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1)由题可知,凸透镜距发光体的最大距离是50cm,为了探究u>2f的成像特点,50cm>2f,即所选的透像的焦距须小于25cm,故只有C选项的凸透镜才满足;
(2)A、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上下倒置的,因而蜡烛向上调时,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动,故A方案可行;
B、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经过焦点射出,这两条光线相交时,使形成了发光体上对应的点的像,因此当凸透镜下移时,发光体上发光的这两条光线的会聚点会下移,即像会向下移动,故B方案可行;
C、保持蜡烛和凸透镜高度不变,光屏上像的位置便会固定不动,由题可知,像在光屏的上边缘,因此向上移动光屏也能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故C方案可行;
D、凸透镜上移时,发光体上发光的这两条光线的会聚点会上移,即像会向上移动,故D方案不可行
(3)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凹透镜只能成 正立、缩小、虚像;甲透镜中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看到的是正立缩小的“物体”,因此甲是凹透镜;乙透镜中看远处物体时,看到的是缩小倒立的“物体”,因此乙是凸透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4)由表格中的1、2、3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像的放大的、等大的还是缩小的,只要是实像,都是倒立的;
(5)第四次实验是的u=f是完成的,现象是两侧都有像,有正有倒;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f时,经过焦点上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平行射出,实际光线及其反向延长线都不会相交,因此实像和虚像都不会形成;蜡烛处于焦点上,由于其体积的原因,不可能发的每一条光线都恰好正在焦点上,总有部分火焰在焦点外,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有部分火焰在焦点内,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太强了,看近处物体时,物距小,像距会增大,像会呈现在视网膜上,当看较远处物体即物距增大时,像距会变小,由于晶状体不能很好调节凸的程度,所以像会呈现在视网膜前方,所以须配凹透镜使光发散,从而使会聚点延后.所以为了演示近视眼镜的作用,须增大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然后在它们之间放上合适的凹透镜使光发散,延迟光的会聚,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C;(2)ABC;(3)凸;实;(4)实像都是倒立的;(5)焦点内、外都有火焰,成放大的虚、实像;(6)增大;凹.
(1)由题可知,凸透镜距发光体的最大距离是50cm,为了探究u>2f的成像特点,50cm>2f,即所选的透像的焦距须小于25cm,故只有C选项的凸透镜才满足;
(2)A、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上下倒置的,因而蜡烛向上调时,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动,故A方案可行;
B、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经过焦点射出,这两条光线相交时,使形成了发光体上对应的点的像,因此当凸透镜下移时,发光体上发光的这两条光线的会聚点会下移,即像会向下移动,故B方案可行;
C、保持蜡烛和凸透镜高度不变,光屏上像的位置便会固定不动,由题可知,像在光屏的上边缘,因此向上移动光屏也能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故C方案可行;
D、凸透镜上移时,发光体上发光的这两条光线的会聚点会上移,即像会向上移动,故D方案不可行
(3)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凹透镜只能成 正立、缩小、虚像;甲透镜中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看到的是正立缩小的“物体”,因此甲是凹透镜;乙透镜中看远处物体时,看到的是缩小倒立的“物体”,因此乙是凸透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4)由表格中的1、2、3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像的放大的、等大的还是缩小的,只要是实像,都是倒立的;
(5)第四次实验是的u=f是完成的,现象是两侧都有像,有正有倒;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f时,经过焦点上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平行射出,实际光线及其反向延长线都不会相交,因此实像和虚像都不会形成;蜡烛处于焦点上,由于其体积的原因,不可能发的每一条光线都恰好正在焦点上,总有部分火焰在焦点外,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有部分火焰在焦点内,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太强了,看近处物体时,物距小,像距会增大,像会呈现在视网膜上,当看较远处物体即物距增大时,像距会变小,由于晶状体不能很好调节凸的程度,所以像会呈现在视网膜前方,所以须配凹透镜使光发散,从而使会聚点延后.所以为了演示近视眼镜的作用,须增大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然后在它们之间放上合适的凹透镜使光发散,延迟光的会聚,使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C;(2)ABC;(3)凸;实;(4)实像都是倒立的;(5)焦点内、外都有火焰,成放大的虚、实像;(6)增大;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