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x09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贞观政要》
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
(3) 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何关系?\x09
(4) 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孔孟思想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何具体体现.
【答案】(1)主张“德政”,反对暴政.
(2)“民本"“仁政”思想.
(3)孟子“仁政”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具体化和发展.)
(4)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生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政治较为清明.
\x09
\x092.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x09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x09——《孟子·滕文公上》
\x09材料二 秦王正式宣布“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x09材料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够耕者不过百亩……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x09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正德年
\x09间京畿一带的皇庄土地就达37000多顷;江西临江府豪民“一见附近人民有好山园陆地,辄起谋心,将这
\x09年钱债辗转违例取息,贫者无从纳还,只得将前项园地并房屋写作卖契.”
\x09“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北宋苏洵)
\x09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哪两种土地制度?(2分)根据材料指出前一种土地制度在秦
\x09国被取代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3分)
\x09(3)材料三表明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中国古代多次经济改革,主持者都是期望通过对赋
\x09税制度的调整,来改善生产关系.试举出三例统治者所采取的调整生产关系的主要措施,说明封建国家对
\x09农民人身控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及其趋势.(4分)
【答案】(1)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分)
\x09(2)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3分)
(3)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分)
\x09举例:①汉代编户制度,人口税和更赋很重;②隋唐租庸调制,纳捐代役(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
\x09税制度;宋代募役法向不愿服役的人户征免役线;明代一条鞭法纳银代役.)③清朝摊丁入亩,人头税废除.
\x09趋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x09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夜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年-396年),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年-465年)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渔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x09材料二:隋唐手工业分布图和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
\x09图一:隋唐手工业分布 图二: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⑵根据材料二图一,指出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呈现什么特点?反映了隋唐经济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⑶根据材料二图二,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手工业进步的典型表现?基础是什么?
⑷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江南经济呈现了怎样的发展地位.
【答案】⑴状况: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开垦出来,物资交换发展.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战争较少;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开明.
影响: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⑵特点:呈现出南北大致平衡分布的局面;呈现出沿运河沿岸分布的特点.
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运河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⑶表现:资本主义萌芽.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
⑷江南经济的中心地位逐渐形成,并得到巩固和发展.
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侯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篙吴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23l
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阮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 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别寇转为商,市禁别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摘自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图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摘自《明神宗实录》卷262
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
(3)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
【答案】(1)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原因是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
(2)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侯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
(3)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 (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人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王,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
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5分)
分别归纳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和材料四中对商鞅变法所持态度的相同之处,并指出后一种态度所说明的问题.(3分)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君(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论.(5分)
\x09【答案】(1)①实行连坐之法;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④废分封,行县制;
\x09⑤废井田,开阡陌.(5分)
\x09(2)前者肯定了商鞅变法的进步历史作用,后者对商鞅变法有不满情绪.(1分)由惋惜奴隶
\x09制度的崩溃和向秦王进献谗言可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要损害一部分社会阶层人士的利
\x09益而遇到阻力,改革必然要经历曲折斗争.(2分)
\x09(3)重要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私有制,
\x09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
\x09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
\x09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但在当时把农
\x09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加以重视是正确的,而且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
\x09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其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5分)
6.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已二校尉.
材料二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课.诸国不堪命.建武中, 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材料三 章帝不欲废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已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于窦,绥集诸国……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
\x09材料四 九年,班超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出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
\x09传其珍怪焉. ——《后汉书·西域传》
回答:(1)汉武帝是怎样使“西域内属”的?有何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西域与内地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归结起来实质性原因是什么?(2分)
(3)谈谈材料三中“军司马班超”的来历.(1分)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3分)
【答案】(1)汉武帝经过长期战争打败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意义: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6分)
(2)是否尊重少数民族,是否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答案意思相近即可).(2分)
(3)班超投笔从戎,跟随窦固出击匈奴立功.(1分)
\x09(4)帮助西域摆脱匈奴束缚和奴役,加强了西域与内地联系,为中西交通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条件.(3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肤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上三则材料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3分)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分)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2分)
(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你的依据是什么?(2分)
【答案】(1)因果关系.(2分)“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出现的.(1分)
(2)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2分)意图是要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或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2分)
(3)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纳谏(2分)
(4)封建君主专制.(2分)因为大臣的进谏能否被采纳取决于君主圣明程度,君主意志决定一切.(2分)
8、阅读下列材料:
\x09材料一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x09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x09材料三 “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必废其—.” ——陈独秀
请回答:(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指出其目的和影响.(3分)
(3)康有为为什么要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结合时代背景评论这一历史现象.(3分)
(4)据材料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是怎样看待儒家思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5)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学说,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1)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刑杀.(2分)
(2)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3分)
(3)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变法图存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借孔子的权威为宣传维新变法服务.同时也有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意图.(3分)
(4)把孔子作为共和的敌人、专制的护符加以批判.影响: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应予肯定,但对孔子绝对否定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期认识上的片面.(3分)
(5)孔子的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其优秀部分仍然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借鉴和利用. (言之有理即可) (2分)
9(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郭沫若在《咏乾陵》一诗中写道:“岿然没字碑(见图1)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全能.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来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反案续新篇.”
