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1
关于中国古诗词发展知识树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中国古诗词发展知识树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知识树第一章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从血缘家族到氏族制的出现 直立人: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和县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 早期智人:丁村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 晚期智人:山顶洞人(氏族制出现) 旧石器时代晚期 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 母系氏族的繁荣:半坡、河姆渡氏族 新石器时代(包括铜石并用时代) 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第二章 夏、商 夏、商奴隶制王朝 夏朝 时间 公元前21世纪(启)--前16世纪(桀) 国家特征 按地区划分领土(九州) 公共权力设置(官吏、军队、刑罚等) 遗址 二里头文化 商朝 时间 公元前16世纪(汤)--前14世纪(盘庚迁殷)--前11世纪(纣) 阶级关系 统治阶级:商王和奴隶主贵族 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 残酷的阶级压迫:人殉、人祭 夏、商文化 文化 夏历、甲骨文、青铜器、《周易》等 教育 夏朝已有学校雏形;西周时学在官府 地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西周时文化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西周 时间 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前841年(国人暴动)--前771年(平王东迁) 政治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经济 井田制 春秋时期 时间 前770--前403年 政治 周王室衰微--春秋五霸 军事 齐桓公首霸中原(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弭兵之会) 吴越争霸 经济 铁器、牛耕的推广;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井田制瓦解;鲁国初税亩;奴隶制瓦解 战国时期 时间 前403--前221年 政治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阶级关系变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代替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士的阶层 军事 围魏救赵、合纵与连横、秦灭六国 经济 农业:农民普遍重视肥料、选种和适时耕种 水利:都江堰与郑国渠 手工业与商业:鲁班;新兴封建城市出现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五经三传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诸子百家 孔子与儒家,老子与道家,墨子与墨家,法家与韩非,兵家与孙武、孙膑 文学 屈原与楚辞,散文 科学技术 天文:二十八宿,《甘石星经》 历法:夏历 医学:扁鹊的四诊法,《黄帝内经》 第四章 秦汉 秦 朝 前221年--前206年 建立者嬴政、都咸阳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 经济文化 统一全国田税:“使黔首自实田”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拆关卡,修驰道等 思想 焚书坑儒 扩大疆域 修筑长城,北御匈奴 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秦末农民起义(前209--前206年) 原因 暴政: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刑罚苛暴 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揭开序幕 刘邦、项羽起义,推翻暴秦 意义 第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汉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楚汉战争 前206--前202年 刘邦、项羽争夺帝位,刘邦获胜,建立西汉 汉 朝 前202--8--25--189 西汉(刘邦、长安)、新(王莽)、东汉(刘秀、洛阳) 政治 西汉 高祖(体养生息)--文帝景帝(文景之治、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全盛)--昭宣之治--衰弱 新 王莽篡权--改制失败--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 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铟之祸--羌人反抗和黄帜起义 经济 土地状况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 农业 耧车、代田法和区种法 水利 白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 手工业 冶铁业(设铁官)、丝织业(远销西亚、欧洲) 商业 长安、洛阳是商业中心,商业区叫“市” 民族关系 与匈奴的战和 西汉 汉高祖:战(白登之围)--和亲 汉武帝:战(马邑之谋--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汉宣帝:和(呼韩邪单于归附) 汉元帝:和(昭君出塞) 东汉 明、章帝:战(窦固、窦宪抗击匈奴) 南方各族 西汉通西南夷、南越 西域 西汉张骞两次通西域--设西域都护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 西亚欧洲 丝绸之路、甘英波期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 东亚 日本朝鲜 秦 汉 文 化 科学技术 纸的发明 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天文历法 西汉《太初历》--东汉张衡与浑天仪、地动仪 数学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医学 《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 学术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经学的谶纬化、王充与《论衡》 宗教 西汉佛教的传入和东汉道教的兴起 史学 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 文学艺术 赋、散文、乐府诗;秦陵兵马俑 教育及社会生活 太学、二十四节气、元宵节 世界地位 与同期世界大国(安息、罗马、贵霜)并存 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魏 晋 南 北 朝 政 治 与 经 济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官渡之战(200年)--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三国鼎立 魏 220年,曹丕,洛阳 实行屯田恢复发展北方经济 九品中正制 蜀 221年,刘备,成都 诸葛亮治蜀 吴 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 开发江南 西晋的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 265--316年,司马炎,洛阳 士族门阀制度形成 八王之乱 “五胡”的内迁 刘渊起兵,西晋亡 东晋 317--420年,司马睿,建康 士族门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祖逖、桓温北。
2.中国语言文学特色知识树就是用树式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
