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的最后有:
《史记》读书笔记之一:美德的弊端
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奉行忠厚,忠厚的弊端,是使百姓粗野缺乏礼节,所以殷朝承续夏政而奉行恭谨.恭谨的弊端,是使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承续殷政而奉行礼仪.礼仪的弊端,是使百姓讲究文饰而情薄不诚信,所以解救不诚信的弊端莫若奉行忠厚.……”
读了这段,我才发现“忠厚”、“恭敬”、“礼仪”这些传统美德也有弊端:
忠厚的人诚信,却容易莽撞,丧失理智.
恭敬的人谦逊,却往往沉默,逆来顺受.
讲礼仪的人礼貌,却渐渐虚伪,文过饰非.
那讲诚信的人呢?诚信的人真实却不现实.哎!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孝文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武帝的爷爷.我说他可爱,是因为他本不是“天子”,却作了“天子”,作了“天子”却没有“天子”的“样子”.
《史记》之《孝文本纪》我还只看了三分之一,先把我所看了的,他的开明之处列出来,至于他的生平我下次补上:
废除了“连坐”的法律,所谓“连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获罪.
废除了“诽谤”和“妖言”的罪名,鼓励臣民“进献善言”.
孝文帝是高祖刘邦排行中间的儿子.高祖逝世后,吕氏家族的人企图发动叛乱,被朝廷重臣所覆灭.最后大臣们谋划召还是代王的刘恒入长安并拥立他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
孝文帝语录:
“刑法竟达到断人肢体、毁坏肌肤、使人终生不能康复,这是多么痛楚而不讲求恩德的作法,这怎么能符合为民父母的主旨呢!应当废除肉刑.”
“……我听说凡是天下万物若有萌出,没有哪一种会没有死亡的.死是天地间的规律,物质的自然属性,有什么值得那么悲哀呢?当今这个时代,世人都喜欢生而厌恶死,厚葬死者以致使生者家业破亡,注重丧事而伤害生计,我很不赞成这样做.……应当对天下官吏、平民发布命令,令到以后只用三日为我举行丧礼,全都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不要禁止民间取妻嫁女,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饮酒食肉.凡是应当参加丧礼的人,都不要光着脚.……布告天下,是天下人都知晓我的心愿.霸陵一带的山水保持它的原貌,不要有所改变.后宫中把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都遣送回家.……”
孝文帝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刘启即位.称为孝景帝.
孝景帝在他的诏书中说道:“ ……孝文帝君临天下,疏通关隘桥梁,远近没有区别歧视.废除诽谤之罪,取消割毁肢体肌肤的肉刑,赏赐年长的老人,收养抚恤孤独,以次养育众生,他抑减自己的嗜好和私欲,不接受臣子的贡献,不私自谋求利益.犯罪人的妻子不受牵连,不妄杀无罪之人.取消宫刑,放出后宫的美女,慎重地对待割绝人情伦理及父子相继的事……”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这一句话中需要作出解释的是,“荆蛮”、“句吴”.【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司马贞的解释很有道理,荆是楚国或是楚地的旧称,是地名.蛮也称作闽,是南方各民族的通称,同时蛮也称作越,都是民族的称呼.那么“荆蛮”说的是在荆地域内生活的南方越族的一支.
“自号句吴”句吴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是国家的名称, 而裴骃【集解】: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说明当时句吴是太伯以及他的部族最终定居的地方,后来以句吴这个地方就作为部族发展之后的国家名称.到底历史真实是如何的,下面历代史学家为此进行过一番争论.
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於越”耳.此言“号句吴”,当如颜解.而注引宋忠以为地名者,系本居篇曰“孰哉居蕃离,孰姑徙句吴”,宋氏见史记有“太伯自号句吴”之文,遂弥缝解彼云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义.蕃离既有其地,句吴何总不知真实?吴人不闻别有城邑曾名句吴,则系本之文或难依信.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
如果依照颜师古的解释句吴不是地名,宋忠则从《史记》中得出地名的解释.而句吴从历代文献中并无记载,而当时也没有称作句吴的城邑留存.那么要探究其真,只有从吴下手,吴从什么时候有了明确的称呼,裴骃【集解】:“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太伯以前并没有吴的称号,当时中原华夏族称这里的民族为越、荆、荆蛮、闽等等.而当地民族自称句或是其它.是不是这样呢,还有待考证.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司马迁则一句说的是太伯带着部族的老少来到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定居下来之后得到当地民族的认同,逐步融合,并有大批当地民族的人加入.如果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千余家,没家三口统计的话,则有三千多人加入了太伯的部落.那是什么吸引当地民族的,笔者认为,中原农耕文化是主要的诱因.因为太伯时的百越民族还处于原始公社时期,过着简单的渔猎生活,基本的生存都很难满足.而这是太伯部落的到来,不仅是大量人口的迁徙,更重要的是中原农耕文化的迁徙和传播.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大大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这才是归之千余家的真正原因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的最后有:
《史记》读书笔记之一:美德的弊端
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奉行忠厚,忠厚的弊端,是使百姓粗野缺乏礼节,所以殷朝承续夏政而奉行恭谨.恭谨的弊端,是使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承续殷政而奉行礼仪.礼仪的弊端,是使百姓讲究文饰而情薄不诚信,所以解救不诚信的弊端莫若奉行忠厚.……”
读了这段,我才发现“忠厚”、“恭敬”、“礼仪”这些传统美德也有弊端:
忠厚的人诚信,却容易莽撞,丧失理智.
