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戏曲文化与古诗词教学 文化自信古诗词教学

2022-12-15

关于戏曲文化与古诗词教学合集(精选)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戏曲文化与古诗词教学合集(精选)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1.怎样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泱泱大中华,上……
优质解答

关于戏曲文化与古诗词教学合集(精选)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戏曲文化与古诗词教学合集(精选)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怎样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实效

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她所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如历久弥香的美酒,足够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品味和体悟。

可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堪忧的现象:过洋节盛于过传统节日,尤其是青少年,对于外国习俗的了解远远多于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对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失宠的现象感受得尤为深刻。

一、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到民间采风去》活动,我们更能看到当前青少年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几乎就是空白,令人担忧。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在开展活动之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让我惊讶,100多名学生中,能对中国戏曲一知半解,说出皮毛就算是很了不起了。因此,我开始布置活动任务,可以说很细致,指导得也比较到位,可是在正式活动时,效果却还是非常令人失望,本该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了解的知识、记忆的常识,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得出来。

后来我分析,厚重的文化是长久以来积存下来的,哪能通过几天的突击就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呢!对国粹尚且如此,对待其他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可想而知了! 精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虚拟的场景,奇妙的脸谱……在我们看来是美仑美奂,神奇无比,而在学生眼里却是幼稚可笑,枯燥异常。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而且又有许多少数民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到民间采风去》,准备阶段我向学生们了解了他们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其中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比较熟悉的,一方面因为现在这些节日到时放假,另一方面因为这些节日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联系在一起,比如春节的饺子(或团圆饭)、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

但是对于其由来和意义知道的就不多了,至于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二、简析现象原因 之所以产生以上漠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大,使学生疲于应付眼前的学业压力,有时连当前的国家大事都无心问津,更无暇去接触文化精粹。不知道,不了解,当然不感兴趣了。

二是他们大多数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流行歌曲、各种娱乐项目占据。尤其是现在人们进入了E时代,外界新鲜刺激的诱惑太多了,与之相比,典雅厚重的民族文化需要长久的研习和感悟,难免就会认为那些都是过时的东西,所以人们认为缺少学习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

三是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人们对学科成绩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学生健康人生构建的要求。现在一些学校开设了《弟子规》、《道德经》等讲授国学的课程,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并不能真正地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真谛。

由此可想,大人们都不重视不尊重的事情,怎么能要求孩子们去重视和尊重呢? 三、语文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利条件及有效方式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此种情况,我觉得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因为语文学科对此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语文学习的空间比较广阔,与生活联系紧密,更有利于向丰富的生活延伸。在拓展延伸中就可以充分地做到这一点。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较强,在所编排的课文中,可以适当地渗透或是讨论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自然就达到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目的。 最后,语文,无论是课本的编排,还是教育思想,都是几代人的摸索、实践的劳动结晶,是把“国学”的体系加以完善、加以创新而得来的,它植根于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它的枝叶又接受着其他文化形式的熏陶,因此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

要肩负起这项重任,首要的因素是语文教师应具备必要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语文教师首先对这个任务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自己能够积累和运用渊博的民族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把传授内容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灵活渗透,充实学生的心灵。

利用取之不竭的生活资源是关键因素。合理运用语文教材是有效的方式。

新课标实施后,语文教材的编写更具有人文思想,也更加利于操作,如介绍精湛的民间手工艺的《泥人张》《核舟记》,介绍民间绝技的《口技》《安塞腰鼓》《吆喝》,介绍民风民俗的《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以及优秀的古诗文等等。这些篇目都是学习民族文化的经典教材,理应充分挖掘和利用。

在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必将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之情。尤其是加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后,语文课的容量更大了,这些综合性题目的确立不仅紧扣本单元的内容,而且深入挖掘学生的心理,探讨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关注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问题。

事在人为,只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科学地利用生活中的文。

2.求几曲经典的戏曲.有助与古诗的.优美的

仿编黄梅调:望庐山瀑布张家港万红幼儿园 高山[教材简析:]黄梅戏以唱腔通俗优美、嗓音甜、软、嗲、糯、剧目雅俗共赏而享誉梨园。

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戏曲曲调唱腔为:《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打猪草》中的“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以及《女附马》中的“洞房”等名段。这些段子似说似唱,如行云流水,表现出黄梅戏演员很高的演唱技巧和不同的戏曲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诗《望庐山瀑布》中,仅用比较简短的四行七言诗句就描绘出了庐山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瀑布飞溅等处优美景色,同时抒发了自己对庐山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师通过对这两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体裁进行分析,发现他们有共同点即每行中的字都有七个,如果把古诗《望庐山瀑布》和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用古诗词填戏曲词,用戏曲演唱古诗肯定很有趣。

