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怎么做古诗词里面的字词赏析 怎么学好古诗词

2022-12-14

关于怎么做古诗词里面的字词赏析合集(通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怎么做古诗词里面的字词赏析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1.如何赏析诗句中的词语或字(在线等)诗词的语言特色是形象……
优质解答

关于怎么做古诗词里面的字词赏析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怎么做古诗词里面的字词赏析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如何赏析诗句中的词语或字(在线等)

诗词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常见的语言特色类型有: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

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思想。4。

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品味,6。

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1.从题目切入。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例如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诗题的显性的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

2.从注释切入。例如:窦巩《南游感兴》 伤心欲向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注]窦巩,中唐诗人,越王台,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登临之处。

注释中的“越王台”,那是暗示你用典;“中唐”暗示的是此时唐朝在逐渐走向衰落。结合诗题、诗文,便可得知,诗人是在吊古伤今,表达了对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沉重叹惋之情。

3.从语言切入。例如: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赏析:春天景色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木,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4.从细节切入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这里的“个别”、“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过这个独具特点的个性,便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着的情感。

例如:《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至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写诗人枯坐敲棋,独静无聊,与前文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的心绪。5.从背景切入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的印记。因此,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例如: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仲宣:即王粲,建安七子之一。

董卓作乱时,他写了《登楼赋》,赋中充满了滞留他乡,怀才不遇的情结。(1)“恨”,这个字把梧桐人格化了,渗入了词人的思想感情,使它有了意志和力量。

(2)寒日、梧桐、夜来霜、团茶、瑞脑、酒、梦、菊蕊,以至古人仲宣,都被词人彩笔融为一体,都为思乡服务。 从整首词的风格和一些词句来看,这首词当作于词人南渡之后。

词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仓皇南奔之后,颠沛流离,没多久,丈夫赵明诚又急病身亡。这样,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不幸和痛苦伴随着她。

对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情致,取而代之的便是那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了。

小小点拨:炼字与炼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

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出”字,杜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更是著一“闹”字而卓绝千古。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

孔上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古诗文的字词赏析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雪,无声无息,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非别而在夜里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到而作者却以生动传神的写出了一场夜雪,主要运用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

侧面描写,第一句从触觉写血落天寒,二句从视觉角度写雪后的光亮,四句则从听觉角度写雪的厚重。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溶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这是一首描写春梅的诗。第一句写梅花开得迟像贪睡一般;第二句写梅花开迟的原因是担心自己的花貌不合时宜;第三句写梅花有桃花和杏花的颜色;第四句写除却那些之外梅花还有一些霜雪之意.

3.古诗文的字词赏析

春去也!多谢洛阳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这首词,虽寥寥数语,然情意深长,此人以其对春逝的独特审美感知,写伤春主题,哀婉,但不凄艳,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春愁、浓浓的人情。

“春去也!多谢洛阳人。”在此人轻声的叹息中,姹紫嫣红的春景,就这般随日流逝。

欲留春住,春逝如梭。好景难长的叹惋,皆在“去也”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多谢洛阳人”句赋予“春”以极浓的人情味。春也不忍离去,情思缱绻,边走边殷勤地向留她长驻的洛阳人频频致意。

此句化直为曲,化平为奇。春天辞别人世,挥手道别,“举手长劳劳”,“萋萋满别情”,人的动作,人的情思,写尽了春的人情美。

而沐浴过明媚春光的洛阳人不敢放春去,同样经受过春光滋润的“弱柳”“丛兰”也跟洛阳人一样,柳因春逝而“弱”,兰因伤春而泪。风吹弱柳,柳随风扬,仿佛窈窕淑女举袖告别。

丛兰缀露,珠光晶莹,恰似少女惜别时洒落在罗巾上的泪珠……词人丰富奇特的审美想象力,选择了具有典型性的春天意象,并赋予了意象人情之美。“独坐亦含嚬”,是从春的人情过渡到人的伤春。

至此,叠映在弱柳、丛兰上的少女形象独立出来。“独”表明其孤寂冷落的处境,愁绪无限地包围过来,人别无他计,只能用“含嚬”的动作来抵挡愁绪。

感时伤世,触景生情,春来即逝,好景难再,人生韶华也将随之而逝,美好终究不能永久,这怎能不令人怅触百端呢?此句境生象外,含蕴丰富,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整体审美观。 总之,此词人情物志,水**融,物情人情,双重迸发。

全阕一往情深,情调哀婉,语言工丽,哀而无怨,丽而不艳。美在于心和物、意象和环境的完美统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好景旧曾谙,无形中流露了先睹为快、谙熟为荣的心理。自己虽是北方人,却不愧为江南风景通、山川迷,颇有不到江南非雅士、曾谙风景资历高之潜意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风景的具体描写。

