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1
关于古诗词积累赏析阶段总结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积累赏析阶段总结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古诗积累加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文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
2.诗词鉴赏的学期总结一、考点聚焦
古诗词赏析题近年来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一是高考试题的影响,二是新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考题的难度不大,从选材来看,考题主要出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从题目设计来看,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主观题,如填空、简述、诗句欣赏等;一类是客观题,如选择、判断等,其中一般以选择题为主;从考点来看,常考查的知识点有:(1)对诗句的理解、鉴赏;(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4)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等。考生只要能弄懂诗词的内容,答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二、经典试题
例1: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富,有潇洒,有伤感,有苦闷,有慰藉,呈现多元的色彩。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而非伤感压抑。因而,A项是错误的。
例2、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 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秋词》、《天净沙●秋思》两篇作品的比较赏析能力,比较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紧扣住文眼词和运用某些修辞手法的词语,如“排云上”、“断肠人”等。结合以上两点,不难分析出《天净沙●秋思》为“悲秋”之作,而《秋词》则写出了秋高气爽的感觉。因而,D项是错误的。
3.古诗词赏析及感想。。.. 本我也想先推李太白的<;将就酒>;,但被楼上的小小霸占了,真是人如其名。(笑)
推荐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以下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认,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如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的一首悼亡词,语方简练,通俗而又深刻。通篇一个情字,让人难忘。那种相爱、相思、细腻而真挚,如此凄凉而悲伤。全词感情深挚,充满凄婉哀伤的情感。上片诉尽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宛如郁结于心深处的悲叹,下片正是久思成梦,如梦似幻,“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最为高潮。全词道尽对亡妻的思念,出语悲苦,以情动人,不禁让人意深,痛楚,黯然神伤。
本还喜欢李之仪的《卜算子》,不过相较之下,《卜》一词虽也诉尽男欢女爱的相思相慕、怨愁,但却不及《江》一词让人震憾,所以还是先推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同意的别用砖拍我。。. >_<
以下为李之仪的《卜算子》原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
真糟,输完字才发现在《江》的答案里居然输错了字,“李太白的《将就酒》”“语方简练”(还好李老人家不在,否则还不被他拍死,连名字也错了)还好不是词原文,不过也有撞墙的冲动,真失败。。。。。 接连所选的词都是感伤一类,情绪也低落不少,颂上一段《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句也是我极喜的(看在我也喜欢李老人家的大作情分上,就请原谅一二)。PS:真是为什么不能改答案呢?特此道歉。.飘走
最后的词选了首极有名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最后这首就不评了吧,写这贴极累人的,担心错上一字。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PS:本人喜欢的词还有就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词极有气势,可谓跌宕起伏,气壮山河。遇不顺心,郁闷之时一气诵之,浩然之气溢于胸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古诗的赏析或用以激励劝勉。
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抒情方式上;亡: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百姓苦。距离是自远而近,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如刘禹锡的《秋词》,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长亭——惜别,兰花——君子 ,菊花——隐士,百姓苦。“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 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类别等: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昏鸦、小桥,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7.田园诗:写村居田园生活,透露出隐逸思想,抒发闲适心态、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说明,最后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于谦的《石灰吟》等。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柳、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瘦马”这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都是借自然之物,“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目前。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咏梅》,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摘要,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陆游的《卜算子?,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如杜甫的《望岳》,时间是从朝至暮。常见的审美习惯,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生活经历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3.品味关键词。
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2.借景抒情。
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仿佛有隔世之感: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二。
如赵师秀的《约客》,比拟。如杜甫的《归雁》,也会有所不同。
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候客不至时寂寞,而且在表现手法;咏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有约不来过夜半,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指向秀的《思旧赋》,梅花、蝉——高洁之士 ,莲花——恋情 。
《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抒写“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陆游的《卜算子?;注意培养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古诗词名句的习惯;注意培养用同类型诗歌比较的习惯,这样,对统治者的担忧,有意识地在积累.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
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人文地理、作者思想.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
2,酒、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1. 注意题目。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
认真地分析题目。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背景、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加以阐述,表现手法上是从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
5.希望得到诗歌鉴赏中的一些总结盲点一:面对古诗如同雾里看花,难解其中情结。
原因:古诗阅读量太小,缺少解读经验,没有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措施:加强阅读训练,多读多背,培养悟性积累经验。
在解答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以下几点: 1、题目是切入点。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1997年考卷中的《题君山》,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由此可知,一句中的“影”、二句中的“色”、三句中的“处”和第四句的比喻都是指君山,赋写对象理清了,诗意便变得清楚了。再如2000年考卷中的《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又如2001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2、意象是关键。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如2002年全国考题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且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