不仅能让幼儿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体会黄梅戏婉转、优美的旋律,而且用黄梅调来唱古诗,能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设计理念:]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

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还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

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因此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经掌握的体态语言,同时把戏曲的曲调和古诗融会贯通,使整节活动环节层层紧扣,一环接一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和体验,通过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演一演等活动形式,轻松的积累了知识经验和掌握了表演技能,从而达到让幼儿对民族音乐从陌生到了解,从不会唱到轻松的进行表演唱的目的。[活动目标:]1、了解黄梅戏曲唱腔婉转、有拖腔等特点。

2、尝试用“填古诗词”的方式仿编戏曲。3、感知体验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活动准备:]1、黄梅戏表演片断及伴奏音乐。2、幼儿已熟悉古诗《望庐山瀑布》。

3、课件,图谱一张。4、戏曲服装、袖子等道具。

[活动过程:](一)看黄梅戏,感知特点。1、欣赏黄梅戏《天仙配》片断。

2、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首曲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教师小结:我们以前唱的是歌曲,这是一首戏曲,叫黄梅戏,黄梅戏来自于安徽民间,是我们中国才有的,唱腔婉转、有拖腔,非常好听。高老师也非常喜欢,想不想听我来唱一遍? 4、出示图谱:老师还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呢!出示图谱。

黄梅戏一般每句七个字左右,(示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有的字会绕呀绕,拖得很长(示范:绿水青山—山字绕啊绕,带笑颜——颜字也是绕啊绕,山字拖得短,颜字拖得长,这些字有长有短)。5、让幼儿跟着戏曲旋律,用“啊、嗯、啦”哼唱。

你们想不想也来唱唱黄梅戏?可是,还没有学会歌词呢!没关系,我们可以跟着戏曲来哼唱。老师想用啊字来唱,你们想用什么字来唱?(二)欣赏古诗,感受意境。

1、师:这边有人唱戏,那边有人吟诗,让我们也去听一听。(欣赏《望庐山瀑布》)。

2、提问:有谁知道诗的名字?作者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望庐山瀑布》。(三)填古诗词,仿编戏曲1、幼儿填词仿编。

教师跟着幼儿一起创遍。2、交流展示。

大家相互展示。3、让幼儿看图谱学唱。

这段黄梅戏的曲调优美,像庐山上的云雾缭绕,云雾有多有少,表明乐句中字也有长有短,云雾多,拖音长。我们一起看着图谱唱一唱吧!4、表演三遍。

第一集体,第二遍个别:着重唱腔。第三遍集体:要求加上动作表情。

(四)表演1、欣赏VCD。小朋友们表演得可真不错,那么电视里演员们又是怎么表演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提问:演员的表演可真精彩(鼓掌),你最喜欢哪个动作?(交流、模仿)3、如果能穿上长长的袖子表演就好了!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长长的袖子呢!穿上它表演一定更美。4、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听着音乐,唱着古诗,去学戏!(五)拓展创编,加深体验小老师们教的好,小朋友们学的也很认真,其实,除了古诗,我们还可以把学会的七字儿歌也编进戏曲中呢,回去和教室里的老师和同伴一起试一试吧![活动延伸:]1、让幼儿欣赏其它种类的戏曲,比较它们之间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并表现更多的民族文化。

3.古典诗词与中国文化

古典诗词与中国文化一首古诗或者古词,它是一个生活在古代某个时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制约)[ 作者受制度文化的影响]的一个特定的人在某个状态(或思想情绪)[文如其人 受精神文化的影响]之下用纸笔(或者口吟、题壁)写(演唱)[受物质文化条件的影响]出来的。

【一般、笼统的说】具体地讲,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包括古典诗词是在这一个漫长时间段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并且流传至今。三千年的华夏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像上面一节谈的,仅鸦片战争到五四(不到八十年),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而要把握三千年,谈何容易?但千年巨变也不过一百多年前的事,在列强瓜分之前,除了王朝更迭之际以外,中国社会相对是比较稳定的,文化的延续性像有人所说,是超常态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一成不变。

由于大陆性封闭结构的地理环境,造成长久的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汉朝迄清末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凝固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及其礼义学说,一直到五四激烈冲击之际,还有林纾、王国维等人以生命相护卫,你说中国文化在几千年之中会有多么大的变化?春秋年代产生的最古诗集《诗经》一直到《儒林外史》作者写《诗说》,仅对其中篇章发表个人的一点新见,还有当时的才子佳人书名著《好逑传》根据它谱写了一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风雅颂,几千年后照样发挥经典的垂范作用,你说中国文学没有沿袭老祖宗的遗传?总之,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的演变之中的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又保持着它超稳定的不变之势。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诗人们按照孔子“思无邪”的诗教,在“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的原则下,写了无数符合儒家修身治国规范的诗词。由于儒家是入世的实践哲学,因此秉承这种思想的文士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奋发向上、为国出力的抱负,如杜甫的“立登要路津”,边塞词中“燕然未勒归无计”。

