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1)“力不劳”与“功倍”为对称,中间用连词“而”构成句子,前后断句.句子断句为: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句子翻译为: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作事的行为可以让后世的人效法
(2)C 易:改变.句子翻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
(3)作答本题主要对前文的问答进行概括.
(4)C “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错,原文为“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是为了告诫后人.
(5)作答本题手下抓住题目要求“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两篇文章可以说都是“为民为官”,抓住这个分析即可.
答案:
(1)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
(2)C
(3)从前文的问答中可以看出,建造偃虹堤是为百姓谋福,所以说是“君子之作”.
(4)C
(5)①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③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请您写篇记叙的文字吧.”我打开信看着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谋划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津停泊,遇到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远又累,而且常常恐惧风波,担心船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不担心.”我问这个堤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然后催促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看那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险阻和不可测量的担心,恩惠当地百姓并且遍及于荆州、潭州、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对人或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的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建造者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作事的行为可以让后世的人效法,这是我第一个应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写这个纪,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的理由.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1)“力不劳”与“功倍”为对称,中间用连词“而”构成句子,前后断句.句子断句为: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句子翻译为: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作事的行为可以让后世的人效法
(2)C 易:改变.句子翻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
(3)作答本题主要对前文的问答进行概括.
(4)C “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错,原文为“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是为了告诫后人.
(5)作答本题手下抓住题目要求“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两篇文章可以说都是“为民为官”,抓住这个分析即可.
答案:
(1)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
(2)C
(3)从前文的问答中可以看出,建造偃虹堤是为百姓谋福,所以说是“君子之作”.
(4)C
(5)①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③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请您写篇记叙的文字吧.”我打开信看着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谋划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津停泊,遇到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远又累,而且常常恐惧风波,担心船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不担心.”我问这个堤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然后催促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看那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险阻和不可测量的担心,恩惠当地百姓并且遍及于荆州、潭州、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对人或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的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建造者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作事的行为可以让后世的人效法,这是我第一个应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写这个纪,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的理由.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