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什么是反切法就是语文注音哪方面的

2019-03-31

什么是反切法
就是语文注音哪方面的
优质解答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
反切原理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基本要求】
  反切刚刚产生的时候是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当时一般人不仅可以通过反切认字,制造反切来注音,而且还能用反切来打哑谜、说隐语.后来反切变得难懂了,甚至有些读书人也往往不懂.这是因为语音不断发展变化,用当代音去读古人造的反切,自然不免隔膜.从中古到现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正是近现代人使用中古反切感到不方便的根本原因.语音变化对反切原则的影响很大,但大体上有规律可循.下面试举几条.
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
  ①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被切字的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下字是平声,被切字也读平声.但今音平声分阴阳,被切字如果是平声,读阴平还是读阳平,则由上字决定.这是因为中古平声不分阴阳,今音的阴阳是由中古的清浊变来的.中古清声母字归阴,浊声母字归阳.例如:“刊、苦寒切.”下字“寒”是阳平字,但被切字“刊”读阴平,这是因为上字“苦”是中古清声母字.又如:“坛,徒干切.”下字“干”是阴平字,但被切字“坛”读阳平,这是因为上字“徒”是中古浊声母字.
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声母相同
  ②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二是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声母相同.但有一类反切按今音读,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送气和不送气不一致.这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今天普通话里已变成送气和不送气两类清声母,平声送气,仄(上去入)声不送气.当上字是全浊声母时,下字是平声,被切字今音为送气清声母;下字是仄声,被切字今音为不送气清声母.例如:“权,巨员切.”上字“巨”今读不送气声母,被切字“权”今读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员”是中古平声字,而上字“巨”又属中古浊声母.又如:“度,徒故切.”上字“徒”今读送气声母,被切字“度”今读不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故”是仄声字,而上字“徒”又属中古浊声母.
被切字的声母与反切上字的声母不一致
  ③中古的某些反切,按今音读,被切字声母是 [慯]、[慯 ]、[嶃]、而反切上字声母是[k]、[k‘]、[x]或[堭]、[堭‘ ]、[s].被切字的声母与反切上字的声母不一致. 这是因为中古[k]、[k‘]、[x]和[堭]、[堭‘ ]、[s]两组声母,各有一部分字变成今音[慯、慯 ]、[嶃].分化的条件在于有无、[y]介音(或主元音,下同).凡是不带、[y]介音的洪音字,原声母保持不变;凡是带、[y]介音的细音字,声母变成 [慯]、[慯 ]、[嶃].例如:
  绛 古巷切 [慯iɑ嬜] ←—[ku]+[嶃iɑ嬜]
  悭 苦闲切 [慯 iεn]←— [k‘u]+[嶃iεn]
  孝 呼教切 [嶃iau] ←—[xu]+[慯iɑu]
  酱 子亮切 [慯iɑ嬜] ←—[堭徲]+[liɑ嬜[[Image:yywzbk72-01.jpg]
  青 仓经切 [慯‘i嬜]←— [堭‘ ɑ嬜]+[慯i嬜]
  啸 苏吊切 [嶃iɑu]←— [su]+[tiɑu]上述6例,被切字今读 [慯][慯‘][嶃],反切上字今读[k][k‘][x][堭][堭‘ ][s].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例如:
  归 举韦切 [kuei]←—[慯y]+[wei]
  匡 去王切 [kuɑ嬜]←—[慯 y]+[wɑ嬜]
  毁 许委切 [xuei]←—[嶃y]+[wei]
  钻 借官切 [堭uan]←—[慯ie]+[kuan]
  窜 七乱切 [堭‘ uan]←—[慯‘i]+[luan]
  赛 先代切 [sai]←— [嶃iεn]+[tai]
  类似的变化规律还有一二十条,但仍不能包括全部例外.
  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 韵母.例如:酒子酉切.子声母为精母,酉韵母为有韵,故酒精声酉韵.因为唐朝的发音和现代的不一样,所以不能用普通话把当时的反切发音出来.
【反切的区别】
反切与拼音的不同
  ①拼音是用一个或几个音素符号来表示声母、韵母的实际音值,而反切所用的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不存在,以元音开头的汉字也是少数.所以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不能不带韵母,代表韵母的反切下字又常常带有声母.这样,代表声母和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的成分,在拼合的时候,必须去掉多余的成分——上字的韵母、下字的声母.进一步细说反切的原则应该是这样:反切上字只取它的声母,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不计较它的声母.
  ②理想的拼音字中的一个声母或一个韵母,只能用固定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表示,绝不允许随意更动;反切上下字的选用则是灵活的,选用与被切字声母、韵母相同的任何字做反切上下字,都不会改变被切字的实际读音.例如,“孤,古胡切”.假如上字不用“古”,而用“过”、“姑”、“公”等字,下字不用“胡”,而用“乎”、“吴”、“都”等字,被切字的读音都不会变.这是因为前者声母都是[g],后者韵母都是[u].从原则上说,同一类声母或韵母,各用一个字表示就可以了.假如规定只用一个字来表示,那么就无法给这个字自身注音,因此同一类声母或韵母至少得用两个字,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远不止两个.《广韵》同类声母的上字最多有17个,同类韵母的下字也基本类似.