孔子的民本思想促成苏轼、陆游等作家创作大量同情民生疾苦的诗作。三教合流又是中国因地广人多、为和谐的目的而出现的文化现象。

于是打上儒家之外的道家、佛家色彩的诗词也应运而生。

4.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戏剧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阅读与鉴赏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二、选修课程

小说与戏剧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六)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

小说与戏剧

本系列课程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与“诗歌和散文”大致相同,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此外,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以上摘自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希望对你有帮助。

5.求江南古典的音乐戏曲和古诗词(江南韵味 风情 特色 作曲用

汉帝重阿娇, 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 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 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 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 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 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 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长相思

作者: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解析:《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词》,这两首非同时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六。但异曲同工的是,这两首诗不仅题目相同,连内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仿佛是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间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一映一和,成为李诗中最温柔的一?!?nbsp;

第一首先以“长相思,在长安”直白的诉说自己身在异地,而思恋的人在长安。然后开始描写环境:“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纺织娘在金井栏边鸣叫,已到了有霜的时节,连竹席上都透着寒意。此处诗人由秋声、秋意起兴,一幅秋景忽突突的展现出来了。在这个“微霜凄凄”的日子中,诗人在做什么呢?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哦,原来诗人在这个寒气袭人的秋夜里,挑着孤灯在思念一个人,“思欲绝”,李白诗中惯用此法,在动词后用虚词加以补充,起到强调和肯定的作用。在此,让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思念到极至的揪心之感。且看,诗人思之不得,开始烦躁不安,于是他站了起来,走到窗户边,卷起窗帘,发现窗外浩月当空,霜繁星稀,寒气逼人,秋意越发浓了,这样的相思让人更加难以入眠了,于是诗人只好望着月亮空自长叹。如此的沉重的心事,他在思恋谁呢?

“美人如花隔云端”!原来他是在思念他的心上人呵!

既有如此刻骨的相思,该怎样去遣怀呢?诗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先用一句浅显的对仗“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氛围中,然后紧接一句“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吐露得淋漓尽致,且看:上面有苍苍茫茫的青天,下面是绿水荡漾的波澜,二人相隔天长地远,连魂魄飞来飞去都极为辛苦,何况隔着关山险阻,难以逾越,相见就更加艰难!原来爱到极至,连做梦都是如此期盼相见,尽管相隔千山万水,魂魄也会不辞劳苦的来回飞越。然而,怕只怕“梦魂不到关山难”,因为险阻,梦中的魂魄也越不了关山,使二人不得相见,如此相思,长久下去,岂不让人摧折心肝?于是末一句用“长相思,摧心肝”来结束全篇,让人感觉话已毕而情未尽,胸臆直抒,荡气回肠!

此篇整体看来短小精练,由景生情,情景交融,集描写、抒情、叙述于一体,处处真情流露,质朴自然。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文字浅显易懂但不落俗套。

人们也许会思索,怎样的情感会有如此大的阻碍,连梦魂也难以逾越呢?从字面意思上,这的确只是男子在思念自己心爱的女子时的一番痛彻之言。但曾有人考证,认为这是李白被谤离开长安的怀君之作,寄托他对理想的追求和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和忧伤。然而我想,李白一生曲折离奇,想象奇妙,大胆热烈,敢说敢为,他的苦闷何须用如此迂回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蜀道难》《行路难》等就是例子。

当然,无论诗人原意如何,有何托词,暗隐何事,也并非自己今日所想去考证和想要表达的。今日,就权当作一篇纯情感的诗来读它吧,人生能得一男子如此深挚的爱怜和相思,夫乎何求!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化中,也许人们最初只是为了模仿,后来竟形成了一种习惯。如男子悲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宋玉;女子伤春,人们就会想起杜丽娘一样。而正是因为这一春一秋,秋去春来,才让人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思念,是年年岁岁、无时无刻不在的。《长相思》一中,男子在秋夜因思念心上人发出了“长相思、摧心肝”的呐喊,对女子的相思之苦,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

6.论中国音乐文化与诗歌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诗歌就是歌词。

原先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诗歌和音乐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

