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问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方式?

2019-06-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方式?
优质解答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整合形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我们从1999年起就尝试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利用智能ABC打字,中年级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年级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环保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往往把重点放在统计图表的认识和绘制上.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画图制表,却对统计图表的意义和如何利用这些图表获得有效信息研究得较少.而后者恰是统计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短短40分钟,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低年级可利用计算机画图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年级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高年级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衣、食、住、行五十年》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新中国五十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典型案例如《可能性的大小》一课.该课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概率是极为抽象的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两项策略:一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改变角色,以商场“老总”的身份来选择促销方案;二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体验“概率”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计算机可以帮助得出成千上万的模拟结果,也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因此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到“概率的认识”中后,学生不仅减轻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容易理解掌握概率的意义,体验到大量的重复试验会使结果更为精确,有助于做出合理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北京奥运——我们的期盼》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例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奥运及申奥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申奥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COOL3D动画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整合形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我们从1999年起就尝试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利用智能ABC打字,中年级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年级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环保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往往把重点放在统计图表的认识和绘制上.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画图制表,却对统计图表的意义和如何利用这些图表获得有效信息研究得较少.而后者恰是统计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短短40分钟,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低年级可利用计算机画图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年级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高年级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衣、食、住、行五十年》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新中国五十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典型案例如《可能性的大小》一课.该课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概率是极为抽象的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两项策略:一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改变角色,以商场“老总”的身份来选择促销方案;二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体验“概率”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计算机可以帮助得出成千上万的模拟结果,也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因此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到“概率的认识”中后,学生不仅减轻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容易理解掌握概率的意义,体验到大量的重复试验会使结果更为精确,有助于做出合理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北京奥运——我们的期盼》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例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奥运及申奥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申奥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COOL3D动画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关标签: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基本 方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