下面是语文知识树的一些资料,你参考下吧: 学生们感觉现行语文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百上千道考试题。 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未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
针对第一个特点,有的青年教师想方设法猜题押题,讲课对题海,千方百计想堵住各种各样的偏难怪嗄题,于是面面俱倒,疲于应付。有一位教师讲《白毛女》用了四课时,找了不少练习册上关于《白毛女》的考试题,都给学生讲了,自己感觉尽到了责任,觉得出《白毛女》肯定没问题了,不料期末考试居然出这样一道试题:“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这段唱词表现出喜儿的什么性格。这位老师十分后悔:我讲了四节课,怎么就不猜到出这道试题呢?学生在教室答卷,语文组老师便讨论答案,大家猜了一大堆,什么坚强的性格,乐观的性格,什么通用性,自信……结果一拆封看评分标准,大家猜的都不给分,标准答案是什么呢?原来是天真。
大家百思不解何以必须是天真,其实,就是出题的那位看了这段唱词,便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谁不“天真”就扣谁的分。面对“天真”这类试题,谁要想都猜到了,押到了,讲到了,那真会教得苦不堪言,学生也会学得苦不堪言。
针对第二个特点,学生感觉,别的学科,知识结构清楚,每天每节课的知识都一环扣一环。少上两节课,心里就很着急,怕落下课程。
语文呢?有的优秀学生说:“别说少听几节果,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也不会低。”问他语文成绩优秀的原因,原来他的学法是:任你万道题海,我有一定之规。
他扎扎实实学字、词、句、语、修、逻,认认真真作文,又喜欢读中外名著。尽管他不做练习册,对过细的分析课文也不感兴趣,但却能以不变应万变,每次考试,成绩都优秀。
这说明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较稳定的结构方式。 我常想,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一路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少在死胡同里兜圈子,节省时间,顺利到达。
学语文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才能少在“天真”的问题上兜圈子。
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 1979年,我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
我问学生:“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常用的地方有塔式、有树式、有网络式、有表格式……我们选择哪一种好呢?”学生们选择了树式结构。于是同学们也管它叫“语文知识树”。
怎么画?我先请同学们把初中阶段的六册教材集中起来,后面的教材还没学,没有书怎么办,就请同学们跟已经毕业的亲属、邻居们、哥哥、组织们去借。 有了六本教材,没加引导的时候,不少同学画不出来,画了一棵语文知识树的主干,什么是支干呢?有的同学把每一篇课文都做为一个支子,这样画出来的知识树,不像一棵树,倒像一根长长的羽毛。
我和学生们经过多次讨论,认识到六本教材180课,二百多篇文章(包括诗词)。编者的主要意图,不仅仅是让我们读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教材,使我们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六本书中系统的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次,是知识树的支干。 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
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外国四个方面。
阅读和写作知识包括中心、选择、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是第二层闪,共22个方面。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现在叫短评)、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打个比方说,这张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村一样。
学生先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再把握住了一、二、三层次这些主要的知识点,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书籍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语文知识树,学生画得不一样,有的认为该画4部分19项108个知识点,也有的画5部分21项120个知识点,七八十位同学有五六十种意见,总起来说大同小异,在细枝末节问题上就不再引导学生争论,先在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四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见附图),知识树就可以使用了。就像“电”,已进入千家万户,但理论家们就如何给“电”下定义仍然在争论不休,“艺术”这个词也使用得非常广泛,但究竟怎样确定艺术的内涵,理论家们。
3.诗歌发展 知识讲解 中国诗歌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产生于公元前544年,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他采用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格式,以六言体为主,形式较为自由。故诗人又称“骚客”。
《乐府诗》,汉武帝为制定乐谱,收集民间歌曲而设立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
在东汉时期,除乐府民歌外,五言诗兴起,到魏晋南北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代表性的诗人有曹操父子、陶渊明、谢灵运等。
诗歌到了唐代,就成为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全唐诗》收有2300多诗人所作的近5万首诗作。
《唐诗》发展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多为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应科举考试),故诗坛绮丽,内容空虚,王骆卢杨被誉为初唐四杰。
盛唐:即开元、天宝年代,诗歌发展达到了高峰。形成古典诗歌黄金时代。著明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等。到了唐朝中叶,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为事而作”。歌唱民间疾苦,形成了新的新风。著名诗人除白居易外,还有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孟郊和贾岛等。
晚唐:因连年战乱,经济衰退,诗歌随之衰落。
《宋词》在晚唐随着唐诗的衰落,词逐渐兴起,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宋初:词沿唐末五代的绮丽风气,柳永开始摆脱绮丽风气,苏轼开始从内容上丰富起来。
宋词:分为两派,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宋词的重要作者还有王安石、张游、范达成、杨万里、李清照等。
元代:诗歌不景气,既无杰出的作品也无杰出的作家。
明代:是民间诗歌发展的繁盛时期。
清代:诗词则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代表人物有:钱谦益、顾炎武、陈维崧、朱熹(康熙年间)雍正、乾隆盛世的代表有沈德潜、袁本文。清末在诗词方面有杰出成就者为龚自珍、舒位、项鸿祚等。