最一开始是民间小调以四言为主,而后是五言七言的古乐府,接着是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每句长短一致,音乐的格式也以均衡为主。到了宋朝,流行长短句,音乐格式也转向不均衡,及至到了元曲时代,戏曲雏形生成,要求音乐相应的有大型套曲。

从另一方面讲。唐朝之前,乐器种类比较少,多是独奏乐器,合适个人弹奏养性,演奏乐器的多是文人,音乐属于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所以配合的歌词就是一些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而唐朝之后,大量乐器引进,如琵琶,胡琴,扬琴等,合适组成大型演奏团进行合奏,这也是戏曲诞生的前提,而戏曲的诞生,催化了诗词向长篇,叙事功能演化,出现有别于散曲的套曲词和以后发展的各类词本。

而戏曲的诞生,加强了文学整体的叙事功能,为之后小说的诞生奠定基础。

7.戏曲.曲艺的文化与相关资料

戏曲现代化:一个永恒命题 尚长荣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曾经有过她的从容和优雅,也曾在历史上留下辉煌不朽的篇章。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

和任何人类戏剧样式一样,中国戏曲源自人类初始文化的宗教仪式中。不同的是,它没有像在欧洲和印度历史上所发生的那样形成文化断裂,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在发出耀目光芒之后,都中断了,中华戏曲却一直生生不息地发展演变至今。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曲一直在孕育、变化和成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

同样,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戏曲也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问题。 戏曲是一个流变的、包容的文化系统 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任何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戏曲中发现:戏曲保留了人类戏剧初始阶段的许多特征,它的首要特点是舞台形式的综合性。

它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它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又将所能够吸收的艺术成份都吸收进来,例如在它的表演形式中,除了歌舞,还包含着仪式、杂技、魔术、武术等成份。

戏曲将这些成份有机熔铸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定型为以韵律和节奏为主导、以唱曲为特征、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人生故事的舞台样式。 中国古典戏曲成熟于宋元时期。

完整的戏剧形式,给中国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丰富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神,使它在内容上更加开阔,具有更广泛的涵盖性;在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彩,使戏曲成为世界上最为综合的艺术。可以说,中国戏曲融合了过去一切的艺术形式,在“戏剧”原则的主导下,发挥着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艺术形式的作用。

戏曲是文化,由其文化品性所决定,她浓缩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不是模仿的,也不是封闭的。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古典戏曲呈现出象征型艺术的明显特征,体现着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内在的、古典的精神。

它的表演手段都由生活抽象并升华而来,舞台创造的一切都根据韵律和美的原则来进行,而体现为程式化特点。它从唱腔、念白、做工等基本表现手段,到服装、化妆、布景等辅助成份,处处都经过精心设计,这种设计的经验大多来自传统的积累和传承。

我们知道,在清代乾隆年间,古典戏曲发生了一次大的流变——京剧综合了昆曲和地方戏的特点,在雅俗两种趣味上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协调。京剧将昆曲市民化、民间化,而将地方戏文人化。

京剧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昆曲剧目,努力吸收昆曲和地方戏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在这种融合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东西。譬如戏曲各个“行当”在表演方面的特色,是在京剧的表演中才逐渐明显起来的,也就是说,京剧使昆曲和地方戏中各“行当”的表演艺术更加成熟起来。

这一次传承与综合,不仅奠定了京剧作为“国剧”的地位,更使古典戏曲通过近代历史走向现代社会。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最大限度地综合、积累与传承的艺术——中国戏曲——才能在变革、发展传统时,最小限度地“丢失”传统。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戏曲不仅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流变的、包容的、吸收的概念和文化系统。它不仅把诸多传统艺术形式有机地综合到一起,而且在文化上很好地解决了“新”与“旧”,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创新是戏曲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在这个大背景下,“戏曲危机”的出现是个不争的事实。

换个角度看,文化的多元,选择的多样,人们娱乐方式增多,人们的欣赏不再单一,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戏曲一统天下的风光不会再有,而且一些传统戏曲曲目所倡导的封建观念与当今的观念有冲突,戏曲失掉一部分观众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和集中体现,戏曲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她独特的民族文化意义。如何振兴戏曲,使古老的艺术获得新生,使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生存繁衍下去,成为我们这一代戏曲工作者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沉重的课题。

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

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传统是什么?”、“我们拥有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每个戏曲工作者、每个传统文化工作者乃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扪心自问。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国民普遍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普及;同理,对戏曲来说,只有当人民大众认识到戏曲是精粹,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欣赏、去了解时,戏曲艺术才能得以弘扬。宏观地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

戏曲文化与古诗词教学 文化自信古诗词教学

关于戏曲文化与古诗词教学合集(精选)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戏曲文化与古诗词教学合集(精选)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怎样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实效

