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材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

2019-04-26

材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 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之洞和严复政治主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严复政治主张不同的原因。
优质解答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粱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特点可从时代的变化、中国国情、目的等角度来分析.
(2)评价历史人物应把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这是基本的原则,从材料二中“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概括出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为标准;从材料二中“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可概括出重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故答案为:
(1)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反对全盘西化.“中体西用”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有维护中华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文化特性的进步性.同时有抵制维新变法的意图.
严复推崇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主张“体”“用”都学习西方.严复的观点更有利于当时的国人学习西方,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2)原因:政治地位不同.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程度和角度不同;个人经历不同.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粱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特点可从时代的变化、中国国情、目的等角度来分析.
(2)评价历史人物应把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这是基本的原则,从材料二中“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概括出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为标准;从材料二中“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可概括出重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故答案为:
(1)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反对全盘西化.“中体西用”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有维护中华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文化特性的进步性.同时有抵制维新变法的意图.
严复推崇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主张“体”“用”都学习西方.严复的观点更有利于当时的国人学习西方,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2)原因:政治地位不同.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程度和角度不同;个人经历不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