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像一杯陈年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像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英魂.而那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李白、杜甫、苏轼……带给人多少绵长的记忆和深深的震撼啊!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许多优秀诗篇,首首脍炙人口,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体味古代文豪的人生情怀,从而提高文化底蕴,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然而,实际的古诗教学却难以达到这样的初衷.由于古诗的时空跨度大,阅历尚浅的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造成理解上的难度.
音画结合,体味诗情
著名特级教师王松舟老师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感悟诗歌美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生能说出诗歌蕴藏的或悲或喜,或爱或恨的情感,但就是不能读出这种情味来.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理解更多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缺乏自我的体验,不能悟其情,又怎能读出情来?
教学李贺的《马诗》时,引导学生自读想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很多学生谈到画面的美丽,却感受不到画面的清冷大气.这时,多媒体课件可展示这样一幅画面:一轮如钩的冷月斜挂在淡蓝的天幕上,清冽的月光倾泻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沙漠泛着银色的光泽……幽远凄清的音乐响起,学生清晰地感受到画面的清冷,对全文的基调也有了一定的把握.结合背景资料,他们对诗人的心情也有了多种解读: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还有对现实桎梏自己的愤懑.我鼓励他们把不同的体验送入诗句,读出诗味,品出诗情.于是,在清冷的基调上,出现了三种版本的朗读,而这,正是我们应当珍视的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教材附有与教材同步的光盘,光盘里有专业人士的范读,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恰到好处的停顿,准确传神地表达出古诗的情感,如适时用以指导朗读,能让学生细心体味出诗的平仄、声韵、节奏,激起情感的涌动,更好地读出情意,读出诗味.
资源整合,领悟诗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般一节课就学一首诗,松弛的教学进度、狭小的教学容量,既不利于学生积累古诗,又不利于学生领悟诗蕴.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惟有“积”之深厚,才有“发”之喷薄.《课程标准》提倡小学生积累古诗,并规定了背诵篇目.基于这些,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所教诗歌有关联的诗,进行资源整合,拓展学习内容,深入体会以教材诗歌为代表的同一主题诗歌蕴藏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提高文化底蕴.
如前面所提到在教学《示儿》一诗时,就以爱国情感为主线,整合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爱国诗篇,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们深沉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喜欲狂”的原因,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杜甫在战乱时期的三首代表作:《春望》、《石壕吏》、《月夜》,引导学生体会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给杜甫一家带来的深重灾难,明白了正是由于战乱造成的悲苦太多,才有战乱平息之后一反常态的“喜欲狂”啊!诗歌的意蕴得以开掘,诗人的情怀得以剖露.
又如在教学《暮江吟》时,可以“月”这一母线为主题,整合多首相似的古诗词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地欣赏古诗.如收集李白的《古朗月行》、苏轼的《水调歌头》、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诗词,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还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之中会被赋予不同的意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写月的诗词,理解诗人的情感”,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将古诗的整合引向了更广阔的时空,长此训练,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必将得到极大提高.
有人说,如果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我想说,如果古诗教学是一幅灵动的画,那么多媒体就是一支画龙点睛的笔.它辅得“精”辅得“巧”,把古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时,它必将成为清风活水,让我们的古诗教学异彩纷呈!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像一杯陈年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像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英魂.而那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李白、杜甫、苏轼……带给人多少绵长的记忆和深深的震撼啊!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许多优秀诗篇,首首脍炙人口,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体味古代文豪的人生情怀,从而提高文化底蕴,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然而,实际的古诗教学却难以达到这样的初衷.由于古诗的时空跨度大,阅历尚浅的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造成理解上的难度.
音画结合,体味诗情
著名特级教师王松舟老师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感悟诗歌美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生能说出诗歌蕴藏的或悲或喜,或爱或恨的情感,但就是不能读出这种情味来.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理解更多来源于教师的讲解,缺乏自我的体验,不能悟其情,又怎能读出情来?
教学李贺的《马诗》时,引导学生自读想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很多学生谈到画面的美丽,却感受不到画面的清冷大气.这时,多媒体课件可展示这样一幅画面:一轮如钩的冷月斜挂在淡蓝的天幕上,清冽的月光倾泻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沙漠泛着银色的光泽……幽远凄清的音乐响起,学生清晰地感受到画面的清冷,对全文的基调也有了一定的把握.结合背景资料,他们对诗人的心情也有了多种解读: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还有对现实桎梏自己的愤懑.我鼓励他们把不同的体验送入诗句,读出诗味,品出诗情.于是,在清冷的基调上,出现了三种版本的朗读,而这,正是我们应当珍视的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教材附有与教材同步的光盘,光盘里有专业人士的范读,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恰到好处的停顿,准确传神地表达出古诗的情感,如适时用以指导朗读,能让学生细心体味出诗的平仄、声韵、节奏,激起情感的涌动,更好地读出情意,读出诗味.
资源整合,领悟诗蕴
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般一节课就学一首诗,松弛的教学进度、狭小的教学容量,既不利于学生积累古诗,又不利于学生领悟诗蕴.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惟有“积”之深厚,才有“发”之喷薄.《课程标准》提倡小学生积累古诗,并规定了背诵篇目.基于这些,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所教诗歌有关联的诗,进行资源整合,拓展学习内容,深入体会以教材诗歌为代表的同一主题诗歌蕴藏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古诗,提高文化底蕴.
如前面所提到在教学《示儿》一诗时,就以爱国情感为主线,整合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爱国诗篇,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们深沉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喜欲狂”的原因,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杜甫在战乱时期的三首代表作:《春望》、《石壕吏》、《月夜》,引导学生体会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给杜甫一家带来的深重灾难,明白了正是由于战乱造成的悲苦太多,才有战乱平息之后一反常态的“喜欲狂”啊!诗歌的意蕴得以开掘,诗人的情怀得以剖露.
又如在教学《暮江吟》时,可以“月”这一母线为主题,整合多首相似的古诗词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地欣赏古诗.如收集李白的《古朗月行》、苏轼的《水调歌头》、张继的《枫桥夜泊》等诗词,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还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之中会被赋予不同的意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写月的诗词,理解诗人的情感”,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将古诗的整合引向了更广阔的时空,长此训练,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必将得到极大提高.
有人说,如果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我想说,如果古诗教学是一幅灵动的画,那么多媒体就是一支画龙点睛的笔.它辅得“精”辅得“巧”,把古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时,它必将成为清风活水,让我们的古诗教学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