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4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5.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4.C
5.D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C项,“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是说“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加以判断。题中,A.原文是“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B.“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错,原文是“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C.“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到“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类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比对选项和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答案。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是说你“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强调的是“读者”,而不是“经典”本身。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4.C
5.D
6.C
【解析】
4.
试题分析:C项,“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是说“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加以判断。题中,A.原文是“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B.“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错,原文是“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C.“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到“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类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比对选项和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答案。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是说你“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强调的是“读者”,而不是“经典”本身。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