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一到语文文言文题祭十二郎文 中“其”字的用法归纳

2019-04-11

一到语文文言文题
祭十二郎文 中“其”字的用法归纳
优质解答
一、作人称代词,既可代人亦可代物.
(一)一般作第三人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或领属性定语.在句中可译为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或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如:
(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汝之纯明宜业起家者而不可蒙其泽矣.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7)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 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2)(3)(4)(5)句中的“其”均作领属性定语,(1)译为“她的”,(2)(3)(4)(5)皆译为“他的”,(6)(7)(8)句中的其均作兼语(6)(7)译作“他们”,(8)译为“她们”.
(二)代词的特殊用法—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9)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10)诚知其如此,虽万事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12)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上述四例中加点“其”的用法较为灵活,“其”原本作第三人称,但在《祭》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则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9)(11)(12)三句中的“其”均活用为第二人称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你的”.(10)句中的“其”也活用为第二人称,但在句中作兼语可译为“你”.代词的这种活用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中已出现过,该句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里的“其”便是活用为第一人称反身代词,译为“自己”.
二、在句中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示假设,译为“如果”;或表示选择,译为“还是”.如果在疑问句中连用可译为“是……还是”.如: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然乎?其不然乎?
(1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6)其无知,悲不几时?
(13)(14)(15)三例中均是在疑问句中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或“是……还是……还是”.(16)句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三、用作副词.放在句首和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或省去不译.如:
(17)其传之非其真邪?
(18)、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19)、呜呼!其信然矣!
(20)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21)、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2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17)(18)句中“其”均用在主谓间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不译.(19)(20)句中的“其”用在句首.,(19)用在感叹句句首,表示推测,可译为“大 概”.(20)用在疑问句首,表示反诘语气,可以为“难道”,加强反问语气.(21)(22)也同样用在疑问句句首,译为“难道”,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但它们表示的是对前面陈述事实的确认或假设情况的存在.(21)含自责之意,(22)含悲痛之深切,难以释怀之意.
四、作指示代词.这种用法往往是前文已有交代后文再出现时用“其”指代.可译为远指代词“那”“那些”.有时活用,译为近指代词“这”或不译.如:
(23)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24)其余奴婢,并令守葬.
这两句中的“其”均作指示代词,可译为“那”.同时与后面表示方位的“后”和表示数量的“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用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后”可译为“从那以后”,“其余”可译为“其他”或不译.另外近指代词“其”我们在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已学过.该句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里的“其”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和陈述的对象已活用为近指代词,译为“这”.整个句子可译为“越过一个国家把它作为远方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五、作语气助词.这种用法往往用在句子中起结构句子的作用或起强调作用,不翻 译
(23)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该句中的“其”用在疑问句中,放在疑问代词之后起强调作用,不译.同样的例子我们在《伶官传序》学过: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该句的“其”也只起强调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庄宗亲小人远贤臣而失去江山的无限惋惜、痛恨和对后世的殷切的警醒.一定要让后人深深牢记:祸患常积于忽微.有的“其”用在句中只起到结构句子的作用,即构成四字句读来朗朗上口,无义,不译.如:我们在《诗经》中学过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六、《祭文》中关于其的注释共有三处,但其中有三处值得商榷.它们分别是第115页注释(23),第116页注释(15)、(22).三个句子分别为:1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吾力能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3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1、3两句课下均注为语气助词.1句表反问3句表推测.
事实上“其”用在反问句开头表示反问语气的时候,应该是语气副词.“其”用在主谓之间无论是表示推测、婉商、还是期望等也同样应是语气副词.如上文所述的三中所举的例子均属此类.其实这种用法我们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的课后练习中已经做过这种题,人教社教参所给答案也均为语气副词.几个句子为:A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祈使可译为“还是”《烛之武退秦师》)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岂”《游褒禅山记》)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可能”“恐怕”《师说》)另外在林觉民《与妻书》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也有“其“用在主谓之间表示的语气副词的句子如:汝其勿悲(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对2 句“惟其所愿”课下注为:“指让奴婢们按他们的意愿或去或留.”而教参则译为:“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我完全赞同教参的译文把“其”解释为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译为“我”.理由有二:(1)从具体语言环境看“惟其所愿”之前是“吾力能该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这个句子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我们不能忽略即“然后”的“然”字,“然”译为“这样”,指代前文“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这件事结束之后才“惟其所愿”.因而“惟其所愿”显然应是教参所供把“其”译为“我”.(2)从全文来看《祭》文的主旨是作者悼念十二郎,而不是如何安置那些奴婢们.所以“惟其所愿”也只能是让作者完成“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的心愿,而决不是把那些奴婢们安置的符合他们的意愿.据此“惟其所愿”的“其”理应是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与上文所述“其”的活用同.
