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翻译嘛,不用我说了吧,上面的大虾已经回答得很好了,说说重点吧! 【重点解答】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练习说明】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记得采纳啊
翻译嘛,不用我说了吧,上面的大虾已经回答得很好了,说说重点吧! 【重点解答】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3.“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一眼就可以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4.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 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 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入闺房、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练习说明】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一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