4.中国古诗词发展史对于古诗词的发展顺序可概括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1. 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 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 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4. 唐诗: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5. 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6.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7. 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5.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转贴 2006-06-18 10:21:55 ] 发表者: wdsong 作者:郑恩波 郑秋蕾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
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
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
6.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程有诗经楚辞到汉赋到魏晋南北朝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
《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
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
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
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
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
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
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
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
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西晋诗坛呈现出的艺术特色称为“太康诗风”,表现为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缛。陆机的《拟古诗》就是华丽藻饰的代表作。
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他们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大量增加,为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人的先导。
同时期的左思凭着《咏史》八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道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了。
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
7.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树怎么画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例如:。
8.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二 (一)先秦时期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 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雅”。
关于中国古诗词发展知识树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中国古诗词发展知识树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知识树第一章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从血缘家族到氏族制的出现 直立人: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和县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 早期智人:丁村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 晚期智人:山顶洞人(氏族制出现) 旧石器时代晚期 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 母系氏族的繁荣:半坡、河姆渡氏族 新石器时代(包括铜石并用时代) 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第二章 夏、商 夏、商奴隶制王朝 夏朝 时间 公元前21世纪(启)--前16世纪(桀) 国家特征 按地区划分领土(九州) 公共权力设置(官吏、军队、刑罚等) 遗址 二里头文化 商朝 时间 公元前16世纪(汤)--前14世纪(盘庚迁殷)--前11世纪(纣) 阶级关系 统治阶级:商王和奴隶主贵族 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 残酷的阶级压迫:人殉、人祭 夏、商文化 文化 夏历、甲骨文、青铜器、《周易》等 教育 夏朝已有学校雏形;西周时学在官府 地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西周时文化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西周 时间 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前841年(国人暴动)--前771年(平王东迁) 政治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经济 井田制 春秋时期 时间 前770--前403年 政治 周王室衰微--春秋五霸 军事 齐桓公首霸中原(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弭兵之会) 吴越争霸 经济 铁器、牛耕的推广;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井田制瓦解;鲁国初税亩;奴隶制瓦解 战国时期 时间 前403--前221年 政治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阶级关系变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代替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士的阶层 军事 围魏救赵、合纵与连横、秦灭六国 经济 农业:农民普遍重视肥料、选种和适时耕种 水利:都江堰与郑国渠 手工业与商业:鲁班;新兴封建城市出现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五经三传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诸子百家 孔子与儒家,老子与道家,墨子与墨家,法家与韩非,兵家与孙武、孙膑 文学 屈原与楚辞,散文 科学技术 天文:二十八宿,《甘石星经》 历法:夏历 医学:扁鹊的四诊法,《黄帝内经》 第四章 秦汉 秦 朝 前221年--前206年 建立者嬴政、都咸阳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 经济文化 统一全国田税:“使黔首自实田”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拆关卡,修驰道等 思想 焚书坑儒 扩大疆域 修筑长城,北御匈奴 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秦末农民起义(前209--前206年) 原因 暴政: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刑罚苛暴 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揭开序幕 刘邦、项羽起义,推翻暴秦 意义 