材料二 诗人杜甫《忆昔》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图1)
材料三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回答:(l)某旅游主管部门要在图1墓碑前立一块导游牌,对墓碑的人物作一简要介绍和评
价.如果让你执笔,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3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唐朝社会风貌,透过这些材料和图片你获得哪些信息?(8分)
(3)以上材料总体上反映出唐朝怎样的历史阶段特征?(1分)
【答案】(1)要点包括:①无字碑的主人是武则天.(或乾陵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②武则天是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③武则天重视生产、重视人才,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人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要点包括:①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局面.(2分)②图2、4反映出唐朝对外关系发达.当时许多国家派使节来华,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中国和非洲已经有了交往.(2分)③图3、5反映出唐朝民族关系融洽.和周边少数民族友好交往,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节(2分)④图5、6反映出唐朝文化繁荣.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成就非凡.(2分)
(3)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l分,或答“繁荣开放”)
10、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和2005年国际孔子文化节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官便殿奏札》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六:“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文章选编》
回答:
(1)阅读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6分)
(3)据材料四、五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4)材料六中“尊重孔教”的真实用意何在?陈独秀主张“必排孔教”,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6分)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历史信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倍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世界影响很大,全球华人祭孔,传承民族文化;“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6分)
(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6分)
(3)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3分)
(4)真实用意:为复辟帝制服务;麻痹人民思想.积极意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局限性:对东西文化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6分)(5)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4分)
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x09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x09——《贞观政要》
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
(3) 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何关系?\x09
(4) 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孔孟思想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何具体体现.
【答案】(1)主张“德政”,反对暴政.
(2)“民本"“仁政”思想.
(3)孟子“仁政”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具体化和发展.)
(4)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生活上,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政治较为清明.
\x09
\x092.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x09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x09——《孟子·滕文公上》
\x09材料二 秦王正式宣布“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x09材料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够耕者不过百亩……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x09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正德年
\x09间京畿一带的皇庄土地就达37000多顷;江西临江府豪民“一见附近人民有好山园陆地,辄起谋心,将这
\x09年钱债辗转违例取息,贫者无从纳还,只得将前项园地并房屋写作卖契.”
\x09“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北宋苏洵)
\x09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哪两种土地制度?(2分)根据材料指出前一种土地制度在秦
\x09国被取代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3分)
\x09(3)材料三表明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中国古代多次经济改革,主持者都是期望通过对赋
\x09税制度的调整,来改善生产关系.试举出三例统治者所采取的调整生产关系的主要措施,说明封建国家对
\x09农民人身控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及其趋势.(4分)
【答案】(1)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分)
\x09(2)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3分)
(3)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分)
\x09举例:①汉代编户制度,人口税和更赋很重;②隋唐租庸调制,纳捐代役(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
\x09税制度;宋代募役法向不愿服役的人户征免役线;明代一条鞭法纳银代役.)③清朝摊丁入亩,人头税废除.
\x09趋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4分)
3.阅读下列材料
\x09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夜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年-396年),百许年中,无风尘(战乱)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年-465年)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渔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x09材料二:隋唐手工业分布图和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
\x09图一:隋唐手工业分布 图二: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⑵根据材料二图一,指出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呈现什么特点?反映了隋唐经济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⑶根据材料二图二,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手工业进步的典型表现?基础是什么?
⑷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江南经济呈现了怎样的发展地位.
【答案】⑴状况: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开垦出来,物资交换发展.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战争较少;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开明.
影响: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⑵特点:呈现出南北大致平衡分布的局面;呈现出沿运河沿岸分布的特点.
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运河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⑶表现:资本主义萌芽.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
⑷江南经济的中心地位逐渐形成,并得到巩固和发展.
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侯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篙吴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23l
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阮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 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别寇转为商,市禁别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摘自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图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摘自《明神宗实录》卷262
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
(3)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
【答案】(1)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原因是倭寇骚扰沿海地区,明朝政府企图通过禁绝中外交往,达到安定海防的目的.