一、作人称代词,既可代人亦可代物.
(一)一般作第三人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或领属性定语.在句中可译为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或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如:
(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汝之纯明宜业起家者而不可蒙其泽矣.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7)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 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2)(3)(4)(5)句中的“其”均作领属性定语,(1)译为“她的”,(2)(3)(4)(5)皆译为“他的”,(6)(7)(8)句中的其均作兼语(6)(7)译作“他们”,(8)译为“她们”.
(二)代词的特殊用法—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9)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10)诚知其如此,虽万事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12)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上述四例中加点“其”的用法较为灵活,“其”原本作第三人称,但在《祭》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则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9)(11)(12)三句中的“其”均活用为第二人称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你的”.(10)句中的“其”也活用为第二人称,但在句中作兼语可译为“你”.代词的这种活用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中已出现过,该句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里的“其”便是活用为第一人称反身代词,译为“自己”.
二、在句中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示假设,译为“如果”;或表示选择,译为“还是”.如果在疑问句中连用可译为“是……还是”.如: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然乎?其不然乎?
(1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6)其无知,悲不几时?
(13)(14)(15)三例中均是在疑问句中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或“是……还是……还是”.(16)句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三、用作副词.放在句首和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或省去不译.如:
(17)其传之非其真邪?
(18)、梦也,传之非其真也.
(19)、呜呼!其信然矣!
(20)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21)、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2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17)(18)句中“其”均用在主谓间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不译.(19)(20)句中的“其”用在句首.,(19)用在感叹句句首,表示推测,可译为“大 概”.(20)用在疑问句首,表示反诘语气,可以为“难道”,加强反问语气.(21)(22)也同样用在疑问句句首,译为“难道”,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但它们表示的是对前面陈述事实的确认或假设情况的存在.(21)含自责之意,(22)含悲痛之深切,难以释怀之意.
四、作指示代词.这种用法往往是前文已有交代后文再出现时用“其”指代.可译为远指代词“那”“那些”.有时活用,译为近指代词“这”或不译.如:
(23)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24)其余奴婢,并令守葬.
这两句中的“其”均作指示代词,可译为“那”.同时与后面表示方位的“后”和表示数量的“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用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后”可译为“从那以后”,“其余”可译为“其他”或不译.另外近指代词“其”我们在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已学过.该句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里的“其”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和陈述的对象已活用为近指代词,译为“这”.整个句子可译为“越过一个国家把它作为远方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五、作语气助词.这种用法往往用在句子中起结构句子的作用或起强调作用,不翻 译
(23)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该句中的“其”用在疑问句中,放在疑问代词之后起强调作用,不译.同样的例子我们在《伶官传序》学过: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该句的“其”也只起强调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庄宗亲小人远贤臣而失去江山的无限惋惜、痛恨和对后世的殷切的警醒.一定要让后人深深牢记:祸患常积于忽微.有的“其”用在句中只起到结构句子的作用,即构成四字句读来朗朗上口,无义,不译.如:我们在《诗经》中学过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六、《祭文》中关于其的注释共有三处,但其中有三处值得商榷.它们分别是第115页注释(23),第116页注释(15)、(22).三个句子分别为:1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吾力能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3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1、3两句课下均注为语气助词.1句表反问3句表推测.
事实上“其”用在反问句开头表示反问语气的时候,应该是语气副词.“其”用在主谓之间无论是表示推测、婉商、还是期望等也同样应是语气副词.如上文所述的三中所举的例子均属此类.其实这种用法我们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的课后练习中已经做过这种题,人教社教参所给答案也均为语气副词.几个句子为:A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祈使可译为“还是”《烛之武退秦师》)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岂”《游褒禅山记》)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可能”“恐怕”《师说》)另外在林觉民《与妻书》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也有“其“用在主谓之间表示的语气副词的句子如:汝其勿悲(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对2 句“惟其所愿”课下注为:“指让奴婢们按他们的意愿或去或留.”而教参则译为:“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我完全赞同教参的译文把“其”解释为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译为“我”.理由有二:(1)从具体语言环境看“惟其所愿”之前是“吾力能该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这个句子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我们不能忽略即“然后”的“然”字,“然”译为“这样”,指代前文“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这件事结束之后才“惟其所愿”.因而“惟其所愿”显然应是教参所供把“其”译为“我”.(2)从全文来看《祭》文的主旨是作者悼念十二郎,而不是如何安置那些奴婢们.所以“惟其所愿”也只能是让作者完成“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的心愿,而决不是把那些奴婢们安置的符合他们的意愿.据此“惟其所愿”的“其”理应是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与上文所述“其”的活用同.
相关标签: 语文 文言文 用法 归纳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