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等等。 3、注释很珍贵。
在高考古诗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陷晦的提示,所以千万不能忽视。 如1997年《题君山》有注为“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在这里,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是“君山在湖中”,否则我们就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写君山的诗句中会有“水波”出现了。
再如2000年全国春季考题《蝉》后的有注释为“垂绥:批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这实际上暗示了蝉所象征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之一——高贵的身份。
4、题干隐含提示信息。 也许由于古诗鉴赏题较强的主观性,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给出一点揭示,这些提示或者指定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如2000年上海考题“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这个题干明确说明考查点是“想像”,考生需要“说明”的便是从后两句诗中想像到了什么内容。 再如2002年全国考题题干中有“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这样的提示,为我们点示了答题的枢纽——所谓“关键”应是能够体现全诗情感主旨的地方,那么我们只要分析“折柳”的寓意与全诗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就可以了。
盲点二:面对考题,表述困难,或者信马由缰没有条理,或者言不由衷难以达意。 原因:未吃透考点的基本内涵,不懂得鉴赏的一般思路,未掌握一定的鉴赏词语。
措施:首先,要明确鉴赏的基本思路。古诗鉴赏要求文字简短,但也应讲究结构脉络,它本质上属于议论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论点加论据”的模式去组织文字。
如对2002年全国考题可这样组织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注:论据),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注:论据),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注:论点)。 其次,要紧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使用规范语言有序地组织答案。
1、怎样鉴赏古诗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
6.古诗词加赏析 ,越短越好宋朝诗人朱熹的古诗作品《观书有感其二》,其全文如下: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7.快期中考试了,语文有古诗词赏析,该怎么能把赏析背下来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三、积累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格。
2、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3、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4、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宝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
5、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东晋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
6、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这类诗成就最高明的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四、掌握常用的典故和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平时接触过后和常识的一定要尽可能多掌握。如“武陵人”、“烂柯人”、“廉颇老矣”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等意象,抒愁写恨的常用“流水”、“春雨”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8.经过一个阶段的积累,你的古诗储备的一定又丰富了许多,请选择乙组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被当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例)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8.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9.求几分高考诗歌鉴赏的总结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关于古诗词积累赏析阶段总结合集(实用)
【导读】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古诗词积累赏析阶段总结合集(实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古诗积累加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文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
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
2.诗词鉴赏的学期总结一、考点聚焦
古诗词赏析题近年来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一是高考试题的影响,二是新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考题的难度不大,从选材来看,考题主要出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从题目设计来看,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主观题,如填空、简述、诗句欣赏等;一类是客观题,如选择、判断等,其中一般以选择题为主;从考点来看,常考查的知识点有:(1)对诗句的理解、鉴赏;(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4)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等。考生只要能弄懂诗词的内容,答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二、经典试题
例1: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富,有潇洒,有伤感,有苦闷,有慰藉,呈现多元的色彩。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而非伤感压抑。因而,A项是错误的。
例2、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 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秋词》、《天净沙●秋思》两篇作品的比较赏析能力,比较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紧扣住文眼词和运用某些修辞手法的词语,如“排云上”、“断肠人”等。结合以上两点,不难分析出《天净沙●秋思》为“悲秋”之作,而《秋词》则写出了秋高气爽的感觉。因而,D项是错误的。
3.古诗词赏析及感想。。.. 本我也想先推李太白的<;将就酒>;,但被楼上的小小霸占了,真是人如其名。(笑)
推荐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以下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认,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如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的一首悼亡词,语方简练,通俗而又深刻。通篇一个情字,让人难忘。那种相爱、相思、细腻而真挚,如此凄凉而悲伤。全词感情深挚,充满凄婉哀伤的情感。上片诉尽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宛如郁结于心深处的悲叹,下片正是久思成梦,如梦似幻,“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最为高潮。全词道尽对亡妻的思念,出语悲苦,以情动人,不禁让人意深,痛楚,黯然神伤。
本还喜欢李之仪的《卜算子》,不过相较之下,《卜》一词虽也诉尽男欢女爱的相思相慕、怨愁,但却不及《江》一词让人震憾,所以还是先推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同意的别用砖拍我。。. >_<
以下为李之仪的《卜算子》原文: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
真糟,输完字才发现在《江》的答案里居然输错了字,“李太白的《将就酒》”“语方简练”(还好李老人家不在,否则还不被他拍死,连名字也错了)还好不是词原文,不过也有撞墙的冲动,真失败。。。。。 接连所选的词都是感伤一类,情绪也低落不少,颂上一段《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句也是我极喜的(看在我也喜欢李老人家的大作情分上,就请原谅一二)。PS:真是为什么不能改答案呢?特此道歉。.飘走
最后的词选了首极有名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最后这首就不评了吧,写这贴极累人的,担心错上一字。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PS:本人喜欢的词还有就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词极有气势,可谓跌宕起伏,气壮山河。遇不顺心,郁闷之时一气诵之,浩然之气溢于胸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古诗的赏析或用以激励劝勉。
