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认识(知识)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摘自孔子《季氏》材料2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摘自孟子《尽心上》材料3 “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 ——摘自王充《实知》材料4 “人为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
2019-04-22
在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认识(知识)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摘自孔子《季氏》
材料2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摘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3 “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 ——摘自王充《实知》
材料4 “人为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摘自张载《大心》
材料5 “宇宙间的道理,都是先有事实,然后才发生言论,并不是先有言论,然后才发生事实”,“夫维新变法,国之大事也,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也”.
——摘自孙中山的《孙中山选集》上卷
请回答:
(1)材料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2)材料2与材料1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3、材料4、材料5的共同点是什么?
(4)材料3、材料4、材料5与材料2有何区别?
优质解答
材料一: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材料二:人有不学过但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但知道的,是人的良知.
翻译可以看出,(1)知识的来源于自己本身.(生来就知道——本身问题,学习后知道——还是本身问题,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也是本身问题,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还是本身问题.)
(2)共同点是本身自己的问题.
(3)共同点就是是先有本质才有言论(知识).
(4)最大的区别就是本能附有和后天认知的区别.
材料一: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材料二:人有不学过但能做的,是人的本能;有不经考虑但知道的,是人的良知.
翻译可以看出,(1)知识的来源于自己本身.(生来就知道——本身问题,学习后知道——还是本身问题,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也是本身问题,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还是本身问题.)
(2)共同点是本身自己的问题.
(3)共同点就是是先有本质才有言论(知识).
(4)最大的区别就是本能附有和后天认知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