第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汉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楚汉战争 前206--前202年 刘邦、项羽争夺帝位,刘邦获胜,建立西汉 汉 朝 前202--8--25--189 西汉(刘邦、长安)、新(王莽)、东汉(刘秀、洛阳) 政治 西汉 高祖(体养生息)--文帝景帝(文景之治、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全盛)--昭宣之治--衰弱 新 王莽篡权--改制失败--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 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铟之祸--羌人反抗和黄帜起义 经济 土地状况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 农业 耧车、代田法和区种法 水利 白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 手工业 冶铁业(设铁官)、丝织业(远销西亚、欧洲) 商业 长安、洛阳是商业中心,商业区叫“市” 民族关系 与匈奴的战和 西汉 汉高祖:战(白登之围)--和亲 汉武帝:战(马邑之谋--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汉宣帝:和(呼韩邪单于归附) 汉元帝:和(昭君出塞) 东汉 明、章帝:战(窦固、窦宪抗击匈奴) 南方各族 西汉通西南夷、南越 西域 西汉张骞两次通西域--设西域都护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 西亚欧洲 丝绸之路、甘英波期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 东亚 日本朝鲜 秦 汉 文 化 科学技术 纸的发明 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天文历法 西汉《太初历》--东汉张衡与浑天仪、地动仪 数学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医学 《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 学术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经学的谶纬化、王充与《论衡》 宗教 西汉佛教的传入和东汉道教的兴起 史学 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 文学艺术 赋、散文、乐府诗;秦陵兵马俑 教育及社会生活 太学、二十四节气、元宵节 世界地位 与同期世界大国(安息、罗马、贵霜)并存 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魏 晋 南 北 朝 政 治 与 经 济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官渡之战(200年)--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三国鼎立 魏 220年,曹丕,洛阳 实行屯田恢复发展北方经济 九品中正制 蜀 221年,刘备,成都 诸葛亮治蜀 吴 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 开发江南 西晋的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 265--316年,司马炎,洛阳 士族门阀制度形成 八王之乱 “五胡”的内迁 刘渊起兵,西晋亡 东晋 317--420年,司马睿,建康 士族门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祖逖、桓温北。
2.中国语言文学特色知识树就是用树式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
下面是语文知识树的一些资料,你参考下吧: 学生们感觉现行语文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百上千道考试题。 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未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
针对第一个特点,有的青年教师想方设法猜题押题,讲课对题海,千方百计想堵住各种各样的偏难怪嗄题,于是面面俱倒,疲于应付。有一位教师讲《白毛女》用了四课时,找了不少练习册上关于《白毛女》的考试题,都给学生讲了,自己感觉尽到了责任,觉得出《白毛女》肯定没问题了,不料期末考试居然出这样一道试题:“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这段唱词表现出喜儿的什么性格。这位老师十分后悔:我讲了四节课,怎么就不猜到出这道试题呢?学生在教室答卷,语文组老师便讨论答案,大家猜了一大堆,什么坚强的性格,乐观的性格,什么通用性,自信……结果一拆封看评分标准,大家猜的都不给分,标准答案是什么呢?原来是天真。
大家百思不解何以必须是天真,其实,就是出题的那位看了这段唱词,便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谁不“天真”就扣谁的分。面对“天真”这类试题,谁要想都猜到了,押到了,讲到了,那真会教得苦不堪言,学生也会学得苦不堪言。
针对第二个特点,学生感觉,别的学科,知识结构清楚,每天每节课的知识都一环扣一环。少上两节课,心里就很着急,怕落下课程。
语文呢?有的优秀学生说:“别说少听几节果,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也不会低。”问他语文成绩优秀的原因,原来他的学法是:任你万道题海,我有一定之规。
他扎扎实实学字、词、句、语、修、逻,认认真真作文,又喜欢读中外名著。尽管他不做练习册,对过细的分析课文也不感兴趣,但却能以不变应万变,每次考试,成绩都优秀。
这说明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较稳定的结构方式。 我常想,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一路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少在死胡同里兜圈子,节省时间,顺利到达。
学语文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才能少在“天真”的问题上兜圈子。
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 1979年,我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
我问学生:“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常用的地方有塔式、有树式、有网络式、有表格式……我们选择哪一种好呢?”学生们选择了树式结构。于是同学们也管它叫“语文知识树”。
怎么画?我先请同学们把初中阶段的六册教材集中起来,后面的教材还没学,没有书怎么办,就请同学们跟已经毕业的亲属、邻居们、哥哥、组织们去借。 有了六本教材,没加引导的时候,不少同学画不出来,画了一棵语文知识树的主干,什么是支干呢?有的同学把每一篇课文都做为一个支子,这样画出来的知识树,不像一棵树,倒像一根长长的羽毛。
我和学生们经过多次讨论,认识到六本教材180课,二百多篇文章(包括诗词)。编者的主要意图,不仅仅是让我们读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教材,使我们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六本书中系统的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次,是知识树的支干。 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
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外国四个方面。
阅读和写作知识包括中心、选择、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是第二层闪,共22个方面。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现在叫短评)、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打个比方说,这张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村一样。