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抒情方式上;亡: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百姓苦。距离是自远而近,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如刘禹锡的《秋词》,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长亭——惜别,兰花——君子 ,菊花——隐士,百姓苦。“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 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类别等: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昏鸦、小桥,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7.田园诗:写村居田园生活,透露出隐逸思想,抒发闲适心态、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说明,最后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于谦的《石灰吟》等。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柳、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瘦马”这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都是借自然之物,“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目前。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咏梅》,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摘要,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陆游的《卜算子?,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如杜甫的《望岳》,时间是从朝至暮。常见的审美习惯,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生活经历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3.品味关键词。
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2.借景抒情。
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仿佛有隔世之感: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二。
如赵师秀的《约客》,比拟。如杜甫的《归雁》,也会有所不同。
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候客不至时寂寞,而且在表现手法;咏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有约不来过夜半,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指向秀的《思旧赋》,梅花、蝉——高洁之士 ,莲花——恋情 。
《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抒写“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陆游的《卜算子?;注意培养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古诗词名句的习惯;注意培养用同类型诗歌比较的习惯,这样,对统治者的担忧,有意识地在积累.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
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人文地理、作者思想.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
2,酒、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1. 注意题目。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
认真地分析题目。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背景、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加以阐述,表现手法上是从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
5.希望得到诗歌鉴赏中的一些总结盲点一:面对古诗如同雾里看花,难解其中情结。
原因:古诗阅读量太小,缺少解读经验,没有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措施:加强阅读训练,多读多背,培养悟性积累经验。
在解答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以下几点: 1、题目是切入点。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1997年考卷中的《题君山》,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由此可知,一句中的“影”、二句中的“色”、三句中的“处”和第四句的比喻都是指君山,赋写对象理清了,诗意便变得清楚了。再如2000年考卷中的《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又如2001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2、意象是关键。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如2002年全国考题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且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应刃而解。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
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等等。 3、注释很珍贵。
在高考古诗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陷晦的提示,所以千万不能忽视。 如1997年《题君山》有注为“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在这里,对我们有帮助的信息是“君山在湖中”,否则我们就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写君山的诗句中会有“水波”出现了。
再如2000年全国春季考题《蝉》后的有注释为“垂绥:批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这实际上暗示了蝉所象征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之一——高贵的身份。
4、题干隐含提示信息。 也许由于古诗鉴赏题较强的主观性,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给出一点揭示,这些提示或者指定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如2000年上海考题“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这个题干明确说明考查点是“想像”,考生需要“说明”的便是从后两句诗中想像到了什么内容。 再如2002年全国考题题干中有“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这样的提示,为我们点示了答题的枢纽——所谓“关键”应是能够体现全诗情感主旨的地方,那么我们只要分析“折柳”的寓意与全诗的主旨有什么关系就可以了。
盲点二:面对考题,表述困难,或者信马由缰没有条理,或者言不由衷难以达意。 原因:未吃透考点的基本内涵,不懂得鉴赏的一般思路,未掌握一定的鉴赏词语。
措施:首先,要明确鉴赏的基本思路。古诗鉴赏要求文字简短,但也应讲究结构脉络,它本质上属于议论性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论点加论据”的模式去组织文字。
如对2002年全国考题可这样组织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注:论据),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注:论据),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注:论点)。 其次,要紧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使用规范语言有序地组织答案。
1、怎样鉴赏古诗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考题列出了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然后要求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需要我们对诗中雁的形象有正确的理解:雁是候鸟,春秋迁徒,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
6.古诗词加赏析 ,越短越好宋朝诗人朱熹的古诗作品《观书有感其二》,其全文如下: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7.快期中考试了,语文有古诗词赏析,该怎么能把赏析背下来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三、积累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格。
2、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3、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4、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宝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
5、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东晋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
6、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这类诗成就最高明的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四、掌握常用的典故和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平时接触过后和常识的一定要尽可能多掌握。如“武陵人”、“烂柯人”、“廉颇老矣”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等意象,抒愁写恨的常用“流水”、“春雨”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8.经过一个阶段的积累,你的古诗储备的一定又丰富了许多,请选择乙组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被当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例)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8.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9.求几分高考诗歌鉴赏的总结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