虽然仅只两句,可它的审美内容却很丰富。若借用数学概念表述,作品内容应是乘积,则作品字面仅是除商;创作是由积到商,分析是由商到积。

前句言太阳作用于物产生的效应,诸如日在人而舒泰、日在云而多彩、日在岩而竞秀、日在宇而明媚等,日在花而为红仅其一端而已。后句写春天作用于物产生的效应,诸如春在地儿温馨、春在树而花发、春在莺而鸣飞、春在壑而争流等,春在江而成绿仅其一段而已。

多端集约为一端是诗句,由一端还原为多端是分析。江南风景万紫千红五光十色,作者从中提炼出两种原色:红与绿,亦即火与水、阳与阴、刚与柔、暖与凉的相得益彰。

两者之间有广阔的中间地带。这是对江南景色从宏观上、要领上的把握。

以往分析这两句,容易忽略日与春,以致江花自江花、江水自江水,成为扁平而贫乏的景色。江水是春之令爱,江花乃日之娇娃。

日之精神写不出,以江花写其火红;春之精神写不出,以江水写其蓝绿;日借花以泛彩,花因日而崇光;春借江以具体,江因春以传神。如是两极相摩相荡,境界全出,词意尽矣。

此亦可谓善作旁出取景。 江南风景如此好,阔别多年,“能不忆江南”?江南景与自己一段身世密切结合,景中有自己的印记。

追忆它,即寻找自己。而今年事已高,人生旅途中堪忆堪夸堪慰的华彩段落,已盛世不再、美景难重了。

失而难再得的事物,更增其可贵价值,因而江南风景之美,自己的江南历程之光辉,也就更值得追忆。

4.如何速学会如何做古诗文赏析

第一 要弄清楚古诗的大体类型: 第二 要了解每种类型的特点: 第三 要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常用词语 第四 要对作者有大概了解。

类型: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特点: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一)形象、观点: 恋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沉颓唐;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宁静淡泊 恬淡闲适 壮怀激烈 追慕圣贤 孤愤难平 寂寞幽怨 忧郁失望 缠绵悱恻 甜蜜愉悦 嬉怒笑骂 感情细腻 挚切情深 (三)语言文字: 特色: 豪放雄奇 沉郁顿挫 直率天真 婉约含蓄 诙谐风趣 叠字叠词 明白如话 平淡无奇 词藻华丽 质朴清新 苍凉雄浑 抑扬顿挫 形神兼备 穷形尽相 行云流水 明快晓畅 作用: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四)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五)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 (六)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触发联想,营造气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七)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

5.怎样做古诗文鉴赏

诗歌鉴赏全程突破 [指导内容]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

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

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

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 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

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

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

“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

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

怎么做古诗词里面的字词赏析 怎么学好古诗词

关于怎么做古诗词里面的字词赏析合集(通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怎么做古诗词里面的字词赏析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如何赏析诗句中的词语或字(在线等)

诗词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常见的语言特色类型有: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

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思想。4。

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品味,6。

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1.从题目切入。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例如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诗题的显性的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

2.从注释切入。例如:窦巩《南游感兴》 伤心欲向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注]窦巩,中唐诗人,越王台,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登临之处。

注释中的“越王台”,那是暗示你用典;“中唐”暗示的是此时唐朝在逐渐走向衰落。结合诗题、诗文,便可得知,诗人是在吊古伤今,表达了对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的沉重叹惋之情。

3.从语言切入。例如: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赏析:春天景色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木,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4.从细节切入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这里的“个别”、“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过这个独具特点的个性,便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着的情感。

例如:《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至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写诗人枯坐敲棋,独静无聊,与前文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焦躁怅惘的心绪。5.从背景切入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的印记。因此,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例如: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仲宣:即王粲,建安七子之一。

董卓作乱时,他写了《登楼赋》,赋中充满了滞留他乡,怀才不遇的情结。(1)“恨”,这个字把梧桐人格化了,渗入了词人的思想感情,使它有了意志和力量。

(2)寒日、梧桐、夜来霜、团茶、瑞脑、酒、梦、菊蕊,以至古人仲宣,都被词人彩笔融为一体,都为思乡服务。 从整首词的风格和一些词句来看,这首词当作于词人南渡之后。

词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仓皇南奔之后,颠沛流离,没多久,丈夫赵明诚又急病身亡。这样,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不幸和痛苦伴随着她。

对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情致,取而代之的便是那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了。

小小点拨:炼字与炼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

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出”字,杜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蒸”和“撼”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更是著一“闹”字而卓绝千古。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

孔上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古诗文的字词赏析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雪,无声无息,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非别而在夜里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到而作者却以生动传神的写出了一场夜雪,主要运用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

侧面描写,第一句从触觉写血落天寒,二句从视觉角度写雪后的光亮,四句则从听觉角度写雪的厚重。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溶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这是一首描写春梅的诗。第一句写梅花开得迟像贪睡一般;第二句写梅花开迟的原因是担心自己的花貌不合时宜;第三句写梅花有桃花和杏花的颜色;第四句写除却那些之外梅花还有一些霜雪之意.

