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600字的作文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急!

2019-05-01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600字的作文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急!
优质解答
我心中的鲁迅
喜欢鲁迅,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杂文、小说、学术著作,他之所以能在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主要在于他的“骨头很硬”,即他的性格和人生观.
有人说,鲁迅的灵魂是中国20世纪最痛苦的灵魂.这句话实在是一针见血,突出了鲁迅的形象,也很好地阐释了鲁迅的地位.因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流着“会稽为报仇雪耻之邦,非藏垢纳污之地”绍兴人的血,因为有着数千年来遗传下来的剑的精神,鲁迅用手中的笔担起了拯救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他在拯救的过程中因为骨头太硬,过于愤世嫉俗、批判过于尖锐,“他不但 在五四时期反对传统思想,而且在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许多新文化人士与权力者妥协,甚至支持权力者的时候,他仍旧坚持维护自由思想的原则,与旧势力进行搏斗,”于是,鲁迅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压制、排斥.他的拯救理念不被接受,在救国这条路上孤独地行进.这是他灵魂痛苦之一. 痛苦之二,是因为他对中国的社会状况看得太透彻了.因为了解,所以痛苦.其实,那些在承受痛苦的人往往不是最痛苦的人,而那些看着别人痛苦,并知道他们为什么痛苦但又无法彻底帮那些正承受 痛苦的人获得解救的人,他们才是最痛苦的.鲁迅在不断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各种现象看得太清楚了,他知道,但他却无能为力,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的性格让我联想到了天蝎座,具有责任感,具备理解力和忍耐力,好恶分明,不论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设法去克服,自尊心很强,拥有激烈的热情和一颗执着的心.对朋友肝胆相照,对敌人也绝不手软,敢爱敢恨、敢做敢为.我也是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所以我能理解鲁迅在某方面的怪异和偏激,我欣赏这种性格,喜欢具有这种性格的鲁迅.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缺少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了,或者说,一直以来这种性格的人就没多过.自我意识的普遍丧失,社会责任感的下降,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的经历和磨练中把我们自己的个性给磨平了,缺失了自我,只会人云亦云,跟着主流跑,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一个连自己都会迷失的人,怎么可能会树立起正确的社会意识呢!除非和自己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否则,社会责任就是空气,对他而言根本就不存在.
鲁迅说文人的使命就在于批判,在于发现新问题,而不是歌颂现实,所以文艺不满现实是正常的.的确,好的东西我们应该赞扬、肯定,但一直执迷于歌功颂德,社会怎么会前进?什么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纠正中不断进步、不断向理想靠拢.现在的新闻报道,虽然对现实事件的反映已经比较及时、公开了,但有时对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事件却采用回避或窜改的手段,加以隐瞒和控制.我觉得现在的新闻记者缺少的就是鲁迅的批判精神,对于自己的坚持没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容易被外力所影响和改变.明明是对的,但因为上面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局限在别人的管辖范围内,不敢突破,没勇气突破.
鲁迅的精神,对这种现象具有很大的冲击性.鲁迅的精神之所以具有长久存在的可能性,是因为他对每一个时期的社会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鲁迅,一个可以影响我、值得我记住的“英雄”.
我心中的鲁迅
对我来说,有两个鲁迅.
一个是供在“神龛”里的鲁迅,他去世不到两周年,“谥号”就有了许多,多得我必须细细打点才能说全.“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国的一等圣人”“新中国的圣人”“革命队伍中最革命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在我还是蒙童的时候,我只能听到师长千篇一律地告白: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鲁迅对民众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倡导“壕堑战”,主张“韧的战斗”.这个鲁迅离我很远,很远,好像除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外,就是先生那“倔强地竖立起来”的头发,别的什么印象也没留下.
另一个是活在他自己著作里的鲁迅.他写下了很多深刻的话,也说了些过激的话.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圣人”,而且一辈子也没有承认谁是“圣人”.他的祖上也“曾阔过”,到他却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户儿”;父亲久病,作为长子的他经常奔走于当铺与药铺,受尽白眼;他曾因溜进百草园翻何首乌,捉斑蝥,被先生责罚;他留过学,学过医,成绩平平,弃医从文;他思想活跃,先是进化论,继之超人哲学,后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思想快速发展的痕迹.但他始终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精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世界观,影响几代中国人.他“呐喊”过,想凭一己之力,唤醒沉睡的同胞,捣毁令人窒息的“铁屋子”;他也“彷徨”过,孤独地在故纸堆里抄写古碑;他更妥协过,接受了母亲“赠送”给他的“礼物”;他绝对疲惫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总之,他同普通人一样,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对,他自己也曾说“矫枉必须过正”;他深情祝福中国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无法“忘却”!
两个鲁迅,我痛惜前一个,喜欢后一个.前者虽然妙相庄严,但渐失生气.这个鲁迅只需人顶礼膜拜,让人盲目崇拜,却难以给人一点新鲜的思想,自己也成为生前痛恨的被高高供奉的土偶;后者虽然不是那么神圣庄严,但那思想却是鲜活的,可以接受,可以批评,可以补充,可以修正,也因此可以愈益完备、愈益发展.
一切思想家——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一旦被当作“神”,供于“神龛”之上,他的思想就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僵化,继而终结生命.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要想扼杀一种思想,最简单、最方便、最冠冕的办法,就是把它供起来.如果我们真的尊敬一位伟人,那就请把他当作一位智者而不要把他吹捧成“神”吧.我们吸收他的智慧,而不要匍匐着求他替我们解决他生前未曾遇到的问题.
前面的路,要自己来走,这就是我心中的“鲁迅”.