学生先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再把握住了一、二、三层次这些主要的知识点,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书籍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语文知识树,学生画得不一样,有的认为该画4部分19项108个知识点,也有的画5部分21项120个知识点,七八十位同学有五六十种意见,总起来说大同小异,在细枝末节问题上就不再引导学生争论,先在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四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见附图),知识树就可以使用了。就像“电”,已进入千家万户,但理论家们就如何给“电”下定义仍然在争论不休,“艺术”这个词也使用得非常广泛,但究竟怎样确定艺术的内涵,理论家们。
3.诗歌发展 知识讲解 中国诗歌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产生于公元前544年,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他采用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格式,以六言体为主,形式较为自由。故诗人又称“骚客”。
《乐府诗》,汉武帝为制定乐谱,收集民间歌曲而设立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
在东汉时期,除乐府民歌外,五言诗兴起,到魏晋南北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代表性的诗人有曹操父子、陶渊明、谢灵运等。
诗歌到了唐代,就成为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全唐诗》收有2300多诗人所作的近5万首诗作。
《唐诗》发展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多为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应科举考试),故诗坛绮丽,内容空虚,王骆卢杨被誉为初唐四杰。
盛唐:即开元、天宝年代,诗歌发展达到了高峰。形成古典诗歌黄金时代。著明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等。到了唐朝中叶,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为事而作”。歌唱民间疾苦,形成了新的新风。著名诗人除白居易外,还有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孟郊和贾岛等。
晚唐:因连年战乱,经济衰退,诗歌随之衰落。
《宋词》在晚唐随着唐诗的衰落,词逐渐兴起,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宋初:词沿唐末五代的绮丽风气,柳永开始摆脱绮丽风气,苏轼开始从内容上丰富起来。
宋词:分为两派,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宋词的重要作者还有王安石、张游、范达成、杨万里、李清照等。
元代:诗歌不景气,既无杰出的作品也无杰出的作家。
明代:是民间诗歌发展的繁盛时期。
清代:诗词则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代表人物有:钱谦益、顾炎武、陈维崧、朱熹(康熙年间)雍正、乾隆盛世的代表有沈德潜、袁本文。清末在诗词方面有杰出成就者为龚自珍、舒位、项鸿祚等。
4.中国古诗词发展史对于古诗词的发展顺序可概括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1. 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 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 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4. 唐诗: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5. 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6. 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 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7. 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5.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转贴 2006-06-18 10:21:55 ] 发表者: wdsong 作者:郑恩波 郑秋蕾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
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
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
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
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
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
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
6.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历程有诗经楚辞到汉赋到魏晋南北朝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
《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
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
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
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
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
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
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
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
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西晋诗坛呈现出的艺术特色称为“太康诗风”,表现为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缛。陆机的《拟古诗》就是华丽藻饰的代表作。
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他们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大量增加,为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人的先导。
同时期的左思凭着《咏史》八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道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了。
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
7.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树怎么画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例如:。
8.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二 (一)先秦时期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1.《诗经》 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