(2)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侯寇相勾结,反而加剧了倭患.
(3)明朝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海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朝在对外政策上日益闭塞.明朝的对外政策阻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 (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人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王,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
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5分)
分别归纳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和材料四中对商鞅变法所持态度的相同之处,并指出后一种态度所说明的问题.(3分)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君(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论.(5分)
\x09【答案】(1)①实行连坐之法;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④废分封,行县制;
\x09⑤废井田,开阡陌.(5分)
\x09(2)前者肯定了商鞅变法的进步历史作用,后者对商鞅变法有不满情绪.(1分)由惋惜奴隶
\x09制度的崩溃和向秦王进献谗言可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要损害一部分社会阶层人士的利
\x09益而遇到阻力,改革必然要经历曲折斗争.(2分)
\x09(3)重要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私有制,
\x09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
\x09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
\x09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但在当时把农
\x09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加以重视是正确的,而且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
\x09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其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5分)
6.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已二校尉.
材料二 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课.诸国不堪命.建武中, 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材料三 章帝不欲废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已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于窦,绥集诸国……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
\x09材料四 九年,班超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出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
\x09传其珍怪焉. ——《后汉书·西域传》
回答:(1)汉武帝是怎样使“西域内属”的?有何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西域与内地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归结起来实质性原因是什么?(2分)
(3)谈谈材料三中“军司马班超”的来历.(1分)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3分)
【答案】(1)汉武帝经过长期战争打败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意义: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6分)
(2)是否尊重少数民族,是否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答案意思相近即可).(2分)
(3)班超投笔从戎,跟随窦固出击匈奴立功.(1分)
\x09(4)帮助西域摆脱匈奴束缚和奴役,加强了西域与内地联系,为中西交通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条件.(3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肤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上三则材料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3分)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2分)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2分)
(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你的依据是什么?(2分)
【答案】(1)因果关系.(2分)“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的基础上出现的.(1分)
(2)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2分)意图是要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或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2分)
(3)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纳谏(2分)
(4)封建君主专制.(2分)因为大臣的进谏能否被采纳取决于君主圣明程度,君主意志决定一切.(2分)
8、阅读下列材料:
\x09材料一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x09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x09材料三 “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必废其—.” ——陈独秀
请回答:(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指出其目的和影响.(3分)
(3)康有为为什么要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结合时代背景评论这一历史现象.(3分)
(4)据材料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是怎样看待儒家思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5)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学说,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1)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刑杀.(2分)
(2)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3分)
(3)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变法图存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其自身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借孔子的权威为宣传维新变法服务.同时也有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意图.(3分)
(4)把孔子作为共和的敌人、专制的护符加以批判.影响: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应予肯定,但对孔子绝对否定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期认识上的片面.(3分)
(5)孔子的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其优秀部分仍然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借鉴和利用. (言之有理即可) (2分)
9(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郭沫若在《咏乾陵》一诗中写道:“岿然没字碑(见图1)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全能.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来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反案续新篇.”
材料二 诗人杜甫《忆昔》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图1)
材料三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回答:(l)某旅游主管部门要在图1墓碑前立一块导游牌,对墓碑的人物作一简要介绍和评
价.如果让你执笔,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3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唐朝社会风貌,透过这些材料和图片你获得哪些信息?(8分)
(3)以上材料总体上反映出唐朝怎样的历史阶段特征?(1分)
【答案】(1)要点包括:①无字碑的主人是武则天.(或乾陵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②武则天是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③武则天重视生产、重视人才,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人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要点包括:①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盛世局面.(2分)②图2、4反映出唐朝对外关系发达.当时许多国家派使节来华,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中国和非洲已经有了交往.(2分)③图3、5反映出唐朝民族关系融洽.和周边少数民族友好交往,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节(2分)④图5、6反映出唐朝文化繁荣.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成就非凡.(2分)
(3)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l分,或答“繁荣开放”)
10、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和2005年国际孔子文化节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官便殿奏札》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六:“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文章选编》
回答:
(1)阅读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6分)
(3)据材料四、五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4)材料六中“尊重孔教”的真实用意何在?陈独秀主张“必排孔教”,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6分)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历史信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倍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世界影响很大,全球华人祭孔,传承民族文化;“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6分)
(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6分)
(3)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3分)
(4)真实用意:为复辟帝制服务;麻痹人民思想.积极意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局限性:对东西文化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6分)(5)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