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如何使六年级数学教学行之而有效

2019-04-15

如何使六年级数学教学行之而有效
优质解答
一、加强目标整合,注重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1、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重点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2、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完成.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 认真钻研 教材,增强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是实施有效备课、有效课堂的前提.对于教材使用我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1、走进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我首先认真研读把握教材特色,其次和教材平等对话,明确目标、把握要求,吃透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点,做到尊重教材、源于教材.如教学 “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一时,教师依据教材,凸显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策略之一,突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精心组织教学. 2、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情境化.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力求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或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与补充,使教材更加切合班级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教师以本班学生人数编例题,让学生感到亲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六年级教学要从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学习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行为的参与是否积极,努力.第二是认知参与,也就是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思考的程度.第三是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参与.如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自己发现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

2
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是直径的1/2.再通过欣赏: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古老的阴阳太极等,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圆的美.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有效参与使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善于从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教师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有效的学习情景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1、创设冲突情境,诱发探究欲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在新知的引入或突出教学重难点处,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提出问题.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有意识的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44÷12,14÷1.2,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计算,第二题就“卡壳”了,这时学生猜想能不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等等.通过巧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过程就越好,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如学习《分数和百分数》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班38人去花果山游玩,门票每人35元, 40人以上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全班38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8张票共花:35×38=1330元;第二种,因为40张票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买40张票,需要花35×40×80%=1064元,比第一种少花266元;第三种,买40张票花了1064元,然后把剩下的2张票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70元,相当于买了38张票,只花了994元.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五、关注学习过程,促进自主 探究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把数学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创设开放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主动性.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前提,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进展.
一、加强目标整合,注重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1、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重点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 2、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完成.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 认真钻研 教材,增强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是实施有效备课、有效课堂的前提.对于教材使用我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1、走进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我首先认真研读把握教材特色,其次和教材平等对话,明确目标、把握要求,吃透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点,做到尊重教材、源于教材.如教学 “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一时,教师依据教材,凸显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策略之一,突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精心组织教学. 2、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情境化.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力求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或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与补充,使教材更加切合班级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教师以本班学生人数编例题,让学生感到亲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六年级教学要从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学习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行为的参与是否积极,努力.第二是认知参与,也就是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思考的程度.第三是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参与.如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自己发现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

2
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是直径的1/2.再通过欣赏: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古老的阴阳太极等,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圆的美.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有效参与使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而善于从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教师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有效的学习情景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1、创设冲突情境,诱发探究欲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在新知的引入或突出教学重难点处,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提出问题.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有意识的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44÷12,14÷1.2,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计算,第二题就“卡壳”了,这时学生猜想能不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等等.通过巧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数学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过程就越好,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如学习《分数和百分数》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班38人去花果山游玩,门票每人35元, 40人以上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全班38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8张票共花:35×38=1330元;第二种,因为40张票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买40张票,需要花35×40×80%=1064元,比第一种少花266元;第三种,买40张票花了1064元,然后把剩下的2张票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70元,相当于买了38张票,只花了994元.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五、关注学习过程,促进自主 探究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把数学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创设开放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主动性.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前提,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进展.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