我心中的鲁迅
喜欢鲁迅,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杂文、小说、学术著作,他之所以能在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主要在于他的“骨头很硬”,即他的性格和人生观.
有人说,鲁迅的灵魂是中国20世纪最痛苦的灵魂.这句话实在是一针见血,突出了鲁迅的形象,也很好地阐释了鲁迅的地位.因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流着“会稽为报仇雪耻之邦,非藏垢纳污之地”绍兴人的血,因为有着数千年来遗传下来的剑的精神,鲁迅用手中的笔担起了拯救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他在拯救的过程中因为骨头太硬,过于愤世嫉俗、批判过于尖锐,“他不但 在五四时期反对传统思想,而且在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许多新文化人士与权力者妥协,甚至支持权力者的时候,他仍旧坚持维护自由思想的原则,与旧势力进行搏斗,”于是,鲁迅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压制、排斥.他的拯救理念不被接受,在救国这条路上孤独地行进.这是他灵魂痛苦之一. 痛苦之二,是因为他对中国的社会状况看得太透彻了.因为了解,所以痛苦.其实,那些在承受痛苦的人往往不是最痛苦的人,而那些看着别人痛苦,并知道他们为什么痛苦但又无法彻底帮那些正承受 痛苦的人获得解救的人,他们才是最痛苦的.鲁迅在不断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各种现象看得太清楚了,他知道,但他却无能为力,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的性格让我联想到了天蝎座,具有责任感,具备理解力和忍耐力,好恶分明,不论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设法去克服,自尊心很强,拥有激烈的热情和一颗执着的心.对朋友肝胆相照,对敌人也绝不手软,敢爱敢恨、敢做敢为.我也是具有这种性格的人,所以我能理解鲁迅在某方面的怪异和偏激,我欣赏这种性格,喜欢具有这种性格的鲁迅.现在的社会,越来越缺少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了,或者说,一直以来这种性格的人就没多过.自我意识的普遍丧失,社会责任感的下降,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的经历和磨练中把我们自己的个性给磨平了,缺失了自我,只会人云亦云,跟着主流跑,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一个连自己都会迷失的人,怎么可能会树立起正确的社会意识呢!除非和自己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否则,社会责任就是空气,对他而言根本就不存在.
鲁迅说文人的使命就在于批判,在于发现新问题,而不是歌颂现实,所以文艺不满现实是正常的.的确,好的东西我们应该赞扬、肯定,但一直执迷于歌功颂德,社会怎么会前进?什么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纠正中不断进步、不断向理想靠拢.现在的新闻报道,虽然对现实事件的反映已经比较及时、公开了,但有时对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事件却采用回避或窜改的手段,加以隐瞒和控制.我觉得现在的新闻记者缺少的就是鲁迅的批判精神,对于自己的坚持没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容易被外力所影响和改变.明明是对的,但因为上面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局限在别人的管辖范围内,不敢突破,没勇气突破.
鲁迅的精神,对这种现象具有很大的冲击性.鲁迅的精神之所以具有长久存在的可能性,是因为他对每一个时期的社会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鲁迅,一个可以影响我、值得我记住的“英雄”.
我心中的鲁迅
对我来说,有两个鲁迅.
一个是供在“神龛”里的鲁迅,他去世不到两周年,“谥号”就有了许多,多得我必须细细打点才能说全.“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国的一等圣人”“新中国的圣人”“革命队伍中最革命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在我还是蒙童的时候,我只能听到师长千篇一律地告白: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鲁迅对民众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倡导“壕堑战”,主张“韧的战斗”.这个鲁迅离我很远,很远,好像除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外,就是先生那“倔强地竖立起来”的头发,别的什么印象也没留下.
另一个是活在他自己著作里的鲁迅.他写下了很多深刻的话,也说了些过激的话.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圣人”,而且一辈子也没有承认谁是“圣人”.他的祖上也“曾阔过”,到他却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户儿”;父亲久病,作为长子的他经常奔走于当铺与药铺,受尽白眼;他曾因溜进百草园翻何首乌,捉斑蝥,被先生责罚;他留过学,学过医,成绩平平,弃医从文;他思想活跃,先是进化论,继之超人哲学,后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思想快速发展的痕迹.但他始终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精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世界观,影响几代中国人.他“呐喊”过,想凭一己之力,唤醒沉睡的同胞,捣毁令人窒息的“铁屋子”;他也“彷徨”过,孤独地在故纸堆里抄写古碑;他更妥协过,接受了母亲“赠送”给他的“礼物”;他绝对疲惫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总之,他同普通人一样,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对,他自己也曾说“矫枉必须过正”;他深情祝福中国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无法“忘却”!
两个鲁迅,我痛惜前一个,喜欢后一个.前者虽然妙相庄严,但渐失生气.这个鲁迅只需人顶礼膜拜,让人盲目崇拜,却难以给人一点新鲜的思想,自己也成为生前痛恨的被高高供奉的土偶;后者虽然不是那么神圣庄严,但那思想却是鲜活的,可以接受,可以批评,可以补充,可以修正,也因此可以愈益完备、愈益发展.
一切思想家——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一旦被当作“神”,供于“神龛”之上,他的思想就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僵化,继而终结生命.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要想扼杀一种思想,最简单、最方便、最冠冕的办法,就是把它供起来.如果我们真的尊敬一位伟人,那就请把他当作一位智者而不要把他吹捧成“神”吧.我们吸收他的智慧,而不要匍匐着求他替我们解决他生前未曾遇到的问题.
前面的路,要自己来走,这就是我心中的“鲁迅”.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