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古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一、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说不谈本体,只谈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体的目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没有正面描写琵琶声和琵琶女的演奏技艺,而是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以及江心秋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琵琶声的美妙和引人入胜.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也用了烘托手法,不管是首联的萧瑟凄凉景象,还是颔联的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都是为了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情.再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渲染.中国画技法中的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渲染刚好和烘托相反,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则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的《登高》中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连用了“风急”,“猿啸”,“落木”等意象对秋景进行渲染,写出景物的萧条,凄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感伤之情.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借“微雨”“暮钟”“帆来重”“鸟去还”“浦树含滋”等景物对送别的情景作正面描写,把昏暗、迷蒙、压抑之景写出来,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三、对比、反衬.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通过陶者与富家贵族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类似的手法有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的一种手法.常见的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前者如王维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月出”“鸟鸣”来反衬山中的宁静.后者如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散发芳香的春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类似的手法如《诗经》中的名句“若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乐景反衬出征时内心的悲苦. 四、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指眼前未见的,或是回忆,或是想象之景.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高适的《赛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一、二句写实:胡天北地,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而三、四句虚写,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梅花是家乡的梅,是想象之景,诗歌虚实结合,抒写了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从眼前之景写到别后情形,也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五、抑扬结合.“抑扬结合”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褒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出少妇因触景而生出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这一主题.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这好像是对梅花的“抑”,然而牡丹毕竟不会早于梅花在冰雪中盛开,“抑”是为了颂扬冰清玉洁的梅花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的品质.古诗文中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如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用典等等,限于篇幅,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古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一、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说不谈本体,只谈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体的目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没有正面描写琵琶声和琵琶女的演奏技艺,而是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以及江心秋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琵琶声的美妙和引人入胜.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也用了烘托手法,不管是首联的萧瑟凄凉景象,还是颔联的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都是为了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情.再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渲染.中国画技法中的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渲染刚好和烘托相反,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则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的《登高》中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连用了“风急”,“猿啸”,“落木”等意象对秋景进行渲染,写出景物的萧条,凄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感伤之情.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借“微雨”“暮钟”“帆来重”“鸟去还”“浦树含滋”等景物对送别的情景作正面描写,把昏暗、迷蒙、压抑之景写出来,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三、对比、反衬.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通过陶者与富家贵族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类似的手法有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的一种手法.常见的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前者如王维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月出”“鸟鸣”来反衬山中的宁静.后者如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散发芳香的春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类似的手法如《诗经》中的名句“若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乐景反衬出征时内心的悲苦. 四、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指眼前未见的,或是回忆,或是想象之景.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高适的《赛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一、二句写实:胡天北地,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而三、四句虚写,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梅花是家乡的梅,是想象之景,诗歌虚实结合,抒写了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从眼前之景写到别后情形,也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五、抑扬结合.“抑扬结合”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褒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出少妇因触景而生出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这一主题.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这好像是对梅花的“抑”,然而牡丹毕竟不会早于梅花在冰雪中盛开,“抑”是为了颂扬冰清玉洁的梅花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的品质.古诗文中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如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用典等等,限于篇幅,笔者不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