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精心锤炼的语言才是好语言.佳酿总是经过长久的酿造才有它独特的芳醇,文章也是一样,经过锤炼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在写文章时非常讲究锤炼语言,因而所写的名句才千古流传而依然魅力无穷、熠熠生辉:“春风又绿江南岸”,用一“绿”字,化静为动,使春风拂绿江南之景境界全出;“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今传为美谈;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见大诗人创作之严谨.只有用心的砧去锤打语言,才能够让你的作品字字珠玑,充满文采.
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要想做到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充满灵气与文采,锤炼的功夫必须具备,那么,如何才能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呢?
1、巧用动词,把事物写活.动词表现物或事物,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还能够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个“噪”一个“鸣”字就起到了 动静互化的效果;上文的“春风又绿江南”和“推敲”的故事,也是运用动词的范例;朱自清更是运用动词的现代语言大师,他在<荷塘月色>中这样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的轻柔缓和地流动;而“浮”“洗”“笼”字则写出了月光在池塘中缓缓升起,又慢慢泛开,最后笼罩全塘的朦胧.
2、活用形容词,绘声绘色绘形.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还是朱自清,还是<荷塘月色>,有这样精彩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其中,“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甜甜、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则是绘声的极致.在现当代作家中,老舍、孙犁等都是锤炼语言的大师,我们尽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3、多用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和排比.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而通俗.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运用比喻修辞的范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的形象逼真.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生活 的热爱.“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此句写小屋对山的点缀效果,作者连续运用多个比喻句来表现“山上有了小屋”之后 的美感.作者笔下,小屋是“一望无际 的水面漂过”的“一片风帆”,是“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的“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发挥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屋的灵动和小巧进行铺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韵,也使读者生发出无限的遐想.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老舍<济南的冬天>这样写到: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而朱自清则在<春>中样写春天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极细切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管是散文还是议论文,排比从来都是一种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文采顿生的一种修辞."高三的少年在题海中奋力挣扎,却矢志不渝;高三的少年在学山上尽力攀登,却无怨无悔.为了一睹版彼岸的繁华,为了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为了体味搏击后的酣畅,为了感受成功的喜悦,高三的少年包好伤口……"这样的语言形式整齐结构紧凑,气势雄浑、语气连贯,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彩的美景…… ”美存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影子.文段用排比的手法,具体而多角度地展示了美存在地普遍,使我们深刻理解了美的内涵.语言文采斐然,给人以美的感受.
4、化用、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典故.
先读一下下面这段文字:“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此段妙用古诗句和名言,让文章意深神凝,文采飞扬,非常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看下面这段文字:
“面对社会浊气,屈原选择莲的高洁,吟唱道义的湘流九歌;面对尔虞我诈,伯牙选择竹的清幽,共奏诚信的高山流水;面对官场黑暗,陶渊明选择菊的芬芳,孕育心灵的露蕙春晖……极速时代,屈原渺茫了,大而无当之文如日中天,诚实本分之作被视若草芥;物欲横流,伯牙困惑了,合作是利益的躯壳,诚信只是欺诈的筹码;官场臃肿,陶渊明真真正正心‘死’了,有几个官儿‘不为五斗米折腰’拿着菊花对山犯傻?倒是把‘菊花’换成‘情人’‘小蜜’更令他们趋之若骛.”(2000年高考作文<千年一叹>)
读了上面两段文字,你是否为小作者的才思而惊叹?然而,在惊叹之后,你又作何感想呢?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适当引用古诗词,会为你的语言增添文学底蕴;名言警句意深远,耐人寻味,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会为你的文章增添几分深刻;而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生命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在写作中,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以上两段文字,足以说明问题.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三法
作文要想进入“发展等级”,就应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增添点文采.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会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在考场作文这一特定情势下,文采最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笔者谨想就近年来高考考场上的得意之作,介绍三种语言“出彩”的方法,以供广大考生借鉴.
一. 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
2001年“诚信”话题的写作,从整体来看,尚缺乏理性高度,极少能从人文高度认识诚信问题,对不讲诚信的社会现象,极少有人能从社会性、民族性的高度作必要的理性思辨,充斥在议论文中的仍旧是大量的假话、大话、空话,官腔官调,文风恶劣.但下面这位考生的一段凡人妙语可谓语惊四座,令人拍案叫绝:
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了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
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
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恪守的戒律.