恭敬的人谦逊,却往往沉默,逆来顺受.
讲礼仪的人礼貌,却渐渐虚伪,文过饰非.
那讲诚信的人呢?诚信的人真实却不现实.哎!竟然得出这样的结论.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史记》读书笔记之二:可爱的孝文帝
孝文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武帝的爷爷.我说他可爱,是因为他本不是“天子”,却作了“天子”,作了“天子”却没有“天子”的“样子”.
《史记》之《孝文本纪》我还只看了三分之一,先把我所看了的,他的开明之处列出来,至于他的生平我下次补上:
废除了“连坐”的法律,所谓“连坐”就是一人犯罪全家获罪.
废除了“诽谤”和“妖言”的罪名,鼓励臣民“进献善言”.
孝文帝是高祖刘邦排行中间的儿子.高祖逝世后,吕氏家族的人企图发动叛乱,被朝廷重臣所覆灭.最后大臣们谋划召还是代王的刘恒入长安并拥立他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
孝文帝语录:
“刑法竟达到断人肢体、毁坏肌肤、使人终生不能康复,这是多么痛楚而不讲求恩德的作法,这怎么能符合为民父母的主旨呢!应当废除肉刑.”
“……我听说凡是天下万物若有萌出,没有哪一种会没有死亡的.死是天地间的规律,物质的自然属性,有什么值得那么悲哀呢?当今这个时代,世人都喜欢生而厌恶死,厚葬死者以致使生者家业破亡,注重丧事而伤害生计,我很不赞成这样做.……应当对天下官吏、平民发布命令,令到以后只用三日为我举行丧礼,全都免除其余的服孝规定.不要禁止民间取妻嫁女,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饮酒食肉.凡是应当参加丧礼的人,都不要光着脚.……布告天下,是天下人都知晓我的心愿.霸陵一带的山水保持它的原貌,不要有所改变.后宫中把夫人以下至少使全都遣送回家.……”
孝文帝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刘启即位.称为孝景帝.
孝景帝在他的诏书中说道:“ ……孝文帝君临天下,疏通关隘桥梁,远近没有区别歧视.废除诽谤之罪,取消割毁肢体肌肤的肉刑,赏赐年长的老人,收养抚恤孤独,以次养育众生,他抑减自己的嗜好和私欲,不接受臣子的贡献,不私自谋求利益.犯罪人的妻子不受牵连,不妄杀无罪之人.取消宫刑,放出后宫的美女,慎重地对待割绝人情伦理及父子相继的事……”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这一句话中需要作出解释的是,“荆蛮”、“句吴”.【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司马贞的解释很有道理,荆是楚国或是楚地的旧称,是地名.蛮也称作闽,是南方各民族的通称,同时蛮也称作越,都是民族的称呼.那么“荆蛮”说的是在荆地域内生活的南方越族的一支.
“自号句吴”句吴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是国家的名称, 而裴骃【集解】: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说明当时句吴是太伯以及他的部族最终定居的地方,后来以句吴这个地方就作为部族发展之后的国家名称.到底历史真实是如何的,下面历代史学家为此进行过一番争论.
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於越”耳.此言“号句吴”,当如颜解.而注引宋忠以为地名者,系本居篇曰“孰哉居蕃离,孰姑徙句吴”,宋氏见史记有“太伯自号句吴”之文,遂弥缝解彼云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义.蕃离既有其地,句吴何总不知真实?吴人不闻别有城邑曾名句吴,则系本之文或难依信.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
如果依照颜师古的解释句吴不是地名,宋忠则从《史记》中得出地名的解释.而句吴从历代文献中并无记载,而当时也没有称作句吴的城邑留存.那么要探究其真,只有从吴下手,吴从什么时候有了明确的称呼,裴骃【集解】:“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太伯以前并没有吴的称号,当时中原华夏族称这里的民族为越、荆、荆蛮、闽等等.而当地民族自称句或是其它.是不是这样呢,还有待考证.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司马迁则一句说的是太伯带着部族的老少来到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定居下来之后得到当地民族的认同,逐步融合,并有大批当地民族的人加入.如果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千余家,没家三口统计的话,则有三千多人加入了太伯的部落.那是什么吸引当地民族的,笔者认为,中原农耕文化是主要的诱因.因为太伯时的百越民族还处于原始公社时期,过着简单的渔猎生活,基本的生存都很难满足.而这是太伯部落的到来,不仅是大量人口的迁徙,更重要的是中原农耕文化的迁徙和传播.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大大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这才是归之千余家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