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解答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