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
关于九年级古诗词赏析阅读答案求 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2022-12-05

关于九年级古诗词赏析阅读答案求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合集(实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九年级古诗词赏析阅读答案求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1……
优质解答

关于九年级古诗词赏析阅读答案求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九年级古诗词赏析阅读答案求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求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一、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 _。 3.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__ _。 4.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 _。

二、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三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四 饮酒 (陶源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诗句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六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 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

2.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15分是不是太少了点哈 1《观刈麦》 白居易 【赏析】 《观刈麦》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结尾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叙事的同时采用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月夜》 刘方平 【赏析】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

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

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

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3《破阵子》晏殊 赏析一: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气息。上阕写自然景物。

“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下阕写人物。

“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阕。

3.初三语文诗词鉴赏大全,要问题和答案,谢谢~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4.初中九年级古诗赏析

九年级上《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1.诗歌开头运用什么手法?作用如何?运用“兴”的手法,诗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2.说说下列诗句的作用。(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既写出了姑娘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形象。“悠哉”连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3)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但这并非是已然的事实,而是“君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

描绘这一美满结合,突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之深。也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3.“诗无邪”,你是怎样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综观全诗,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si)。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zhi)。 1.诗歌如何抒发对伊人的怀念之情的?作者是借景抒情。

作者以蒹葭起兴,先描绘出一幅清秋河边肃杀凄凉的图画,来衬托自己追寻意中人未得迷茫失落的惆怅之情。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相见欢 南唐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剪不断 理还乱(3分)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3、上下两阙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答:上阙以凄清的环境烘托寂寞的心情;下阙以形象的比喻反映心头无可解脱的离愁。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整首词表达了伤春怀旧的思想感情。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脍灸人口,请作赏析。答:这两句诗既是现实生活里的春景,也是词人往昔美好生活情感的记忆。

“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富有哲理。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超脱尘世恬静闲适、安贫乐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凌霜傲立,不随波逐流,悠然自得的形象。

2、写诗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看”好吗?为什么?答:不好。“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诗人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

更好地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4、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怎么样的哲理?答:只要人心恬淡静谧,即使身处闹市,也像住在偏僻幽静的地方一样。

游山西村 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答: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2、诗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官场被诬的愤愤不平,农家纯朴生活给他的欣慰、相信终会否极泰来,理想一定会实现。

3、颔联中写景中蕴涵哲理,请作赏析。诗人漫步在山峦间,穿行于曲折的溪流旁,草木茂盛,山路难觅,迷惘之时,突然发现前方花明柳暗,茅舍乡村。

顿感豁然开朗。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也告诉我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困难时不要气馁,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右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词中作者用了“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天狼即天狼星,在此“天狼”比喻入侵北宋的辽国与西夏。

2.词中的“孙郎”是谁?。

5.初三九年级上册古诗鉴赏

望 江 南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她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在这里,作者含蓄地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特别突出了一个“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下面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

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下面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

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

最后一句“肠断白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6.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题 谁有

资源简介:

诗词赏析专项训练一、《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以简要的语言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读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 ___。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简述诗中作者心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沧海是见到的那些实景?2、面对萧瑟秋风,作者却与众不同,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尤其是 这句诗,情景交融,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 的烈士胸襟。(提示:此处用《龟虽寿》的诗句填空)五、《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杜牧的绝句寓意极深,本诗有什么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有人认为,《江南春》中的“千里”应为“十里”之笔误,请谈谈你的看法。

7.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九九九九年级年级年级年级下下下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

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

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关于九年级古诗词赏析阅读答案求 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关于九年级古诗词赏析阅读答案求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九年级古诗词赏析阅读答案求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求九年级上册的古诗鉴赏题附答案

一、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 “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 _。 3.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__ _。 4.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 _。

二、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三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四 饮酒 (陶源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诗句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六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左右字内) 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

2.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15分是不是太少了点哈 1《观刈麦》 白居易 【赏析】 《观刈麦》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结尾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叙事的同时采用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2《月夜》 刘方平 【赏析】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

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

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

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征,不好去穿凿。

3《破阵子》晏殊 赏析一: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气息。上阕写自然景物。

“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下阕写人物。

“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阕。

3.初三语文诗词鉴赏大全,要问题和答案,谢谢~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4.初中九年级古诗赏析

九年级上《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1.诗歌开头运用什么手法?作用如何?运用“兴”的手法,诗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2.说说下列诗句的作用。(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既写出了姑娘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形象。“悠哉”连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3)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但这并非是已然的事实,而是“君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

描绘这一美满结合,突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之深。也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3.“诗无邪”,你是怎样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综观全诗,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si)。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zhi)。 1.诗歌如何抒发对伊人的怀念之情的?作者是借景抒情。

作者以蒹葭起兴,先描绘出一幅清秋河边肃杀凄凉的图画,来衬托自己追寻意中人未得迷茫失落的惆怅之情。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相见欢 南唐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剪不断 理还乱(3分)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3、上下两阙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答:上阙以凄清的环境烘托寂寞的心情;下阙以形象的比喻反映心头无可解脱的离愁。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整首词表达了伤春怀旧的思想感情。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脍灸人口,请作赏析。答:这两句诗既是现实生活里的春景,也是词人往昔美好生活情感的记忆。

“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富有哲理。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超脱尘世恬静闲适、安贫乐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凌霜傲立,不随波逐流,悠然自得的形象。

2、写诗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看”好吗?为什么?答:不好。“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诗人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

更好地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4、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怎么样的哲理?答:只要人心恬淡静谧,即使身处闹市,也像住在偏僻幽静的地方一样。

游山西村 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答: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2、诗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官场被诬的愤愤不平,农家纯朴生活给他的欣慰、相信终会否极泰来,理想一定会实现。

3、颔联中写景中蕴涵哲理,请作赏析。诗人漫步在山峦间,穿行于曲折的溪流旁,草木茂盛,山路难觅,迷惘之时,突然发现前方花明柳暗,茅舍乡村。

顿感豁然开朗。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也告诉我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困难时不要气馁,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右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词中作者用了“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天狼即天狼星,在此“天狼”比喻入侵北宋的辽国与西夏。

2.词中的“孙郎”是谁?。

5.初三九年级上册古诗鉴赏

望 江 南这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开头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她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在这里,作者含蓄地交代了两层意思:一是特别突出了一个“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二是“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同时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下面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

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下面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

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

最后一句“肠断白洲”,说明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6.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题 谁有

资源简介:

诗词赏析专项训练一、《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以简要的语言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二、《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读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 ___。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简述诗中作者心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沧海是见到的那些实景?2、面对萧瑟秋风,作者却与众不同,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尤其是 这句诗,情景交融,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 的烈士胸襟。(提示:此处用《龟虽寿》的诗句填空)五、《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杜牧的绝句寓意极深,本诗有什么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有人认为,《江南春》中的“千里”应为“十里”之笔误,请谈谈你的看法。

7.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九九九九年级年级年级年级下下下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

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

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相关标签: 古诗词 赏析 阅读 答案 古诗 鉴赏 实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