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9
课外阅读 天使之举 王开岭 据报载:一位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有18层楼高的楼上栖居了738天,直到这棵树的所有者——大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希尔是阿肯色州一个牧师的女儿,她曾去北加州长途旅行,为了呼吁保护森林,她于1997年12月10日登上了这棵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当时以为顶多只呆上3星期,不料却经历了两年多艰苦的生活。每当冬季风暴来临,她只有一块蓝色帆布遮挡。无法洗澡,只能用一块湿海绵擦身。她说,她永远不会把洗澡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当双足再次踏上泥土时,希尔终于喜极而泣。 我留意到,这则消息是被某晚报排在“世间奇相”栏中编发的,与之毗邻的另一题目是《少年坐着睡觉十一年》。显然,在编辑眼里,这则消息不外乎一种“异人怪招”,是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一种诠释。完全可以想像,无论于编辑心态,还是看客的阅读体验,都不会找到“感动”“审美”之类的字眼,更毋庸说什么启迪与效行了。有的只是一种猎奇,只是寻乐与戏谑。 我为一位普通少女的心灵细腻和巨大关怀力而震撼,为这样一件小人和事迹所包含的朴素信仰和“日常意义”而惊叹。又忍不住为自己同胞的生命粗糙与无聊而黯然。这不仅仅是迟钝,更是麻痹和昏迷。对植物漠不关心算什么呢?只能算“植物人”吧。 我们有数不清的黄河探险、长江漂流、挺身西城、海湾横渡、飞越峡谷……有的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目的不外乎一个:为国争光,别让洋人大抢眼。放大一点说:倡导家园主义!可我们几乎从未有过像希尔那样默默的私人之举,那样日常意义上的“保卫绿色”的行动。为什么?哪一个更具生态与和平意义? 显然,双方对自然的态度有“质”异:希尔“拥抱大树”所表达的是一种“爱意”和“保护”;而我们的那些“飞渡”耀示的却是一种“挑战”,一种“征服”。另外,二者的实践方式亦判然有别:如果说希尔的行为更接近一种日常的梦想表达和自由生活方式的话,那么,我们那些被视为“壮举”的挑战,则更像一场众目睽睽下的卖力表演和作秀。 即使万一发生了,即使某位中国少女同样扮演了希尔的角色,又会怎样?她的同胞、朋友、亲人做何想?社会舆论和职能部门会做何反应?国人眼里,她会不会被视为疯子,癌症患者,不可理喻的臆想狂? 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做自以为正确的事!我们同样也缺乏这样的常识思维:尊重、维护别人(包括有监护权的子女、眷属),做自以为正确的事! 父母会干预,朋友会劝阻,组织会帮教,舆论会非议,有关部门会制止……即使你勉强爬上了那棵树,也待不过3天,就会被轰下来,对付一个丫头的“撒野”,招多着呢!说到底,此事休想做成! 于是,这也就成了无人来做的事。 她不属于我们,因为她是天使。 (1)作者认为类似的事在中国无人做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希尔的做法与我国某些人的“壮举”之间在实践方式和实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希尔是一个怎样的女孩?你欣赏她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自身原因:缺少一种在日常意义上,在私人形式上去关爱环境的习惯,缺少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管别人怎么看的勇气。外界原因:社会缺少尊重别人做他们自己认为对的事的氛围,而总是施以过多的干涉。 (2)实践方式:前者是一种日常的、自由的表达形式,后者更类似表演和作秀。实质意义:前者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爱意”和“保护”,后者则是“挑战”和“征服”。 (3)欣赏与否皆可,但要表明观点并言之成理。 |
(1)自身原因:缺少一种在日常意义上,在私人形式上去关爱环境的习惯,缺少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管别人怎么看的勇气。外界原因:社会缺少尊重别人做他们自己认为对的事的氛围,而总是施以过多的干涉。 (2)实践方式:前者是一种日常的、自由的表达形式,后者更类似表演和作秀。实质意义:前者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爱意”和“保护”,后者则是“挑战”和“征服”。 (3)欣赏与否皆可,但要表明观点并言之成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