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她所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如历久弥香的美酒,足够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品味和体悟。

可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令人堪忧的现象:过洋节盛于过传统节日,尤其是青少年,对于外国习俗的了解远远多于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对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失宠的现象感受得尤为深刻。

一、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现状 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到民间采风去》活动,我们更能看到当前青少年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几乎就是空白,令人担忧。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

在开展活动之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让我惊讶,100多名学生中,能对中国戏曲一知半解,说出皮毛就算是很了不起了。因此,我开始布置活动任务,可以说很细致,指导得也比较到位,可是在正式活动时,效果却还是非常令人失望,本该在准备材料过程中了解的知识、记忆的常识,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得出来。

后来我分析,厚重的文化是长久以来积存下来的,哪能通过几天的突击就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呢!对国粹尚且如此,对待其他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可想而知了! 精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虚拟的场景,奇妙的脸谱……在我们看来是美仑美奂,神奇无比,而在学生眼里却是幼稚可笑,枯燥异常。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而且又有许多少数民族,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到民间采风去》,准备阶段我向学生们了解了他们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其中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比较熟悉的,一方面因为现在这些节日到时放假,另一方面因为这些节日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联系在一起,比如春节的饺子(或团圆饭)、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

但是对于其由来和意义知道的就不多了,至于少数民族的一些习俗就更是知之甚少了。 二、简析现象原因 之所以产生以上漠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压力的增大,使学生疲于应付眼前的学业压力,有时连当前的国家大事都无心问津,更无暇去接触文化精粹。不知道,不了解,当然不感兴趣了。

二是他们大多数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流行歌曲、各种娱乐项目占据。尤其是现在人们进入了E时代,外界新鲜刺激的诱惑太多了,与之相比,典雅厚重的民族文化需要长久的研习和感悟,难免就会认为那些都是过时的东西,所以人们认为缺少学习的必要性和实用价值。

三是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人们对学科成绩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学生健康人生构建的要求。现在一些学校开设了《弟子规》、《道德经》等讲授国学的课程,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并不能真正地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真谛。

由此可想,大人们都不重视不尊重的事情,怎么能要求孩子们去重视和尊重呢? 三、语文教学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利条件及有效方式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此种情况,我觉得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因为语文学科对此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语文学习的空间比较广阔,与生活联系紧密,更有利于向丰富的生活延伸。在拓展延伸中就可以充分地做到这一点。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较强,在所编排的课文中,可以适当地渗透或是讨论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自然就达到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目的。 最后,语文,无论是课本的编排,还是教育思想,都是几代人的摸索、实践的劳动结晶,是把“国学”的体系加以完善、加以创新而得来的,它植根于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它的枝叶又接受着其他文化形式的熏陶,因此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

要肩负起这项重任,首要的因素是语文教师应具备必要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语文教师首先对这个任务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自己能够积累和运用渊博的民族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把传授内容和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灵活渗透,充实学生的心灵。

利用取之不竭的生活资源是关键因素。合理运用语文教材是有效的方式。

新课标实施后,语文教材的编写更具有人文思想,也更加利于操作,如介绍精湛的民间手工艺的《泥人张》《核舟记》,介绍民间绝技的《口技》《安塞腰鼓》《吆喝》,介绍民风民俗的《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以及优秀的古诗文等等。这些篇目都是学习民族文化的经典教材,理应充分挖掘和利用。

在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必将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之情。尤其是加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后,语文课的容量更大了,这些综合性题目的确立不仅紧扣本单元的内容,而且深入挖掘学生的心理,探讨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关注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问题。

事在人为,只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科学地利用生活中的文。

2.求几曲经典的戏曲.有助与古诗的.优美的

仿编黄梅调:望庐山瀑布张家港万红幼儿园 高山[教材简析:]黄梅戏以唱腔通俗优美、嗓音甜、软、嗲、糯、剧目雅俗共赏而享誉梨园。

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戏曲曲调唱腔为:《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打猪草》中的“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以及《女附马》中的“洞房”等名段。这些段子似说似唱,如行云流水,表现出黄梅戏演员很高的演唱技巧和不同的戏曲风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诗《望庐山瀑布》中,仅用比较简短的四行七言诗句就描绘出了庐山云雾缭绕、山清水秀、瀑布飞溅等处优美景色,同时抒发了自己对庐山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师通过对这两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体裁进行分析,发现他们有共同点即每行中的字都有七个,如果把古诗《望庐山瀑布》和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用古诗词填戏曲词,用戏曲演唱古诗肯定很有趣。

不仅能让幼儿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体会黄梅戏婉转、优美的旋律,而且用黄梅调来唱古诗,能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因此设计了本次活动。[设计理念:]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