  ③现代汉语拼音除了有双拼法之外,还有三拼法、四拼法.从书写形式上看,一个音节可以用1~4个音素字母表示;而反切只能用双拼,只容许用两个字.即使是零声母字,也必须有反切上字.例如在普通话里,“爱,乌代切”,被切字“爱”ai是零声母.如果是拼音,声母就可以不必表示了.反切注音法,则必须用一个“乌”字代表零声母来做反切上字.即使是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整个字做反切下字.例如,“劝,去愿切.”被切字“劝”的韵母是üan,包含3个音素.反切注音法只用一个与“劝”韵母相同的“愿”字做反切下字.
反切术语的不同理解
  汉语音韵学的对反切术语本身的不同理解,大致说来可分为3种:
  ①模棱两可的解释.宋代丁度等编撰的《礼部韵略》(1037)中说:“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这种说法似乎认为“反”是指反切上下字与被切字声韵相合,“切”是指反切上下字的拼合过程.宋元之际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297)说:“一音展转谓之反,一韵展转相摩谓之切,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这话好像在说反切上字叫反,反切下字叫切.但并不明确.
  ②“反”、“切”同义,都是拼合的意思.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说:“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谓之反,孙愐《唐韵》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唐玄度《九经字样·序》云:‘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其卷内之字,‘盖’字下云公害翻,代反以翻,‘ ’字下云平表纽,代反以纽.是则反也,翻也,纽也,一也.”顾炎武认为"反"就是"切",“切”就是“反”,也有作“翻”和“纽”的.但他提出的南北朝以上称反、唐代以后称切的看法并不精密.孙炎《尔雅音义》保存下来的反切确实作反,但隋唐以前也有称切的.北齐颜之推(531~?)《颜氏家训·音辞》说:“徐仙民(344~397)《毛诗音》反骤为在遘,《左传音》切椽为徒缘”,"河北切攻字为古琮".颜氏“反”、“切”并用.
  ③从分析"切韵"两个字入手,认为反切上字叫"切",反切下字叫“韵”.隋代陆法言《切韵·序》批评前人说:“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这是说“支脂”反切下字误为同类,“鱼虞”反切下字误为同类,陆氏称“韵”;"先仙"反切上字本不同类,“尤侯”反切上字本不同类(曾运乾说), 陆氏称“切”.宋代沈括(1029~1093)《梦溪笔谈》卷十五说:“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序》说:“夫《切韵》者,盖以上切下韵,合而翻之,因为号以为名.”沈、韩两家阐述得尤为清楚.各种说法不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
反切原理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基本要求】
  反切刚刚产生的时候是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当时一般人不仅可以通过反切认字,制造反切来注音,而且还能用反切来打哑谜、说隐语.后来反切变得难懂了,甚至有些读书人也往往不懂.这是因为语音不断发展变化,用当代音去读古人造的反切,自然不免隔膜.从中古到现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正是近现代人使用中古反切感到不方便的根本原因.语音变化对反切原则的影响很大,但大体上有规律可循.下面试举几条.
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
  ①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被切字的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下字是平声,被切字也读平声.但今音平声分阴阳,被切字如果是平声,读阴平还是读阳平,则由上字决定.这是因为中古平声不分阴阳,今音的阴阳是由中古的清浊变来的.中古清声母字归阴,浊声母字归阳.例如:“刊、苦寒切.”下字“寒”是阳平字,但被切字“刊”读阴平,这是因为上字“苦”是中古清声母字.又如:“坛,徒干切.”下字“干”是阴平字,但被切字“坛”读阳平,这是因为上字“徒”是中古浊声母字.
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声母相同
  ②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二是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声母相同.但有一类反切按今音读,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送气和不送气不一致.这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今天普通话里已变成送气和不送气两类清声母,平声送气,仄(上去入)声不送气.当上字是全浊声母时,下字是平声,被切字今音为送气清声母;下字是仄声,被切字今音为不送气清声母.例如:“权,巨员切.”上字“巨”今读不送气声母,被切字“权”今读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员”是中古平声字,而上字“巨”又属中古浊声母.又如:“度,徒故切.”上字“徒”今读送气声母,被切字“度”今读不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故”是仄声字,而上字“徒”又属中古浊声母.
