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谁能帮我发一下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第三课和第二课的课后题啊?

2019-04-10

谁能帮我发一下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第三课和第二课的课后题啊?
优质解答
第三课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
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
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
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
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
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
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
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
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
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
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
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
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
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
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
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三、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
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
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
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
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试【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第三课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
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
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
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
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
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
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
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
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
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
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
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
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
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
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
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三、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
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
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
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
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试【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