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还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

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因此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经掌握的体态语言,同时把戏曲的曲调和古诗融会贯通,使整节活动环节层层紧扣,一环接一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和体验,通过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演一演等活动形式,轻松的积累了知识经验和掌握了表演技能,从而达到让幼儿对民族音乐从陌生到了解,从不会唱到轻松的进行表演唱的目的。[活动目标:]1、了解黄梅戏曲唱腔婉转、有拖腔等特点。

2、尝试用“填古诗词”的方式仿编戏曲。3、感知体验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

[活动准备:]1、黄梅戏表演片断及伴奏音乐。2、幼儿已熟悉古诗《望庐山瀑布》。

3、课件,图谱一张。4、戏曲服装、袖子等道具。

[活动过程:](一)看黄梅戏,感知特点。1、欣赏黄梅戏《天仙配》片断。

2、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首曲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教师小结:我们以前唱的是歌曲,这是一首戏曲,叫黄梅戏,黄梅戏来自于安徽民间,是我们中国才有的,唱腔婉转、有拖腔,非常好听。高老师也非常喜欢,想不想听我来唱一遍? 4、出示图谱:老师还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呢!出示图谱。

黄梅戏一般每句七个字左右,(示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有的字会绕呀绕,拖得很长(示范:绿水青山—山字绕啊绕,带笑颜——颜字也是绕啊绕,山字拖得短,颜字拖得长,这些字有长有短)。5、让幼儿跟着戏曲旋律,用“啊、嗯、啦”哼唱。

你们想不想也来唱唱黄梅戏?可是,还没有学会歌词呢!没关系,我们可以跟着戏曲来哼唱。老师想用啊字来唱,你们想用什么字来唱?(二)欣赏古诗,感受意境。

1、师:这边有人唱戏,那边有人吟诗,让我们也去听一听。(欣赏《望庐山瀑布》)。

2、提问:有谁知道诗的名字?作者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朗诵《望庐山瀑布》。(三)填古诗词,仿编戏曲1、幼儿填词仿编。

教师跟着幼儿一起创遍。2、交流展示。

大家相互展示。3、让幼儿看图谱学唱。

这段黄梅戏的曲调优美,像庐山上的云雾缭绕,云雾有多有少,表明乐句中字也有长有短,云雾多,拖音长。我们一起看着图谱唱一唱吧!4、表演三遍。

第一集体,第二遍个别:着重唱腔。第三遍集体:要求加上动作表情。

(四)表演1、欣赏VCD。小朋友们表演得可真不错,那么电视里演员们又是怎么表演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提问:演员的表演可真精彩(鼓掌),你最喜欢哪个动作?(交流、模仿)3、如果能穿上长长的袖子表演就好了!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长长的袖子呢!穿上它表演一定更美。4、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听着音乐,唱着古诗,去学戏!(五)拓展创编,加深体验小老师们教的好,小朋友们学的也很认真,其实,除了古诗,我们还可以把学会的七字儿歌也编进戏曲中呢,回去和教室里的老师和同伴一起试一试吧![活动延伸:]1、让幼儿欣赏其它种类的戏曲,比较它们之间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并表现更多的民族文化。

3.古典诗词与中国文化

古典诗词与中国文化一首古诗或者古词,它是一个生活在古代某个时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制约)[ 作者受制度文化的影响]的一个特定的人在某个状态(或思想情绪)[文如其人 受精神文化的影响]之下用纸笔(或者口吟、题壁)写(演唱)[受物质文化条件的影响]出来的。

【一般、笼统的说】具体地讲,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包括古典诗词是在这一个漫长时间段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并且流传至今。三千年的华夏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像上面一节谈的,仅鸦片战争到五四(不到八十年),就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变化,而要把握三千年,谈何容易?但千年巨变也不过一百多年前的事,在列强瓜分之前,除了王朝更迭之际以外,中国社会相对是比较稳定的,文化的延续性像有人所说,是超常态的、以不变应万变的一成不变。

由于大陆性封闭结构的地理环境,造成长久的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自汉朝迄清末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凝固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及其礼义学说,一直到五四激烈冲击之际,还有林纾、王国维等人以生命相护卫,你说中国文化在几千年之中会有多么大的变化?春秋年代产生的最古诗集《诗经》一直到《儒林外史》作者写《诗说》,仅对其中篇章发表个人的一点新见,还有当时的才子佳人书名著《好逑传》根据它谱写了一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风雅颂,几千年后照样发挥经典的垂范作用,你说中国文学没有沿袭老祖宗的遗传?总之,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的演变之中的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又保持着它超稳定的不变之势。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诗人们按照孔子“思无邪”的诗教,在“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的原则下,写了无数符合儒家修身治国规范的诗词。由于儒家是入世的实践哲学,因此秉承这种思想的文士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奋发向上、为国出力的抱负,如杜甫的“立登要路津”,边塞词中“燕然未勒归无计”。

