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反唐l》从字句的意义分析是“起兵反对唐王朝”的意思,可内容却是“反周复唐”。有人说“反”通“返”,就是复的意思,这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如果中国的通假字可以通向相反的意思,那会有多少人赞成呢!
2019-12-09
《薛刚反唐l》从字句的意义分析是“起兵反对唐王朝”的意思,可内容却是“反周复唐”。有人说“反”通“返”,就是复的意思,这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如果中国的通假字可以通向相反的意思,那会有多少人赞成呢!
优质解答
“虫二”=“风月无边”,你又怎么看?回到正题:
一、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你提到《薛刚反唐》,就是典型的例子,“反”同“返”,同音不同义。最早出自《触龙说赵太后》 ,“必勿使反”(一定不要让她回来)。
二、为什么有通假字?
1、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例如,《论语》不是孔子写的,只是他学生的“听课记录”。
《简明古汉语字典》收录古汉语常用字和虽不常用但见于重要古籍或著名作品的字共八千五百多个(不包括异体字)。
你可以想象,那么多年过去了,总共才创造出几千字,古人又讲究简约精练,只听一遍就记下来,是不是很容易写出错别字?更不要说还有很多人故意效仿。
2、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3、避讳。有些复杂,就简单举个例子——
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其实田登是个好官。)
PS:让 汉语言文学专业 的人头疼去吧,普通人看看故事就好。附录:
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
“虫二”=“风月无边”,你又怎么看?回到正题:
一、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你提到《薛刚反唐》,就是典型的例子,“反”同“返”,同音不同义。最早出自《触龙说赵太后》 ,“必勿使反”(一定不要让她回来)。
二、为什么有通假字?
1、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例如,《论语》不是孔子写的,只是他学生的“听课记录”。
《简明古汉语字典》收录古汉语常用字和虽不常用但见于重要古籍或著名作品的字共八千五百多个(不包括异体字)。
你可以想象,那么多年过去了,总共才创造出几千字,古人又讲究简约精练,只听一遍就记下来,是不是很容易写出错别字?更不要说还有很多人故意效仿。
2、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3、避讳。有些复杂,就简单举个例子——
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其实田登是个好官。)
PS:让 汉语言文学专业 的人头疼去吧,普通人看看故事就好。附录:
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