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学生学会做人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德育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就以说理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评.通过本文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习白求恩、雷风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语文课的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语文课的德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就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唤起学生再造性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现旧社会凉薄苦人儿的种种情景,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进一步则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场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同冷漠的社会联系起来,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再如,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积累.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二)自我倾吐
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三)自我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四)自我实践
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为此,我利用自己身为团总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学生学会做人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德育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就以说理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评.通过本文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习白求恩、雷风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语文课的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语文课的德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就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唤起学生再造性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现旧社会凉薄苦人儿的种种情景,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进一步则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场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同冷漠的社会联系起来,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再如,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积累.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二)自我倾吐
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三)自我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四)自我实践
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为此,我利用自己身为团总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