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的调查研究1000字.

2019-03-31

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的调查研究1000字.
优质解答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确,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就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与生活中.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法,修建房屋用到做平面图等,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从众多条件、众多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一、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道题目讲了很久学生还弄不懂.如果老师将这道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马上就能解决.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1:
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时,我布置作业就编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去完成:“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每人预收50元,结果乘车费每人16元,门票费每人28元,盒饭每盒5元,预收的钱够了吗?”学生解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其兴趣是不言而喻的.
案例2:
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子女,而且大多数的家庭是在学校附近做生意的.开学初,我与一家长闲聊中了解到,今年政府给他们减负了,免交工商管理费、卫生费等费用近5000元.这几天我们正好在学习加法结合律,于是我又编了这样一道题:今年党的惠民政策好,给小红家免了工商管理费2284元,免了卫生费1200元,免了个人所得税费1116元,学校也免了借读费200元,请你算一算,小红家今年共免了多少元?学生能很快地利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
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西太华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华润万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到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案例4:
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时,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的一箱九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八八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有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的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三、 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摘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给中国学生讲同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进行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的,不能灵活应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应用、掌握数学知识.
案例5:
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次数学测验,我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3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10人,60--69分的5人,60分以下的2人.根据以上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
(1)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
(2)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及格率是多少?
(4)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
(5)90--99分的人从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6:
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5.17”是电信日,兰州移动公司推出几项优惠方式,让大家选用.
(1)推出包月的“88--588元套餐”(打出和接听在250分钟内,按88元计费;打出和接听在250--600分钟,按188元计费;……),且话费给予优惠20%.
(2)月租费30元,打出每分钟0.2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
(3)免收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30元.
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式.请你展示出必要的计算.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经过合作讨论,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四、 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案例7: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几种方案的计算,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同时携带要方便,外观要美.从而进一步使学生熟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案例8:
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自来水公司规定:凡用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小明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问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每吨收水费1.8元,这样小明家只要交纳水费:1.8×20=36(元);而小明家十月份实际交纳水费46.8元,多交纳了:46.8-36=10.8(元),因为用水量超过20吨的,每吨要增收50%,即每吨要交纳:1.8×(1+50%)=2.7(元),10.8÷2.7=4(吨),因此可得,小明家十月份用水为:20+4=24(吨).
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懂得解应用题的时候,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不断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确,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就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与生活中.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法,修建房屋用到做平面图等,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从众多条件、众多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一、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道题目讲了很久学生还弄不懂.如果老师将这道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马上就能解决.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1:
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时,我布置作业就编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去完成:“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每人预收50元,结果乘车费每人16元,门票费每人28元,盒饭每盒5元,预收的钱够了吗?”学生解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其兴趣是不言而喻的.
案例2:
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进城务工的子女,而且大多数的家庭是在学校附近做生意的.开学初,我与一家长闲聊中了解到,今年政府给他们减负了,免交工商管理费、卫生费等费用近5000元.这几天我们正好在学习加法结合律,于是我又编了这样一道题:今年党的惠民政策好,给小红家免了工商管理费2284元,免了卫生费1200元,免了个人所得税费1116元,学校也免了借读费200元,请你算一算,小红家今年共免了多少元?学生能很快地利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
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西太华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华润万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到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案例4:
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时,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的一箱九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八八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有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的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三、 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曾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摘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给中国学生讲同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进行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的,不能灵活应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应用、掌握数学知识.
案例5:
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次数学测验,我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3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10人,60--69分的5人,60分以下的2人.根据以上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
(1)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
(2)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及格率是多少?
(4)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
(5)90--99分的人从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案例6:
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5.17”是电信日,兰州移动公司推出几项优惠方式,让大家选用.
(1)推出包月的“88--588元套餐”(打出和接听在250分钟内,按88元计费;打出和接听在250--600分钟,按188元计费;……),且话费给予优惠20%.
(2)月租费30元,打出每分钟0.2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
(3)免收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30元.
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式.请你展示出必要的计算.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经过合作讨论,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四、 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案例7: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几种方案的计算,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同时携带要方便,外观要美.从而进一步使学生熟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案例8:
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自来水公司规定:凡用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小明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问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每吨收水费1.8元,这样小明家只要交纳水费:1.8×20=36(元);而小明家十月份实际交纳水费46.8元,多交纳了:46.8-36=10.8(元),因为用水量超过20吨的,每吨要增收50%,即每吨要交纳:1.8×(1+50%)=2.7(元),10.8÷2.7=4(吨),因此可得,小明家十月份用水为:20+4=24(吨).
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懂得解应用题的时候,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并不断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标签: 数学 在生活中 运用 调查 研究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