孔子的民本思想促成苏轼、陆游等作家创作大量同情民生疾苦的诗作。三教合流又是中国因地广人多、为和谐的目的而出现的文化现象。

于是打上儒家之外的道家、佛家色彩的诗词也应运而生。

4.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戏剧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阅读与鉴赏

7.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二、选修课程

小说与戏剧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六)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

小说与戏剧

本系列课程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与“诗歌和散文”大致相同,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此外,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以上摘自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希望对你有帮助。

5.求江南古典的音乐戏曲和古诗词(江南韵味 风情 特色 作曲用

汉帝重阿娇, 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 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 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 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 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 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 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长相思

作者: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解析:《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词》,这两首非同时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六。但异曲同工的是,这两首诗不仅题目相同,连内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仿佛是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间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一映一和,成为李诗中最温柔的一?!?nbsp;

第一首先以“长相思,在长安”直白的诉说自己身在异地,而思恋的人在长安。然后开始描写环境:“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纺织娘在金井栏边鸣叫,已到了有霜的时节,连竹席上都透着寒意。此处诗人由秋声、秋意起兴,一幅秋景忽突突的展现出来了。在这个“微霜凄凄”的日子中,诗人在做什么呢?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哦,原来诗人在这个寒气袭人的秋夜里,挑着孤灯在思念一个人,“思欲绝”,李白诗中惯用此法,在动词后用虚词加以补充,起到强调和肯定的作用。在此,让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思念到极至的揪心之感。且看,诗人思之不得,开始烦躁不安,于是他站了起来,走到窗户边,卷起窗帘,发现窗外浩月当空,霜繁星稀,寒气逼人,秋意越发浓了,这样的相思让人更加难以入眠了,于是诗人只好望着月亮空自长叹。如此的沉重的心事,他在思恋谁呢?

“美人如花隔云端”!原来他是在思念他的心上人呵!

既有如此刻骨的相思,该怎样去遣怀呢?诗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先用一句浅显的对仗“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氛围中,然后紧接一句“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吐露得淋漓尽致,且看:上面有苍苍茫茫的青天,下面是绿水荡漾的波澜,二人相隔天长地远,连魂魄飞来飞去都极为辛苦,何况隔着关山险阻,难以逾越,相见就更加艰难!原来爱到极至,连做梦都是如此期盼相见,尽管相隔千山万水,魂魄也会不辞劳苦的来回飞越。然而,怕只怕“梦魂不到关山难”,因为险阻,梦中的魂魄也越不了关山,使二人不得相见,如此相思,长久下去,岂不让人摧折心肝?于是末一句用“长相思,摧心肝”来结束全篇,让人感觉话已毕而情未尽,胸臆直抒,荡气回肠!

此篇整体看来短小精练,由景生情,情景交融,集描写、抒情、叙述于一体,处处真情流露,质朴自然。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文字浅显易懂但不落俗套。

人们也许会思索,怎样的情感会有如此大的阻碍,连梦魂也难以逾越呢?从字面意思上,这的确只是男子在思念自己心爱的女子时的一番痛彻之言。但曾有人考证,认为这是李白被谤离开长安的怀君之作,寄托他对理想的追求和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和忧伤。然而我想,李白一生曲折离奇,想象奇妙,大胆热烈,敢说敢为,他的苦闷何须用如此迂回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蜀道难》《行路难》等就是例子。

当然,无论诗人原意如何,有何托词,暗隐何事,也并非自己今日所想去考证和想要表达的。今日,就权当作一篇纯情感的诗来读它吧,人生能得一男子如此深挚的爱怜和相思,夫乎何求!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化中,也许人们最初只是为了模仿,后来竟形成了一种习惯。如男子悲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宋玉;女子伤春,人们就会想起杜丽娘一样。而正是因为这一春一秋,秋去春来,才让人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思念,是年年岁岁、无时无刻不在的。《长相思》一中,男子在秋夜因思念心上人发出了“长相思、摧心肝”的呐喊,对女子的相思之苦,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

6.论中国音乐文化与诗歌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诗歌就是歌词。

原先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诗歌和音乐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

最一开始是民间小调以四言为主,而后是五言七言的古乐府,接着是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每句长短一致,音乐的格式也以均衡为主。到了宋朝,流行长短句,音乐格式也转向不均衡,及至到了元曲时代,戏曲雏形生成,要求音乐相应的有大型套曲。

