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参见 百度百科
比喻
1.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拟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3.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夸张的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实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排比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6.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7.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8.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辨析
第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第二,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反语
: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 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 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
对比
: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 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联想
: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 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 觉相互沟通.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 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 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 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参见 百度百科
比喻
1.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拟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3.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夸张的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实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排比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6.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7.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8.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辨析
第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第二,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反语
: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 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 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
对比
: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 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联想
: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 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 觉相互沟通.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 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 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 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