(《以生命践约》)
这位考生能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通过对一组经典事例的理性思辨,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抉择人生价值的取向,逐层反思,节节推进,纵论史实,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二. 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地借鉴MTV的创意技巧和描述语言,“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灵活地加以组接和张扬,就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优秀作文《四幕剧》中一个精彩片断:
“第一幕”,捕捉的镜头:暴雨、小路、溪流、石头.可谓平淡无奇,然而,作者视角一变,运用全新的描述性语言,化平淡为神奇,创设出诗趣盎然的亮丽画面:
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彩虹在飞飘……
形象的描述中飘逸出诗情画意,令人心旌飞动,自然而又亲切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生活哲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三. 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
名著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考生可以通过对名著的化用直接进入语言艺术的制高点,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问世间情为何物》是这样开篇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
接着作者别出心裁,请出古代四大美女作答.通过对《吴越春秋》《明妃曲》《三国演义》《长恨歌》四大名著的巧妙化用,四大美女闪亮登场,各诉其怨.西施说爱情是工具,昭君叹爱情是手段,貂婵悲爱情是计谋,贵妃吟爱就是恨.她们各以一生的情感体验,演绎出了“情为何物”的答案,真可谓丰富多彩.作者对四大名篇谙熟于心,神游万仞,妙化无痕,挥洒自如,口吻皆肖,洋溢着浓郁的书卷之气,让人在品读之后,油然而生赞美之情,为这位初出茅庐的作者拍案称奇.
再如,以“我所关注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位考生把视点聚焦在4月1日的“美中撞机事件”上,在文中“机智”地引用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诗句: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句巧妙地写出了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的沉重阴影刚从中国人眉宇间散去.“美中撞机事件”的悲愤之情又涌上中国人民心头.紧扣题旨,情真意切,富含文化底蕴,令人击节三叹.
精心锤炼的语言才是好语言.佳酿总是经过长久的酿造才有它独特的芳醇,文章也是一样,经过锤炼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古人在写文章时非常讲究锤炼语言,因而所写的名句才千古流传而依然魅力无穷、熠熠生辉:“春风又绿江南岸”,用一“绿”字,化静为动,使春风拂绿江南之景境界全出;“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今传为美谈;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见大诗人创作之严谨.只有用心的砧去锤打语言,才能够让你的作品字字珠玑,充满文采.
对于高考作文而言,要想做到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充满灵气与文采,锤炼的功夫必须具备,那么,如何才能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呢?
1、巧用动词,把事物写活.动词表现物或事物,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还能够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个“噪”一个“鸣”字就起到了 动静互化的效果;上文的“春风又绿江南”和“推敲”的故事,也是运用动词的范例;朱自清更是运用动词的现代语言大师,他在<荷塘月色>中这样写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的轻柔缓和地流动;而“浮”“洗”“笼”字则写出了月光在池塘中缓缓升起,又慢慢泛开,最后笼罩全塘的朦胧.
2、活用形容词,绘声绘色绘形.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还是朱自清,还是<荷塘月色>,有这样精彩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其中,“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甜甜、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则是绘声的极致.在现当代作家中,老舍、孙犁等都是锤炼语言的大师,我们尽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3、多用修辞,尤其是比喻、拟人和排比.
比喻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让平淡的事物变得生动,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而通俗.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运用比喻修辞的范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的形象逼真.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生活 的热爱.“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此句写小屋对山的点缀效果,作者连续运用多个比喻句来表现“山上有了小屋”之后 的美感.作者笔下,小屋是“一望无际 的水面漂过”的“一片风帆”,是“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的“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发挥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屋的灵动和小巧进行铺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韵,也使读者生发出无限的遐想.