从另一方面讲。唐朝之前,乐器种类比较少,多是独奏乐器,合适个人弹奏养性,演奏乐器的多是文人,音乐属于个人修养的一部分,所以配合的歌词就是一些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而唐朝之后,大量乐器引进,如琵琶,胡琴,扬琴等,合适组成大型演奏团进行合奏,这也是戏曲诞生的前提,而戏曲的诞生,催化了诗词向长篇,叙事功能演化,出现有别于散曲的套曲词和以后发展的各类词本。

而戏曲的诞生,加强了文学整体的叙事功能,为之后小说的诞生奠定基础。

7.戏曲.曲艺的文化与相关资料

戏曲现代化:一个永恒命题 尚长荣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曾经有过她的从容和优雅,也曾在历史上留下辉煌不朽的篇章。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出的一道亮丽景观。

和任何人类戏剧样式一样,中国戏曲源自人类初始文化的宗教仪式中。不同的是,它没有像在欧洲和印度历史上所发生的那样形成文化断裂,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在发出耀目光芒之后,都中断了,中华戏曲却一直生生不息地发展演变至今。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曲一直在孕育、变化和成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

同样,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戏曲也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问题。 戏曲是一个流变的、包容的文化系统 今天,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在任何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戏曲中发现:戏曲保留了人类戏剧初始阶段的许多特征,它的首要特点是舞台形式的综合性。

它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它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又将所能够吸收的艺术成份都吸收进来,例如在它的表演形式中,除了歌舞,还包含着仪式、杂技、魔术、武术等成份。

戏曲将这些成份有机熔铸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定型为以韵律和节奏为主导、以唱曲为特征、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人生故事的舞台样式。 中国古典戏曲成熟于宋元时期。

完整的戏剧形式,给中国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丰富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精神,使它在内容上更加开阔,具有更广泛的涵盖性;在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彩,使戏曲成为世界上最为综合的艺术。可以说,中国戏曲融合了过去一切的艺术形式,在“戏剧”原则的主导下,发挥着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艺术形式的作用。

戏曲是文化,由其文化品性所决定,她浓缩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既不是模仿的,也不是封闭的。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古典戏曲呈现出象征型艺术的明显特征,体现着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内在的、古典的精神。

它的表演手段都由生活抽象并升华而来,舞台创造的一切都根据韵律和美的原则来进行,而体现为程式化特点。它从唱腔、念白、做工等基本表现手段,到服装、化妆、布景等辅助成份,处处都经过精心设计,这种设计的经验大多来自传统的积累和传承。

我们知道,在清代乾隆年间,古典戏曲发生了一次大的流变——京剧综合了昆曲和地方戏的特点,在雅俗两种趣味上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协调。京剧将昆曲市民化、民间化,而将地方戏文人化。

京剧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昆曲剧目,努力吸收昆曲和地方戏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在这种融合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东西。譬如戏曲各个“行当”在表演方面的特色,是在京剧的表演中才逐渐明显起来的,也就是说,京剧使昆曲和地方戏中各“行当”的表演艺术更加成熟起来。

这一次传承与综合,不仅奠定了京剧作为“国剧”的地位,更使古典戏曲通过近代历史走向现代社会。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最大限度地综合、积累与传承的艺术——中国戏曲——才能在变革、发展传统时,最小限度地“丢失”传统。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戏曲不仅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流变的、包容的、吸收的概念和文化系统。它不仅把诸多传统艺术形式有机地综合到一起,而且在文化上很好地解决了“新”与“旧”,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创新是戏曲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在这个大背景下,“戏曲危机”的出现是个不争的事实。

换个角度看,文化的多元,选择的多样,人们娱乐方式增多,人们的欣赏不再单一,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戏曲一统天下的风光不会再有,而且一些传统戏曲曲目所倡导的封建观念与当今的观念有冲突,戏曲失掉一部分观众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和集中体现,戏曲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她独特的民族文化意义。如何振兴戏曲,使古老的艺术获得新生,使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生存繁衍下去,成为我们这一代戏曲工作者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沉重的课题。

中国戏曲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后继人才匮乏、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濒临失传等种种困境。这和拆北京老城的道理是一样的,拆掉它很容易,可再想建立起来,却永无可能。

丢掉了传统和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就是失掉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传统是什么?”、“我们拥有的是什么样的艺术?”每个戏曲工作者、每个传统文化工作者乃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时时刻刻扪心自问。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国民普遍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普及;同理,对戏曲来说,只有当人民大众认识到戏曲是精粹,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欣赏、去了解时,戏曲艺术才能得以弘扬。宏观地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

相关标签: 古诗词 教学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