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nbsp

2019-04-08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5分﹚

材料二  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⑵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谈谈你的看法。﹙5分﹚

材料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⑶ 上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3分﹚

①                                                                        

②                                                                       

③                                                                  

优质解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  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  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第(2)问主要是考查科举制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而产生不同的评价。科举制一开始确实在选拔人才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参与了政治;应该肯定。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思想,培养了一批奴才,所以应否定。第(3)问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考查基础知识。主要考查了西汉、北宋及元朝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

答案:(1) 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1分﹚  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分﹚

⑵并不矛盾。﹙1分﹚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2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2分﹚

⑶、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

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  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  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第(2)问主要是考查科举制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而产生不同的评价。科举制一开始确实在选拔人才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参与了政治;应该肯定。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的思想,培养了一批奴才,所以应否定。第(3)问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考查基础知识。主要考查了西汉、北宋及元朝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

答案:(1) 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2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1分﹚  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分﹚

⑵并不矛盾。﹙1分﹚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2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新型人才的成长。﹙2分﹚

⑶、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

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