拟人的主要作用是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老舍<济南的冬天>这样写到: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而朱自清则在<春>中样写春天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极细切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管是散文还是议论文,排比从来都是一种能让你的作文熠熠生辉、文采顿生的一种修辞."高三的少年在题海中奋力挣扎,却矢志不渝;高三的少年在学山上尽力攀登,却无怨无悔.为了一睹版彼岸的繁华,为了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为了体味搏击后的酣畅,为了感受成功的喜悦,高三的少年包好伤口……"这样的语言形式整齐结构紧凑,气势雄浑、语气连贯,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彩的美景…… ”美存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影子.文段用排比的手法,具体而多角度地展示了美存在地普遍,使我们深刻理解了美的内涵.语言文采斐然,给人以美的感受.
4、化用、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和典故.
先读一下下面这段文字:“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此段妙用古诗句和名言,让文章意深神凝,文采飞扬,非常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看下面这段文字:
“面对社会浊气,屈原选择莲的高洁,吟唱道义的湘流九歌;面对尔虞我诈,伯牙选择竹的清幽,共奏诚信的高山流水;面对官场黑暗,陶渊明选择菊的芬芳,孕育心灵的露蕙春晖……极速时代,屈原渺茫了,大而无当之文如日中天,诚实本分之作被视若草芥;物欲横流,伯牙困惑了,合作是利益的躯壳,诚信只是欺诈的筹码;官场臃肿,陶渊明真真正正心‘死’了,有几个官儿‘不为五斗米折腰’拿着菊花对山犯傻?倒是把‘菊花’换成‘情人’‘小蜜’更令他们趋之若骛.”(2000年高考作文<千年一叹>)
读了上面两段文字,你是否为小作者的才思而惊叹?然而,在惊叹之后,你又作何感想呢?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适当引用古诗词,会为你的语言增添文学底蕴;名言警句意深远,耐人寻味,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会为你的文章增添几分深刻;而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生命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在写作中,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以上两段文字,足以说明问题.
高考作文语言“出彩”三法
作文要想进入“发展等级”,就应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增添点文采.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会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在考场作文这一特定情势下,文采最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笔者谨想就近年来高考考场上的得意之作,介绍三种语言“出彩”的方法,以供广大考生借鉴.
一. 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
2001年“诚信”话题的写作,从整体来看,尚缺乏理性高度,极少能从人文高度认识诚信问题,对不讲诚信的社会现象,极少有人能从社会性、民族性的高度作必要的理性思辨,充斥在议论文中的仍旧是大量的假话、大话、空话,官腔官调,文风恶劣.但下面这位考生的一段凡人妙语可谓语惊四座,令人拍案叫绝:
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了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
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
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恪守的戒律.
(《以生命践约》)
这位考生能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通过对一组经典事例的理性思辨,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抉择人生价值的取向,逐层反思,节节推进,纵论史实,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二. 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地借鉴MTV的创意技巧和描述语言,“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灵活地加以组接和张扬,就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优秀作文《四幕剧》中一个精彩片断:
“第一幕”,捕捉的镜头:暴雨、小路、溪流、石头.可谓平淡无奇,然而,作者视角一变,运用全新的描述性语言,化平淡为神奇,创设出诗趣盎然的亮丽画面:
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彩虹在飞飘……
形象的描述中飘逸出诗情画意,令人心旌飞动,自然而又亲切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生活哲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三. 在名著化用中浸透书卷气息
名著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考生可以通过对名著的化用直接进入语言艺术的制高点,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问世间情为何物》是这样开篇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
接着作者别出心裁,请出古代四大美女作答.通过对《吴越春秋》《明妃曲》《三国演义》《长恨歌》四大名著的巧妙化用,四大美女闪亮登场,各诉其怨.西施说爱情是工具,昭君叹爱情是手段,貂婵悲爱情是计谋,贵妃吟爱就是恨.她们各以一生的情感体验,演绎出了“情为何物”的答案,真可谓丰富多彩.作者对四大名篇谙熟于心,神游万仞,妙化无痕,挥洒自如,口吻皆肖,洋溢着浓郁的书卷之气,让人在品读之后,油然而生赞美之情,为这位初出茅庐的作者拍案称奇.
再如,以“我所关注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位考生把视点聚焦在4月1日的“美中撞机事件”上,在文中“机智”地引用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诗句: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句巧妙地写出了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的沉重阴影刚从中国人眉宇间散去.“美中撞机事件”的悲愤之情又涌上中国人民心头.紧扣题旨,情真意切,富含文化底蕴,令人击节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