被切字的声母与反切上字的声母不一致
  ③中古的某些反切,按今音读,被切字声母是 [慯]、[慯 ]、[嶃]、而反切上字声母是[k]、[k‘]、[x]或[堭]、[堭‘ ]、[s].被切字的声母与反切上字的声母不一致. 这是因为中古[k]、[k‘]、[x]和[堭]、[堭‘ ]、[s]两组声母,各有一部分字变成今音[慯、慯 ]、[嶃].分化的条件在于有无、[y]介音(或主元音,下同).凡是不带、[y]介音的洪音字,原声母保持不变;凡是带、[y]介音的细音字,声母变成 [慯]、[慯 ]、[嶃].例如:
  绛 古巷切 [慯iɑ嬜] ←—[ku]+[嶃iɑ嬜]
  悭 苦闲切 [慯 iεn]←— [k‘u]+[嶃iεn]
  孝 呼教切 [嶃iau] ←—[xu]+[慯iɑu]
  酱 子亮切 [慯iɑ嬜] ←—[堭徲]+[liɑ嬜[[Image:yywzbk72-01.jpg]
  青 仓经切 [慯‘i嬜]←— [堭‘ ɑ嬜]+[慯i嬜]
  啸 苏吊切 [嶃iɑu]←— [su]+[tiɑu]上述6例,被切字今读 [慯][慯‘][嶃],反切上字今读[k][k‘][x][堭][堭‘ ][s].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例如:
  归 举韦切 [kuei]←—[慯y]+[wei]
  匡 去王切 [kuɑ嬜]←—[慯 y]+[wɑ嬜]
  毁 许委切 [xuei]←—[嶃y]+[wei]
  钻 借官切 [堭uan]←—[慯ie]+[kuan]
  窜 七乱切 [堭‘ uan]←—[慯‘i]+[luan]
  赛 先代切 [sai]←— [嶃iεn]+[tai]
  类似的变化规律还有一二十条,但仍不能包括全部例外.
  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 韵母.例如:酒子酉切.子声母为精母,酉韵母为有韵,故酒精声酉韵.因为唐朝的发音和现代的不一样,所以不能用普通话把当时的反切发音出来.
【反切的区别】
反切与拼音的不同
  ①拼音是用一个或几个音素符号来表示声母、韵母的实际音值,而反切所用的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不存在,以元音开头的汉字也是少数.所以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不能不带韵母,代表韵母的反切下字又常常带有声母.这样,代表声母和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的成分,在拼合的时候,必须去掉多余的成分——上字的韵母、下字的声母.进一步细说反切的原则应该是这样:反切上字只取它的声母,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不计较它的声母.
  ②理想的拼音字中的一个声母或一个韵母,只能用固定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表示,绝不允许随意更动;反切上下字的选用则是灵活的,选用与被切字声母、韵母相同的任何字做反切上下字,都不会改变被切字的实际读音.例如,“孤,古胡切”.假如上字不用“古”,而用“过”、“姑”、“公”等字,下字不用“胡”,而用“乎”、“吴”、“都”等字,被切字的读音都不会变.这是因为前者声母都是[g],后者韵母都是[u].从原则上说,同一类声母或韵母,各用一个字表示就可以了.假如规定只用一个字来表示,那么就无法给这个字自身注音,因此同一类声母或韵母至少得用两个字,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远不止两个.《广韵》同类声母的上字最多有17个,同类韵母的下字也基本类似.
  ③现代汉语拼音除了有双拼法之外,还有三拼法、四拼法.从书写形式上看,一个音节可以用1~4个音素字母表示;而反切只能用双拼,只容许用两个字.即使是零声母字,也必须有反切上字.例如在普通话里,“爱,乌代切”,被切字“爱”ai是零声母.如果是拼音,声母就可以不必表示了.反切注音法,则必须用一个“乌”字代表零声母来做反切上字.即使是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整个字做反切下字.例如,“劝,去愿切.”被切字“劝”的韵母是üan,包含3个音素.反切注音法只用一个与“劝”韵母相同的“愿”字做反切下字.
反切术语的不同理解
  汉语音韵学的对反切术语本身的不同理解,大致说来可分为3种:
  ①模棱两可的解释.宋代丁度等编撰的《礼部韵略》(1037)中说:“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这种说法似乎认为“反”是指反切上下字与被切字声韵相合,“切”是指反切上下字的拼合过程.宋元之际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297)说:“一音展转谓之反,一韵展转相摩谓之切,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这话好像在说反切上字叫反,反切下字叫切.但并不明确.
  ②“反”、“切”同义,都是拼合的意思.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说:“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谓之反,孙愐《唐韵》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唐玄度《九经字样·序》云:‘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其卷内之字,‘盖’字下云公害翻,代反以翻,‘ ’字下云平表纽,代反以纽.是则反也,翻也,纽也,一也.”顾炎武认为"反"就是"切",“切”就是“反”,也有作“翻”和“纽”的.但他提出的南北朝以上称反、唐代以后称切的看法并不精密.孙炎《尔雅音义》保存下来的反切确实作反,但隋唐以前也有称切的.北齐颜之推(531~?)《颜氏家训·音辞》说:“徐仙民(344~397)《毛诗音》反骤为在遘,《左传音》切椽为徒缘”,"河北切攻字为古琮".颜氏“反”、“切”并用.
  ③从分析"切韵"两个字入手,认为反切上字叫"切",反切下字叫“韵”.隋代陆法言《切韵·序》批评前人说:“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这是说“支脂”反切下字误为同类,“鱼虞”反切下字误为同类,陆氏称“韵”;"先仙"反切上字本不同类,“尤侯”反切上字本不同类(曾运乾说), 陆氏称“切”.宋代沈括(1029~1093)《梦溪笔谈》卷十五说:“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序》说:“夫《切韵》者,盖以上切下韵,合而翻之,因为号以为名.”沈、韩两家阐述得尤为清楚.各种说法不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