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材料一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馋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

2019-04-21

材料一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永徽六年(655)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馋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高宗曾下诏实行……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内容及作用。
(2)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
优质解答
(1)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一“劝农桑、薄赋徭”可以得出重视农业发展;依据材料一“息兵,以道德化天下、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可以得出重视德治孝道;依据材料一“南北中尚禁浮巧”可以得出提倡节俭;依据材料一“省功费力役”可以得出减轻徭役;依据材料一“广言路、杜馋口、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可以得出主张纳谏和规范用人制度.第二小问的作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提高武则天的政治影响力,为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本小问的认识,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出身低微,不拘一格用人才,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遭到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评价武则天的用人措施,主要是两方面的作用,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故答案为:
(1)内容:重视农业生产;强调德治孝道;提倡节俭;主张纳谏和规范用人制度.
作用:为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1)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一“劝农桑、薄赋徭”可以得出重视农业发展;依据材料一“息兵,以道德化天下、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可以得出重视德治孝道;依据材料一“南北中尚禁浮巧”可以得出提倡节俭;依据材料一“省功费力役”可以得出减轻徭役;依据材料一“广言路、杜馋口、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可以得出主张纳谏和规范用人制度.第二小问的作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提高武则天的政治影响力,为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本小问的认识,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出身低微,不拘一格用人才,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遭到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评价武则天的用人措施,主要是两方面的作用,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故答案为:
(1)内容:重视农业生产;强调德治孝道;提倡节俭;主张纳谏和规范用人制度.
作用:为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派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