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
——粱启超《变法通议》 |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特点:从传统教育开始转变为近代教育;从封闭教育开始转变为开放教育。 (2)相同;兴办新式学堂(或培养近代人才)。不同:变革科举制度;提倡教育为本。 (3)目的:培养维新人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使国家富强(或救亡图存)。 (4)现象:官办学堂与民办学堂并举;创办学堂与兴办新文化事业并举。 作用:促进近代思想启蒙;推进教育近代化;留下宝贵的文明遗产。 |
(1)特点:从传统教育开始转变为近代教育;从封闭教育开始转变为开放教育。 (2)相同;兴办新式学堂(或培养近代人才)。不同:变革科举制度;提倡教育为本。 (3)目的:培养维新人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使国家富强(或救亡图存)。 (4)现象:官办学堂与民办学堂并举;创办学堂与兴办新文化事业并举。 作用:促进近代思想启蒙;推进教育近代化;留下宝贵的文明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