体会它包含着的另外一层意思。
2找出描写小孩行为动作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小孩的品格。
3小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员传递信息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迁移训练:
照样子写句子
1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侯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侯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有时侯......有时侯.......有时侯.......
2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仿写句子)
拓展探究:(二选一)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2、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4.2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学习给课文每部分加小标题的概括方法。
3在边读边议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预习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积累词语。 2想一想,课文讲了雨来的几件事。
预习检查:
1抽查个别同学读文。
2给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 )
晋察冀 拧下脑袋 劈柴 狗刨
3听写词语:
4理解词语:门槛 糠皮
5交流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合作学习:
1按课文提示给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在文中找出鬼子军官打雨来的句子,以及雨来的表现,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可以看出雨来具有怎样的品格?
迁移练习:
选词填空。
哐啷 嗡嗡 呜呜 咔啦 吱扭
唔哩哇啦 哗啦哗啦 咕咚咕咚
1雨来听见街上( )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 )响。
2不知什么时候,门( )响了一声,雨来睁开眼,看见是爸爸出外买席子回来了。
3院子里的门( )想了一下,随后听见日本鬼子( )地叫。
4雨来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 )一声枪栓响了。
5乡亲们听见枪声,跑到河边( )地哭了。
6老师背过身去,屋子就( )地传出说话的声音。
拓展探究:
1小英雄雨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你知道的抗日小英雄还有谁,讲一讲他的故事。
4.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实现,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感情,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预习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课文属于( )文体,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 )的信。
预习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 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卓 越 手 腕 弥 漫 蓝 盔
( ) ( ) ( ) ( )
执 行 硕 士 给 予 鲜 血
3听写词语。
4理解词语:
弥漫 蓝盔
威胁 呼吁
合作学习:1中国孩子有怎样的经历?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
2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51年前,全世界用生命和鲜血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这两句话的意思。
迁移训练:
用关联词语填空
1爸爸( )精通四国语言,( )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2今天,我们中国孩子( )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3( )再危险,父亲( )决定参加维和部队。
4( )父亲是一位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我要向他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
拓展探究:
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
4.4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一小节。
2这是一首以( )为主题的诗。
预习检查:
1抽查读。
2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 频频 巡弋 绿 茵茵 蜥 蜴 祈 盼
3听写词语:
4理解词语:
巡弋: 不速之客:
合作学习:
1作者抓住自然界中( )( )( )( )的原有景象,将其与战争破坏景象加以对比,并四次重复疑问( ?)这是对战争的( )和( )。
2作者希望(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迁移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沙滩 ( )的大海
( )的草地 ( )的春天
拓展探究
仿写一小节诗:
( )的( ),
本来( )。
可是如今( ),
( )。
这究竟是为什么?
4.1
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2 文中的“小夜鹰”指的是( )。
预习检查:
1朗读检查(抽查个别同学)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标调:
( ) ( ) ( ) ( )
烧 毁 木 屑 蘑 菇 呻 吟
3听写词语:
4理解词语:
轻蔑 婉转
凝神 兴致勃勃
合作学习:
课文一空行分为三部分
1在课文第一部分找一找描写小孩语言的句子,体会它包含着的另外一层意思。
2找出描写小孩行为动作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小孩的品格。
3小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员传递信息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迁移训练:
照样子写句子
1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侯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侯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有时侯......有时侯.......有时侯.......
2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仿写句子)
拓展探究:(二选一)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2、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4.2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2学习给课文每部分加小标题的概括方法。
3在边读边议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预习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积累词语。 2想一想,课文讲了雨来的几件事。
预习检查:
1抽查个别同学读文。
2给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 )
晋察冀 拧下脑袋 劈柴 狗刨
3听写词语:
4理解词语:门槛 糠皮
5交流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合作学习:
1按课文提示给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在文中找出鬼子军官打雨来的句子,以及雨来的表现,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可以看出雨来具有怎样的品格?
迁移练习:
选词填空。
哐啷 嗡嗡 呜呜 咔啦 吱扭
唔哩哇啦 哗啦哗啦 咕咚咕咚
1雨来听见街上( )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好像摇晃起来,窗户纸( )响。
2不知什么时候,门( )响了一声,雨来睁开眼,看见是爸爸出外买席子回来了。
3院子里的门( )想了一下,随后听见日本鬼子( )地叫。
4雨来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 )一声枪栓响了。
5乡亲们听见枪声,跑到河边( )地哭了。
6老师背过身去,屋子就( )地传出说话的声音。
拓展探究:
1小英雄雨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你知道的抗日小英雄还有谁,讲一讲他的故事。
4.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实现,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感情,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预习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课文属于( )文体,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 )的信。
预习检查:
1指名读课文。
2 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卓 越 手 腕 弥 漫 蓝 盔
( ) ( ) ( ) ( )
执 行 硕 士 给 予 鲜 血
3听写词语。
4理解词语:
弥漫 蓝盔
威胁 呼吁
合作学习:1中国孩子有怎样的经历?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
2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51年前,全世界用生命和鲜血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这两句话的意思。
迁移训练:
用关联词语填空
1爸爸( )精通四国语言,( )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
2今天,我们中国孩子( )生活在和平环境中,(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3( )再危险,父亲( )决定参加维和部队。
4( )父亲是一位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我要向他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
拓展探究:
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
4.4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一小节。
2这是一首以( )为主题的诗。
预习检查:
1抽查读。
2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 频频 巡弋 绿 茵茵 蜥 蜴 祈 盼
3听写词语:
4理解词语:
巡弋: 不速之客:
合作学习:
1作者抓住自然界中( )( )( )( )的原有景象,将其与战争破坏景象加以对比,并四次重复疑问( ?)这是对战争的( )和( )。
2作者希望(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迁移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沙滩 ( )的大海
( )的草地 ( )的春天
拓展探究
仿写一小节诗:
( )的( ),
本来( )。
可是如今( ),
( )。
这究竟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