3.古诗文的字词赏析

春去也!多谢洛阳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这首词,虽寥寥数语,然情意深长,此人以其对春逝的独特审美感知,写伤春主题,哀婉,但不凄艳,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春愁、浓浓的人情。

“春去也!多谢洛阳人。”在此人轻声的叹息中,姹紫嫣红的春景,就这般随日流逝。

欲留春住,春逝如梭。好景难长的叹惋,皆在“去也”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多谢洛阳人”句赋予“春”以极浓的人情味。春也不忍离去,情思缱绻,边走边殷勤地向留她长驻的洛阳人频频致意。

此句化直为曲,化平为奇。春天辞别人世,挥手道别,“举手长劳劳”,“萋萋满别情”,人的动作,人的情思,写尽了春的人情美。

而沐浴过明媚春光的洛阳人不敢放春去,同样经受过春光滋润的“弱柳”“丛兰”也跟洛阳人一样,柳因春逝而“弱”,兰因伤春而泪。风吹弱柳,柳随风扬,仿佛窈窕淑女举袖告别。

丛兰缀露,珠光晶莹,恰似少女惜别时洒落在罗巾上的泪珠……词人丰富奇特的审美想象力,选择了具有典型性的春天意象,并赋予了意象人情之美。“独坐亦含嚬”,是从春的人情过渡到人的伤春。

至此,叠映在弱柳、丛兰上的少女形象独立出来。“独”表明其孤寂冷落的处境,愁绪无限地包围过来,人别无他计,只能用“含嚬”的动作来抵挡愁绪。

感时伤世,触景生情,春来即逝,好景难再,人生韶华也将随之而逝,美好终究不能永久,这怎能不令人怅触百端呢?此句境生象外,含蕴丰富,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整体审美观。 总之,此词人情物志,水**融,物情人情,双重迸发。

全阕一往情深,情调哀婉,语言工丽,哀而无怨,丽而不艳。美在于心和物、意象和环境的完美统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好景旧曾谙,无形中流露了先睹为快、谙熟为荣的心理。自己虽是北方人,却不愧为江南风景通、山川迷,颇有不到江南非雅士、曾谙风景资历高之潜意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风景的具体描写。

虽然仅只两句,可它的审美内容却很丰富。若借用数学概念表述,作品内容应是乘积,则作品字面仅是除商;创作是由积到商,分析是由商到积。

前句言太阳作用于物产生的效应,诸如日在人而舒泰、日在云而多彩、日在岩而竞秀、日在宇而明媚等,日在花而为红仅其一端而已。后句写春天作用于物产生的效应,诸如春在地儿温馨、春在树而花发、春在莺而鸣飞、春在壑而争流等,春在江而成绿仅其一段而已。

多端集约为一端是诗句,由一端还原为多端是分析。江南风景万紫千红五光十色,作者从中提炼出两种原色:红与绿,亦即火与水、阳与阴、刚与柔、暖与凉的相得益彰。

两者之间有广阔的中间地带。这是对江南景色从宏观上、要领上的把握。

以往分析这两句,容易忽略日与春,以致江花自江花、江水自江水,成为扁平而贫乏的景色。江水是春之令爱,江花乃日之娇娃。

日之精神写不出,以江花写其火红;春之精神写不出,以江水写其蓝绿;日借花以泛彩,花因日而崇光;春借江以具体,江因春以传神。如是两极相摩相荡,境界全出,词意尽矣。

此亦可谓善作旁出取景。 江南风景如此好,阔别多年,“能不忆江南”?江南景与自己一段身世密切结合,景中有自己的印记。

追忆它,即寻找自己。而今年事已高,人生旅途中堪忆堪夸堪慰的华彩段落,已盛世不再、美景难重了。

失而难再得的事物,更增其可贵价值,因而江南风景之美,自己的江南历程之光辉,也就更值得追忆。

4.如何速学会如何做古诗文赏析

第一 要弄清楚古诗的大体类型: 第二 要了解每种类型的特点: 第三 要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常用词语 第四 要对作者有大概了解。

类型: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特点: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一)形象、观点: 恋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沉颓唐;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宁静淡泊 恬淡闲适 壮怀激烈 追慕圣贤 孤愤难平 寂寞幽怨 忧郁失望 缠绵悱恻 甜蜜愉悦 嬉怒笑骂 感情细腻 挚切情深 (三)语言文字: 特色: 豪放雄奇 沉郁顿挫 直率天真 婉约含蓄 诙谐风趣 叠字叠词 明白如话 平淡无奇 词藻华丽 质朴清新 苍凉雄浑 抑扬顿挫 形神兼备 穷形尽相 行云流水 明快晓畅 作用: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四)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五)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象征暗示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 (六)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触发联想,营造气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七)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

5.怎样做古诗文鉴赏

诗歌鉴赏全程突破 [指导内容]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

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

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

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 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

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

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

“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

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

相关标签: 古诗词 赏析 通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