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冯其庸的国学人生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痛,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

2020-02-22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冯其庸的国学人生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痛,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学习伴随了他始终,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余限,成为卓然一代文史书画大家。
   “文革”时,冯先生遭到批判,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他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成为红学大家。
    关于治学读书,在冯先生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采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冯先生认为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我们取其独到之处而知其不到之处,取其独到处,则只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冯先生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因此,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曾说:“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实地考察,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2005年,冯先生已离休。这时,中国人民大学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他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后来,又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20年间,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80多岁高龄,他还冒险纵穿罗布泊荒漠。他常说:“开发大西北,不研究西域怎么行?尤其是现在,民族和谐对于国家的稳定那么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真经。”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与创作,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
(蒋肖斌《其庸去世一生系“红楼”》)②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就不能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以及失亲之痛,影响了冯先生的家国观念,注意冯先生的这段生活背景有助于深入了解冯先生的国学研究。
B.冯先生读书时既分类又连类,把专史、专书阅读与通史、综合史阅读结合起来,从而明了其独到之处与不足之处,在广泛涉猎中获得精深见解。
C.冯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后,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畴。
D.冯先生年少时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三藏法师精神感染,这种精神在他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见国学可以对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影响。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之所以用“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因为先生在文献、文学、红学、书法、考古等方面都有涉猎,用任何现代学科都难以概括。
B.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埋藏其中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从而进入《红楼梦》的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等的研究。
C.冯先生读《史记》的时候,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古籍所反映的历史的真伪,这就是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D.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
E.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国学,我们才能更好地排除随着外来文化而涌进来的一些消极的东西。
(3)作为国学大家,冯先生在治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优质解答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C.“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错,文中是冯其庸“又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埋藏其中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错,文中“解读它的故事情节”与“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不是目的关系.C.“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错误,文中意思是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实地考察,不是对《史记》全书.D.“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错误,文中“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是作者的看法,不是冯先生的写作目的.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从“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以看出冯其庸先生一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从“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可以看出冯其庸先生潜心研究;从“后来,又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20年间,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可以看出冯其庸先生有民族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答案:
(1)C
(2)AE
(3)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从少时到取得巨大学术成就,勤奋的品格保持了一生.②潜心研究,实证求真.如研究中重视文献记载、地面遗迹的调查、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他在研究中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考察工作等.③将国学研究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结起来,充满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他和季羡林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他对开发大西北与研究西域关系的认读等.(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全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C.“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错,文中是冯其庸“又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埋藏其中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错,文中“解读它的故事情节”与“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不是目的关系.C.“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错误,文中意思是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实地考察,不是对《史记》全书.D.“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错误,文中“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是作者的看法,不是冯先生的写作目的.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从“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以看出冯其庸先生一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从“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可以看出冯其庸先生潜心研究;从“后来,又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20年间,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可以看出冯其庸先生有民族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答案:
(1)C
(2)AE
(3)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从少时到取得巨大学术成就,勤奋的品格保持了一生.②潜心研究,实证求真.如研究中重视文献记载、地面遗迹的调查、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他在研究中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考察工作等.③将国学研究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结起来,充满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他和季羡林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他对开发大西北与研究西域关系的认读等.(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全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