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经济繁荣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学院网站12月25日文章) 中国的迅速崛起令大多数观察家们感到震惊,其经济发展很轻松地超过了哪怕是最乐观的预想。近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高盛公司在其报告中预测,到2015年前后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把欧盟算作是一个整体,那中国将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比任何国家都快——20多年来,其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了9%。 促成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中国领导人有很高的素质,专心致力于发展;政府采取务实的、制度建设的方法处理改革进程;中国国内储蓄率很高,这就使得投资和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异常快速地发展;对外国贸易和投资开放,同时,积极学习国际经验;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实行比较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放宽了对国内私营企业家的限制。 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引起了环境严重恶化和社会不均衡现象。贫穷主要集中在资源缺乏的农村地区,但是曾一度被消灭了的城市贫困现象现在又死灰复燃。穷人看病和受教育都变得更加困难。新的全国社会保险制度(包括为下岗工人提供生活保障)正在落实之中。政府认识到经济发展伴随产生的严重社会压力和环境问题。 尽管全国各地都在发展,但各地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并不均衡。在自1978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沿海省份比内陆地区发展得快,但近年来像安徽、重庆和新疆这样的一些内陆省份成为新星。有些省份(如浙江、福建和广东)的经济已经以私营经济为主。比起那些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的省份,私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那些省份发展得更快。 外国直接投资(起初主要是来自亚洲地区的华人投资)的大量涌入大大促进了制造业的生产、就业和生产力的增长。外国直接投资的涌入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尽管外国投资大量涌入,但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大的资本净输出国。中国官方的外汇储备现在接近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中国的外债。 尽管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中国仍然在同严重的宏观经济不平衡问题作斗争。宏观经济失调部分原因是“过度投资”和“消费不足”。中国巨大的且仍在增加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极大程度上反映出其内部经济的失调。 中国在强化市场作用和减少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中国的金融部门仍主要属国家所有或由国家控制。这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堡垒。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许下的承诺,中国到2006年年底前必须对外国金融机构开放其金融部门。 金融部门改革的速度近年来有所加快,但是,还需作出更大努力。企业管理水平还比较低,部分原因是金融系统改革还没有完成。通过金融系统和土地归国家所有,中国政府可以更好地控制其经济。 即便中国使人民币升值15%到25%,允许工人自由组成联盟,完全按照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的规定行事,它将仍然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难对付的竞争者。 中国经济增长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影响不一样。例如,日本、墨西哥、韩国受到的影响比美国更大。在《多种纤维协定》2005年1月1日结束后,受影响最大的经济体(至少在短期内)是那些严重依赖服装和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国家,例如孟加拉国和摩洛哥。中国的这类产品很具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以资源为基础的一些经济体,例如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和秘鲁经历的调整困难就小得多,它们从中国的崛起中得到更多直接好处。对很多非洲国家来说,中国是其原材料出口的一个大客户,消费品市场的一个竞争对手,外国援助和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 就在5年前,包括印度在内的一些亚洲邻国还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一个威胁。现在,它们把目光更多地放在其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带来的切实的和潜在的好处上。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这种机会,它们已与中国签订了几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 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影响还很难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哈回合谈判的结果、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的抑制以及其他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